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中國科技館裡的中考物理考題
2017年中考如期而至,其中北京市物理試卷中出現了幾道考題,跟中國科技館裡的展品息息相關,現在帶同學們來看看這幾件展品到底是什麼,你與學霸的分差,可能就差了來到中國科技館的距離,節假日期間趕快來科技館充充電吧。
第16題>>
展品「石磨」、「赤道式日晷」
考試原題
展品
赤道日晷
華夏之光
赤道式日晷是中國古代計時儀器的一種,利用一根指針投出的日影方向的變化來測定每天的時刻。赤道式日晷是把一根銅製的指針裝在石制圓盤(即晷面)的中心,指針垂直於晷面,晷面裝在一個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於赤道面。指針的上端正指北天極,下端正指南天極。與地球自轉軸方向平行。圓盤的上、下兩面各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個時辰。在陽光照射下,當晷針在晷盤上的投影指向正北方向時是午時。每年春分以後看盤上面的影,秋分以後看盤下面的影。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划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石磨
華夏之光
磨,最初叫磑(wei四聲),由魯班發明,漢代才叫磨。有用人力、畜力和水力的,上圖為水力。
石磨是用於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石磨分為上扇和下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面,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
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約2100年的石磨,是一個石磨和銅漏斗組成的銅、石複合磨。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磨實物。
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此展品H5介紹
需要先關注「中國數字科技館」
第22題>>展品「會發電的衣服」
考試原題
展品
會發電的衣服
挑戰與未來A廳
這件展品為大家展示的就是會發電的衣服。
會發電的衣服是用一種可以利用運動產生電力的新型纖維織造的,當人穿上這種纖維織成的衣物後,在身體運動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壓折,或者遇上一陣微風,就能夠形成源源不斷的電流,這種發電方式是將人體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並加以應用的最簡單也最經濟的方式。
這裡有兩個互動的小實驗可以供您參與,形象地展示了發電材料的發電原理。
第一個實驗演示的是發電纖維。這裡有一根帶狀繩子從高處垂下,模擬發電纖維。您可以踩動踏步機,機械傳動結構將帶動繩子抖動,繩子上的壓電材料隨繩子形變,產生壓電電荷點亮小燈泡。踏步速度越快,繩子抖動越劇烈,小燈泡閃亮的數量越多,說明發電量越大。
第二個實驗演示的是壓電陶瓷片,您通過按壓壓電陶瓷片,使它形變產生壓電電壓。按壓力量越大,壓電陶瓷片產生的電壓越大,點亮的LED燈數量也就越多。
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此展品H5介紹
需要先關注「中國數字科技館」
第25題>>展品「仰儀」、「古代編鐘」
考試原題
展品
仰儀
華夏之光
仰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製造。
仰儀的主體是一隻直徑約三米的銅質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著的大鍋,因而得名。仰儀的內部球面上,縱橫交錯地刻划出一些規則網格,用來量度天體的位置。在仰儀的鍋口上刻有一圈水槽,用來注水校正鍋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設置;在水槽邊緣均勻地刻划出24條線,以示方向。在正南方的刻線上安置著兩根十字交叉的竿子,呈正南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仰儀的中心,把一塊鑿有中心小孔的小方板裝在竿子的北端,並且小方板可以繞著仰儀中心旋轉。
仰儀是採用直接投影方法的觀測儀器,非常直觀、方便。例如,當太陽光透過中心小孔時,在仰儀的內部球面上就會投影出太陽的映像,觀測者便可以從網格中直接讀出太陽的位置了。尤其在日全食時,利用仰儀能清楚地觀看日食的全過程,連同每一個時刻,日面虧損的位置、大小都能比較準確地測量出來。因此,仰儀是很受古代天文工作者喜愛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
古代編鐘
華夏之光
編鐘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木棰敲擊發音,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鐘造型別緻,鍾柄部分是空心的,並與內腔相通,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鐘經常用於宮庭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秦漢以後,編鐘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由盛興轉而衰退。到了隋唐時期,已很少流傳民間。自宋以後,迄止清代,編鐘鑄造技術更是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1978年,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曾侯乙編鐘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鎛鍾共65件組成,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工藝精美、壯觀無比。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曾侯乙編鐘進行檢測後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製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鐘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效果和優美的旋律。演奏時,用丁字形木錘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定音頻率為256.4赫茲,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尤為可貴的是,鐘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標明了各鐘的發音音調,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等。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此展品H5介紹
需要先關注「中國數字科技館」
第27題>>展品「冰箱的保溫材料」
考試原題
展品
冰箱的保溫材料
探索與發現B廳
這裡展示的是冰箱中所使用的各種保溫材料:在每種保溫材料內都放有熱源,觀眾可以用手觸摸和觀察溫度計所顯示的內外溫度,感受高性能保溫材料的隔熱效果。
三個筒體內的溫度相同,由於在筒的內表面覆蓋不同隔熱性能的保溫材料,所以筒外壁的溫度不同,溫度越低者說明其保溫性能越好。
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此展品H5介紹
需要先關注「中國數字科技館」
第42、43題>>展品「洛陽橋」
考試原題
展品
洛陽橋
華夏之光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橋長1200米,橋墩四十六座,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的修建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從公元1053年至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錢一千四百萬兩才建成。整個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在建橋過程中,我們的先祖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他們還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另外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古人就採用「浮運架梁法」。他們利用海潮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他們非凡的才智。它的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十分有利於分水。
洛陽橋的建成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曾盛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此展品H5介紹
需要先關注「中國數字科技館」
點擊展開全文
※為什麼絲襪既透明又有彈性?
※為什麼飛行服沒有紐扣
※為什麼貓狗都喜歡被「摸頭殺」?
※八卦:最早提出的二進位思想
※遇到暴雨怎麼辦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