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下)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下)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金剛經》

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

本期共讀:《星雲大師講》第二十六課: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下)

注意事項: 《金剛經全文》共三十二品 ,每天一課,分三十二天共讀

GIF/173K

點擊下方聽音頻

金剛經 第26品下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下)白話文

二、聲色六塵是邪道

佛陀先以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非離相之法身如來,聖王之三十二相乃依善緣業因而生,而佛陀的三十二相是依法身而示現的,因此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臨濟禪師說:五蘊身內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何不識取?但於一切時中,切莫間斷。觸目皆是,只為情生智隔,想體變殊。情生智隔,不識身內田中的無位真人,生心取內外中間諸相,心動為魔,妄造身口意三業,輪轉不休。

所以在此佛陀教誡行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陀斥責著相的凡夫,不可以三十二相的色身,靈山說法的音聲就是佛。因為所謂的色相、音聲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緣聚而成,緣滅則散,哪裡是法身常住的如來?《大乘起信論》:

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眾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

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俗境界,離於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諸佛修諸波羅蜜,度脫眾生,不取眾生相,因為實知一切眾生與己身真如平等無異。色身音聲不過是於世間攝化之方便,因為中道第一義諦,無有世俗境界,幻化之施作,為隨眾生見聞得益之用。

龜山和尚有一天看見一個僧人在讀經,就過去問他:「讀什麼經?」僧人答說:「是《無言童子經》。」和尚問:「共有幾卷?」僧人答說:「兩卷。」和尚反問:「既然是無言,怎麼還有兩卷?」那僧人愣了半天答不上話來。龜山和尚代他說:「要論無言,豈止兩卷。」

無言之教,豈止兩卷?法身真如功德,豈是三十二相之眼見,音聲流布之耳聞,可以涵容得盡?佛陀以相即無相,除去吾人常見,令人不滯於六塵緣境的妄相。

佛陀用此偈總結「降心離相」的空理,空去我等四相,不住於心外六塵的染污,心內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達到真空離相的境界。關於佛陀破除吾人對「佛相的住相」有四處,即第五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第十三分「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第二十分「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具足諸相見」,二十六分「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破除佛陀說法的「法相」有三處,即第七分「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第二十一分「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第二十六分「若有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要我們不應住於六塵生心,不住六塵布施,應無所住,而住其心。住於色塵和聲塵求佛,了不可得!以染污境求清凈法身佛,如此愚痴行徑,不就是在行邪道嗎?六祖惠能大師說:

一者外觀覺諸法空,二者內覺諸心空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之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有人問傅大士,世間的物有生有死,事成有敗,我們如何能久住常樂?大士回答:「有為諸行,即成魔業,令人不得久住安樂。」

「什麼是有為諸行?」「慳心是行地,貪心是行地,殺害心是行地,食噉眾生心是行地,偷盜心是行地,瞋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損他利己心是行地,調戲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綺語妄言心是行地,惡口兩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賢心是行地,愛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爭勝負心是行地,相凌滅心是行地,相鬥打心是行地,一切諸慢心是行地,

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無慚無愧心是行地,違恩背義心是行地,不謙讓心是行地,相誹謗心是行地,毀咨心是行地,世間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貪華艷之色是行地,耳貪非法之聲是行地,鼻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貪細滑是行地,意緣惡境是行地,一切有為諸行,若善若惡,皆是魔業也。此諸行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常處闇宅,永劫長夜,無有光明,急須遠離。」

雲岩曇晟禪師有次上堂說法:「有戶人家的一個兒子,問他什麼,無所不知的。」弟子洞山就問:「他屋裡藏有多少經書?」雲岩說:「一個字也沒有。」洞山問:「那他為什麼能知天下事?」雲岩說:「因為他日夜不眠。」洞山指一指自己的胸口問:「這一件事他能回答嗎?」雲岩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晝夜惺惺然,靈光獨耀,不被六塵昏沈心地,此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功用遍及河沙法界,眾生剎塵心念,無所不知。這本來事,非諸佛獨據,為人人有名有份,如何說得?狐疑凡夫,聞之心即狂亂,因此曇晟禪師說:「能回答,但是不回答。」

善財童子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時,首先參訪可樂國和合山的德雲比丘,但找了七天遍尋無蹤,終於在某個山頂,發現他的行徑。善財童子說:「您一峰飛過一峰,我今日才看到您的影蹤。」德雲比丘回答:「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下過妙峰頂。」

來去坐卧是生滅相,德雲比丘向善財童子道出一句「無來無去」的不動實相義。佛陀演說金剛妙法,亦即向吾人滿盤托出一個摒去塵影,心離諸相,呈露光灼灼的萬里晴空。以真空故,納千萬象,空有交融,事理不廢的法界。

從前京都南禪寺門前有一位被稱為「哭婆」的老太太,下雨天也哭,放晴日也哭,每天就是哭個不停。南禪寺的和尚問她:「老太太,什麼事讓妳這樣傷心呢?」老太太說:「和尚,我有二個女兒,大女兒嫁到做草鞋店,二女兒嫁到雨傘店。

如果天氣晴朗,賣雨傘的女兒就要發愁,如果下雨,做鞋的女兒擔心生意清淡,所以不論晴天雨天都有女兒苦惱,我怎麼能不哭呢?」這時和尚說:「老太太,你別哭,不論晴天或雨天,妳都要歡喜,我傳授妳方法,當晴天的時候,大女兒的鞋店生意會比較好;下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女兒店中便會熱絡,如此這樣想,晴天雨天妳的女兒都有生意上門,妳何必再傷心難過呢?」從此以後,哭婆變成笑婆。

這則「哭婆笑婆」的故事,老婆婆就像凡夫心,隨逐外境,生憂悲啼哭,和尚要她一念轉悲成喜,一樣的晴天雨天,外境沒有兩般,我們的心能造極樂能造地獄,所以《大乘起信論》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於染污塵境,枉受晴雨之撥弄,悲歡無常之苦,知過去心不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念不生,澄然寂靜,永居安樂國土。

般若無漏的功德,於《萬善同歸集》卷下,永明延壽禪師有深刻的註解:

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眾川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不謂般若,但習有為,只成生死之因,豈得涅槃之果。

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樂,後世餘殃債。

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

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覺常海。

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

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

「法身非相」——不要拜偶像,即使對佛也是如此。這一段通過佛和須菩提的對話,說明不應該執著於「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種相,也不應該執著,所以標目說「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來體現的,還是強調萬法皆空的真諦。所以最後佛的偈語說不能以「色」見我,也不能以「音聲」求我,那是「行邪道」,並不能真正認識我。第五品等前文中須菩提說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這裡卻又說能夠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好像須菩提的覺悟降低了,似有文本悖謬。所以南懷瑾解釋說:「這個問題佛已經提出來好幾次了。須菩提被佛這麼一問,又昏起頭來了,我們如果把佛經當作教育法研究,你看這一位大老師大教授,當時的教育法真夠厲害,須菩提明明答對,佛又東教西教,須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錯了。他本來答錯的,佛東教西教,他的答案又變對了,此所謂佛的弟子都叫聲聞眾,跟著佛的聲音受佛的教化。

感恩您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分享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頭條關注 的精彩文章:

每天一佛:與佛有緣的人
福報是「因」,遇到善知識是「緣」

TAG:頭條關注 |

您可能感興趣

戴衛華楷書 金剛經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