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

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

馬拉松因何成「現象級」——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之一

新華社記者

編者按:「跑馬」,這個三年內火爆中國的新詞,代表了中國體育界一個現象級的熱潮——馬拉松狂熱。馬拉松為何在中國井噴?它的背後代表著什麼?它的熱潮中有哪些不足?誰又將成為下一個馬拉松……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在北京、重慶、福建、遼寧等地進行了調研。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馬拉松這一現象級運動熱潮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體育和健身相關政策利好的基礎上,由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中等收入人群健身潮等多重合力助推而成,在馬拉松迅猛發展並引領全民健身、帶動產業的同時,也存在盲目跟風帶來的運動傷害、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佔用等問題。如何為馬拉松「鬆綁」並進行科學定位和發揮健身引領作用,需要辦賽者和參賽者共同回歸理性。

2011年,首屆重慶馬拉松,報名時間長達大半年,當時甚至還要動員群眾參賽;2016年,平均4個人搶1個名額,幾天名額就沒了。

重慶馬拉松的這種情形在中國並不罕見。狂熱的馬拉松現象,從2014年起,席捲中國。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3月19日,全球大概舉行了15場馬拉松賽,其中,9場在中國。

井噴!

數據顯示,2011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只有22場,2014年為51場,此後幾乎是突然出現井噴式增長,2015年猛增到134場,2016年更是達到了328場,涵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3個城市,參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加130萬。業內人士估計,2017年全國的馬拉松賽事有望超過600場,參賽人次超過500萬。

這種現象,令業內人士都不敢相信。

「(當時)我們只是預判,中國的路跑行業肯定要興起,但具體到2014年,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料到。」特步集團品牌高級總監吳麗欣說。他們從2007年起介入路跑市場。

體育界專家表示,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越5000美元這條線的時候,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而中國在2011年的人均GDP超越了5000美元,2014年超越7000美元,這時候,中國的馬拉鬆開始井噴了。

馬拉松藉助這個風潮,乘勢而起。它憑藉門檻低、場地限制小、輔助器材少的特點,在相對缺乏運動場地的中國城市遍地開花。

在2017年的馬拉松年會上,時任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杜兆才認為,當前中國出現的馬拉松熱潮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邁向小康社會的重要標誌。同時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體育賽事審批改革等政策紅利也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提高了社會力量辦馬拉松賽的積極性。

需求!

健身熱為許多項目在群眾中的開展打開了新局面。但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由於城市營銷、商業資本以及中等收入人群健身熱等客觀需求和追捧,馬拉松這個以往的「小眾項目」一躍成為中國體育的「明星項目」。

承辦馬拉松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馬拉松這種項目而言,脫離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無法想像的。一場馬拉松,除了賽事承辦,城市的公安、市政、工商、外事、獎金申報(銀監局、財政局)、無線電保障、醫療等部門都牽涉其中。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認為:「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建設越來越漂亮,城市管理者需要大賽平台來宣傳城市。」重慶去年做了馬拉松的第三方評估,直接經濟效益是1·6億,間接經濟效益是乘以十。

京味十足的北京馬拉松,注入火鍋元素的重慶馬拉松,主打歷史文化牌的揚州半程馬拉松……一些城市在舉辦馬拉松時都將最美街道、最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賽事中來,「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將馬拉松視為提升城市形象與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同時,電視機構的轉播這個「大殺器」,讓城市長時間的「露臉」,符合城市自我宣傳的需要,也使得馬拉松更受城市管理者的青睞。

除了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外,「白領」們追求自我認可、釋放壓力也是馬拉松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以重慶馬拉松為例,無論迷你、半程還是全程,上班族、公務員、企業高管等中青年人是主力軍。

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發起人吳謹宇認為,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日益擴大,他們追求人人參與同時又能滿足認同感的方式,馬拉松正好契合這一需求。「喝酒唱歌打麻將能產生認同感嗎?但是完成了一次馬拉松就不一樣了。」

眾多的參與者、媒體的集中曝光,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商機,形成了一個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重馬剛開始是「跪求」贊助,2012年甚至曾因經費緊張一度面臨停辦的風險,「當時一位區領導出面,原以為拉個兩三百萬的贊助沒問題,結果一個上午談了八家企業,只有一家願意出10萬元。」重慶市南岸區體育局局長李偉介紹,「但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從招商變為選商了,一大批知名企業都想贊助賽事。」

藉助馬拉松釋放的巨大健身市場,體育用品製造企業也紛紛研發各種高科技的鞋服、設備、軟體。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說,從阿里平台來看,路跑相關產品牢牢佔據著體育類消費的頭把交椅,在2016年天貓淘寶平台上,跑步類目的總銷售額達到了135億,消費人群有4100多萬,遠遠領先於其他類目。

……

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認為,中國的馬拉松運動在2014年甚至更早一點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程度——天時:經濟到了一定程度,政策釋放利好信號;地利:城市開始支持;人和:百姓自己需求,那麼它的興起也就是必然的了。

圍觀「跑馬的漢子」——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之二

新華社記者

在中國的全民健身人群中,少年兒童和老年人多、中青年少的「啞鈴形態」一直為人詬病,不過,在馬拉松熱潮中,這種形態得到了扭轉。

重慶國際馬拉松賽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跑重馬人群中40-50歲群體最多,佔26.5%。而據中國田徑協會統計,目前全國跑團數量超過12萬個,常年參與跑團活動的總人次超過1000萬。

沒有場地限制、只要邁開雙腳就行,沒有比馬拉松及路跑更簡便、經濟的運動了。然而有意思的是,馬拉松的資深跑者多是城市中高收入群體。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分析,目前跑馬的人群中,白領多,公司高管,公務員多;農村人口少,青年人口少。參與到跑馬的人群一來有身體健康的需要,另外也是情緒壓力的宣洩,他們的文化特質就想去歷練自己,想去達到一種境界。

「沒有朋友圈,跑友少一半」

社交媒體的普及,成為馬拉松熱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任何一個馬拉松賽道上,自拍手機成為「必備裝備」。難怪有人戲言,「沒有朋友圈,跑友少一半」。

福建宜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艾琪認為,目前跑馬也並沒有常態化,還是證明自我、自我認知的一種手段,比如跑馬都要發朋友圈,這是在健康目的之外的一種心理需求。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和職位相對穩定,平時工作壓力又大,需要有釋放壓力和證明存在感的方式,比如「雖然沒有別墅豪車,但是能跑馬」,這是一種認同感的需求。

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也認為,參與馬拉松的人群中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生活相對穩定的社會階層佔了較高的比例,而且在越來越具有群體性特徵的同時,馬拉松更多被賦予了精神鍛煉的職能。

與此同時,一些社會名人、商界名流、網路紅人的推崇也刺激了馬拉松人群的增長,而這些人的推崇很大程度是體現在網路和社交媒體上。

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認為,馬拉松加上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殊的交往圈子或工具。瀋陽知名跑團「貼地飛行」團長商曉俊告訴記者,自從2013年成立以來,從一個QQ群開始,到如今已經發展到1500多人。

人群的拓展

中年人、中等收入人群,目前是跑馬的主力軍。

為什麼?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發起人吳謹宇認為,因為年輕人去玩去了,而老年人是另一種運動狀態。

不過,現在因為各種知識的普及,以及「馬拉松成時尚」的號召力,中國跑馬拉松的人群也在擴大化。

魏全民認為,馬拉松並不是中等收入人群的專利,就像現在高爾夫也在撕掉所謂「貴族」標籤。畢竟社會上不是只有「白領」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個人形象,所有人都一樣。

「貼地飛行」跑團目前經常參與活動的核心成員將近200人,「80後」和「90後」們是參加活動主要人群;在重慶的跑馬人群中,大學生群體也越來越多。

「我們相互也不多問個人信息,相互稱呼都用網名。我們經常組織一些活動,對於新朋友的吸引力非常明顯,我也會有意識地通過約跑來增加新成員的參與感。」商曉俊說。

商曉俊告訴記者,對於業餘跑團的跑友,競技上的成績並不是他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跑步這項運動中來,跑團能夠幫助新跑友們提升自我,並在比賽中獲得健康和快樂。」

跑團的十字路口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跑團處於一個自由發展的狀態。組織形式大部分是在網路上的興趣群自發形成的。這種「自由生長」狀態造成跑友團缺乏穩定的資金和組織保障。很多發展很好的跑友團是由負責人和少數幾名骨幹承擔組織費用,而一旦有負責人或多名骨幹因故離開,跑友團也會很快解散。

商曉俊認為,作為跑團的負責人,跑友在運動中有意外或者出現其他安全狀況是最令他擔心的。「平時大家也不上保險,出現意外負責人會不會有連帶責任?如果有,我肯定承擔不起這個責任。我們現在採取的辦法是提前明確免責條款,不過我們自己也知道,這種免責條款也沒有法律效力。」商曉俊說。

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表示,他們建設相對成熟,共分三大部分,俱樂部是做公益,有體育投資公司做投資,下面會有好幾個板塊,賽事公司只是一個,還有體育旅遊和場館、綜合服務類的,甚至包括體育小鎮、產業園,有些規劃。但這種較高檔的組織形式,在國內並不太多。

資深跑友黃岩則認為相比於全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個城市馬拉松,參與馬拉松的人數其實並沒有相應的增加,所以很多馬拉松比賽報名時間提前很多,就是為了爭奪已經日漸珍貴的馬拉松選手資源。「這可能是未來馬拉松發展躲不開的一個話題,包括跑馬文化如何建設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黃岩說。

馬兒呀,你慢些跑——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之三

新華社記者

在這次的調研中,新華社記者向受訪者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什麼才是一場失敗的馬拉松?

失敗的馬拉松有這樣一些共同特徵:全程、半程、10公里、5公里、迷你馬拉松等各個組別一起跑,體驗糟糕;20公里後的補給跟不上;網上報名系統體驗差、服務水平低、賽事包不貼心;賽道設計不合理、醫療救助不完善、配套設施如廁所等不到位;市民不認可不支持,甚至在賽道邊上冷嘲熱諷……

甚至有個別馬拉松引發了「一場馬拉松癱瘓一座城」的抱怨。

從2011年的每月一場,到現如今的一天N場,馬拉松在中國呈現躍進式發展,在這個「策馬奔騰」的年代避免「走馬觀花」,成為城市管理者、賽事運營者和參與者等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城市綜合治理的考驗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輒幾萬人參加的馬拉松運動,已不只是一次長跑,不只是在組織一項體育活動,而是一座城市管理、經濟、文化的大檢閱,是一座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體現。

中國馬拉松的辦賽主體大體可分為地方政府操盤、政府和市場聯手以及純市場化運作三大類,但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已經連續7年舉辦重慶馬拉松的重慶南岸區體育局局長李偉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馬拉松近似一場有準備、有預謀的「災難救援」,考驗城市在緊急狀態下各方面的運轉能力,涉及安全穩定、醫療急救、交通疏散、城市管理、旅遊營銷、對外宣傳、涉外接待等多個層面。

對賽事組織者來說,醫療服務、搶救措施和綠色通道都要到位,以重慶馬拉松為例,他們建立了軍地民三位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軍隊醫院、公立醫院、民間救援機構聯手來做醫療急救,現場就可以做三台手術。

重慶市體育局副局長張欣認為,中國馬拉松不要貪大求全,應分開檔次,各有各的特點,不要一開始就要舉辦幾萬人參加的國際賽事,要讓更多百姓參與其中。

福建省戶外運動協會會長王建華則認為,政府在推動馬拉松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地方政府投資也是要看回報、看效果,如果組織者在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特色、目標和手段,太多雷同的賽事也許會導致政府和運動人群轉向其他項目。

科學鍛煉意識的考驗

公元前490年,「飛毛腿」菲迪皮得斯用自己的死亡宣告了馬拉松的誕生。而在中國的馬拉松比賽中,組織者最擔心的就是怕出現參賽者傷亡的問題。

在李偉看來,馬拉松賽事最擔心的就是公共安全,「井噴式發展是好事,但是千萬不能出公共安全」。最近幾年,國內馬拉松賽事傷亡事故屢屢發生,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不能只滿足於「秀」出自己或者「曬朋友圈」,跑者應該更重視科學鍛煉。

很多跑者缺乏專業化訓練和引導,認為跑步很簡單,也有很多人是從眾心理,認為跑馬很時尚,跟著一起湊熱鬧,結果很容易跑傷。重慶千君萬馬運動俱樂部發起人吳謹宇表示,從科學的角度講,跑5公里需要1年左右的科學鍛煉和訓練,在掌握很多運動常識之後才能跑10公里。而現在的風氣沒有做好引導。

福建省健身健美協會秘書長侯海祥舉例說,在國外,健身人群和跑馬人群重合率很高,而我們的跑者大多缺乏科學性的身體訓練。一些人甚至是為「秀」而跑,這樣就失去了馬拉松以至於體育鍛煉的最根本目的。

隨著跑團越來越多,跑步培訓市場已開始回暖,但跑步培訓市場還未迎來規模化發展,智能運動手錶的國產廠商、福建宜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艾琪直言,現階段,為學跑步這麼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而買單的人群還不是大多數,人們更願意在互聯網上搜索解決方案,互聯網的免費思維一直影響培訓市場發展。

艾琪還建議,應建立基於國人數據基礎的心率監測標準和模型,比如在報名時,如果心率指標不達標,則不予報名。

據記者了解,對參加全馬的人群要求體檢,一些跑友會不理解,且體檢目前也不太好操作。不過,波士頓和東京等大滿貫馬拉松賽事都有體檢要求,也會對參賽者的成績有所要求,相應提高馬拉松的參賽門檻是提醒大眾理性參賽的有效手段。

健康商業模式的考驗

很多體育賽事運營管理公司參與到了馬拉松的賽事組織中去,但在商言商,想通過馬拉松來賺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點評說,目前體育運營公司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四種,2B即贊助商,2C即報名費和衍生產品,2G即政府買單政府採購,2VC即指望風投,「把春風吹成『春藥』」。

姚振彥認為,以目前而論,一場一萬人參加的馬拉松賽事運營大概需要700、800萬(不包括電視轉播費用),但很多馬拉松賽事的商業模式並不成熟,除去人力成本,公司掙得很少。

很多馬拉松賽事運營公司抱著這樣的心態:頭幾年種樹培育,以後再乘涼結果,但實際上種樹的和收穫的很有可能不是一個公司。艾琪指出,像智美體育這樣在全國做連鎖賽事,有著成熟的運營體制和強大的資金實力,這樣的運營公司能夠發展,而一些當地的運營公司則很難生存盈利。

國外品牌賽事的媒體版權是可以賣錢的,國內賽事基本是「倒掛」,反過來要給電視台支付轉播費用,這也是制約體育運營公司的一個瓶頸。

阿里體育副總裁魏全民也指出,從目前舉辦一項馬拉松賽的盈利佔比來看,運營所佔的確微小,甚至會虧損。運營一場馬拉松賽雖然很難盈利,但路跑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基礎,又能全民參與,在商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將馬拉松產業鏈做好做長,要比關注短期利益意義重大。

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的全程馬拉松在2015年就有1100場,當年的全馬完賽者達到近51萬人;反觀中國馬拉松,2016年在中國田協註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有328場,其中全馬125場,全馬完賽人次24.3萬。多位受訪者均表示,中國的面積和人口都是巨大的,和成熟市場相比,中國馬拉松還有發展空間。

此外,美國跑者的主要消費用於參賽、培訓和健康飲食等,用於裝備的只佔小部分。但中國跑者目前花費的大頭是購買裝備,用於報名和服務的只佔小部分。這說明中國跑者多數還處於買鞋「嘗鮮」的階段,中國馬拉松目前的服務產品還不夠健全。

馬拉松在中國興起也就是最近三五年的事,馬拉松文化還遠沒有在中國落地生根。馬拉松賽事想要成為圈內乃至世界公認的頂級賽事,需要看獎金和選手水平,更需要規範的組織、時間的累積以及文化的沉澱,中國馬拉松還任重道遠。

誰是下一個「馬拉松」?——中國馬拉松熱潮的背後之四

新華社記者

馬拉松究竟具有怎樣的魔力,令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欲罷不能?哪些項目具備成為下一個「馬拉松」的潛質?「馬拉松式」的走紅模式能否被成功複製呢?

「個性魅力」與「天時地利」

馬拉松賽事井噴讓產業人士興奮不已,在意識到全民健身事業不能只依靠馬拉松時,尋找下一個「燃點」成為業界不可迴避的命題。

馬拉松本身都有哪些「天賦」呢?業內人士認為,低門檻、輕裝備且無場地、時間、氣候等過多限制是跑步易於推廣的自然優勢。然而,從路跑發展成為馬拉松,是一個質的飛躍。政府主導、企業推動和跑步社交化等因素是馬拉松興起的催化劑。

依著馬拉松的「葫蘆」能畫出哪些「瓢」呢?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認為,下一個「現象級」全民健身項目要具備一定競賽規則,有辦賽和推廣的標準,在不同地方都能舉辦,吸引不同年齡人群,職業選手和業餘選手可同台競爭,要有日常運動訓練的社會環境和平台做支撐。

「賽事是否利於傳播,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鍾秉樞說,「馬拉松的傳播特性有巨大優勢,2個多小時的電視直播有大量內容空間,可滿足政府對地方形象、旅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推介需求,也可滿足組委會和贊助商的利益訴求。」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下一個潛力項目仍須有利於城市和企業的整合營銷。福建省戶外運動協會會長王建華認為,騎行可滿足人們對速度感受的更高追求,並對團隊配合提出更高要求。騎行人群中很多從跑步中分離出來,共享單車的出現,長期來看會為這項運動培育一定潛在人口數量。

野途網路科技公司發布的《2016年自行車運動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自行車賽多達3400多場,比2015年增長13%;國內已有約800萬騎行愛好者,其中女性、青少年、高學歷、高收入群體比例都在提升;政府主導發起的賽事佔79%,從辦賽經費來看,政府投入佔74%;賽事主辦機構有700多家,其中300多家具有舉辦多場賽事能力;預計到2020年騎行運動市場規模有望達1600億元,到2025年,騎行人口將佔總人口6%,達8400多萬。

福建省自行車運動協會會長林曦認為,「自行車+旅遊」是有效的推廣模式,易於得到地方政府支持。「我們根據地方特有的旅遊資源打造賽事,有的選擇山地,有的選擇公路。賽事以外,舉辦針對普通騎友的騎行大會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打造騎行訓練基地可以將推廣效應常態化。」

在鍾秉樞看來,如果自行車、跑步、游泳都能得到推廣的話,作為組合項目的「鐵三」也一定會流行。「鐵三對訓練支撐平台要求更加複合完善,推廣該項目的前提是要將三種項目的室內訓練進行有機串聯模擬。」

此外,室內健身、健美和瑜伽等也被認為是下一個可能的「爆發點」。福建省健身健美協會秘書長侯海祥認為,隨著人們對健康的理解逐步加深,會從單純的跑步痴迷走向廣闊的鍛煉領域,會意識到功能性訓練的不可或缺性,室內健身健美市場會有較大拓展空間。

「跑馬一定要過體能關,在國外跑馬和健身兩個人群的重合率很高,大多跑者都在健身房做力量和體能訓練,在國內這種現象不普遍。目前健身產業處在初級階段,但井噴態勢已經出現,今後國內也有可能出現『集裝箱健身房』,無需房租、位置靈活,滿足15分鐘健身圈的需求,」侯海祥說。

特步集團品牌高級總監吳麗欣認為,室內健身和瑜伽市場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我們看好健身市場,已經推出相關產品,還會繼續推出相關項目、課程來優化健身參與者的體驗,非常期待這是下一個井噴的領域。」

井噴難以複製?

馬拉松走俏是時代發展和歷史選擇的必然產物,但是否具備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從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來看,要完全複製馬拉松熱潮的確很難。

以相對更「貼近」馬拉松的自行車為例,不少採訪者認為,自行車的人群會越來越多,但想成為第二個馬拉松,難度很大。

智能運動手錶製造商、福建宜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艾琪認為,自行車運動需要設計和建設專業賽道,此外裝備購置門檻略高,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共享單車流行是因為它在解決交通最後一公里問題上效果顯著,但不代表騎行是全民健身產業爆發的最合適選項。

王建華表示,自行車運動要複製馬拉松的發展模式,要獲取政府足夠的支持力度。公路自行車比馬拉松需要更長路段的交通管制,車速快、風險高,多日賽還要轉場;如果政府將辦賽經費撤掉,很少能有辦賽公司盈利。

「我們不會為了吸引更多參賽人群,選擇用通勤自行車代替運動自行車比賽,兩種車力學結構和設計完全不一樣,」王建華說,「要用管辦分離的辦法將賽事營銷出品牌效應。環法等知名賽事媒體版權可以賣出高價,國內自行車賽事基本是『倒掛』,為了電視轉播主辦方要花錢。隨著直播平台的多元化,以及賽事品牌的成長,這個現象將來會有所改觀。」

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副主席侯鳳祺認為,自行車運動發展還面臨運輸和租賃難題,騎友只能將自行車裝在汽車上,或當作貨物用火車託運到各地比賽,不能作為隨身行李上動車;職業和業餘隊伍還沒打通;目前商業化水平慢於群眾參與的進度,然而商業巨頭進入這一市場將有利於行業整體發展。

「鐵三是精英類項目,參賽者保證三個分項的均衡訓練不容易,辦賽難度大,對轉換區管理和裁判水平都提出很高的要求,」侯鳳祺說,「鐵三運動會呈現穩健增長的態勢,跑馬人群會適當地向鐵三、越野類項目分流。」

健身行業要迎來跨越式發展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目前健身房教練很多不夠專業,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教練只通過短期培訓拿證書匆忙上崗。」侯海祥說,「培訓行為不規範,派系林立,沒有統一權威的方法體系,對於營養配搭、運動飲食的引導各出心裁,充斥各種學說和解讀。」

侯海祥表示,一些國民體質監測儀器中出現假數據,誤導教練和健身愛好者;健身設備硬體老化,沒有及時執行報廢制度;健身房環境缺乏改善等都會成為產業勃興路上亟待補上的短板。

……

儘管馬拉松熱很難複製,但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日益加強,中國人會有更多的鍛煉時間,也會有更多的鍛煉選擇。這也是馬拉松熱潮背後最應該有的含義。

記者樹文、謝培林、劉暘、周凱、姬燁、張逸飛

編輯:吳俊寬 簽發:徐征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習近平將赴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
20億扶貧資金「趴在賬上」不是節儉是懶政
一顆紅棗為何兩般境遇
2016年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發布 長沙居全國第三
1台變6台 「薩德」部署貓膩多

TAG:新華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馬拉松熱潮背後藏著哪些經濟學
馬克思在德國再掀熱潮
「1天40賽」的國內馬拉松,熱潮背後仍需正視差距
一流的草坪已準備好,蘇亞雷斯中國杯再掀圈粉熱潮?
《大聖歸來》之後最好的西遊國漫電影,掀起二刷熱潮
英媒:中國的滑雪熱潮面臨挑戰
中國各地的馬拉松熱潮,養活了多少個非洲跑者?
日本掀起來華熱潮,到達中國後無比激動,大喊我愛中國
揭秘瘋狂的韓國「幣圈熱潮」
揭秘瘋狂的韓國「炒幣熱潮」
韓國掀起來中國旅遊的熱潮,韓各大旅行社爆滿
迪麗熱巴的蝴蝶臀狠狠的掀起了一股熱潮,連張天愛都健身臀都比不上
中國風的熱潮會持續多久?
二戰後的日本 被原子彈打服後的崇拜美國文化熱潮
有了美國的「宣傳」,各國開始掀起購買華為手機的熱潮!
繼速食麵後,中國又一美食在非洲掀起「熱潮」,據說吃完後還舔蓋
日式牛肉和牛排將在中國掀起熱潮?
避暑山莊時期歐洲的「中國風」建築熱潮
鬥魚年度熱潮褪去之後涼得最快的主播 與神豪公布戀情後徹底涼了
朱軍:在火爆熱潮中依舊冷靜的貝葉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