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語和文的「榫卯」
常有人說,語文被肢解了,這是因為語文沒有釘「釘子」,這個「釘子」,就是概念。中國人玩概念是靠「榫卯」,不是靠「釘子」。所謂「榫卯」,就是組合到一起,形成模糊的概念,讓你去心合感悟。
《論語》的「論」要讀成「倫」,它有「倫理、倫常」之意。孔子也是人,不是神,所以寫成「論」字,讀成「倫」音。這便是中國式的概念。
語文這個概念至今沒有人能進行合理定義,它就好比「一國兩制」,叫成「國語」或「國文」似乎都不妥,不如乾脆用做木工活的老粗辦法,將「語」和「文」用「榫卯」合在一起。
語文教學不可能迴避概念,但概念又常常是說不清的。如果讓你去選編一套語文教材,你作為引導者,一定在腦海中裝滿了概念,而不是停滯在某篇文章的意思上。語文課和閱讀課要是全都跟著作者的意思跑,「跑完了100米」,「再跑馬拉松」,語文的概念就被落空了,教學很難躍上新的台階。
「語」和「文」雖然是一體的,但始終有衝突。會說不會寫的人,一般是找不到「文」的感覺;會寫的人也常有抓起筆無法開頭的時候,這是沒有找到「語」的感覺。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時,原句開篇為:
州四面有山
一看便是硬梆梆的陳述句式,一點也沒有生氣,於是他後來改為:
環滁皆山也
這樣寫才是「語」的感覺,又不失文氣。這句話越看越有味道,越品越出新,有很多人研究這句話,竟弄出了很深的理論,講得太玄了,也會讓人找不著北。
有一次看電視時,我被一句話感動了。劇中人物是一位盲童,他反覆念叨著:
桃花開了,梨花開了,我們背著書包上學校。
這句話寫得很美,花開既是實寫,又能形容「我們」高興的心情,但是在語感上,依然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寫的: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這句話不是一般的陳述語氣,它是「語」和「文」的完美結合。
人們形容作文如戴著枷鎖跳舞,除了各種限制外,我個人認為「語」和「文」互相牽掣才是最大的枷鎖,任何遊戲都是有規則的,文字遊戲也一樣。
中國人的「語」有太強的心合因素,直接寫成「文」,別人往往不懂。妻子對丈夫說:
我要洗腳了,桶里的水倒了沒有?
這是叫丈夫去往桶里倒水,還是問桶里有沒有剩水呢?
孩子在餐桌前對媽媽說:
媽媽,把我的骨頭拿去吃了吧。
孩子所說的骨頭當然不是指他自己的骨頭。如果說成「媽媽,把我的魚骨頭拿去了吧」,孩子就變成魚了,也不對。在「我」字後面加上「碗里的」幾字又嫌太累,不如直接將「我的」換成「這」字。
校長問:你為什麼不做作業?
學生答:我家的雞沒生蛋。
這是一位校長和一位貧困學生的對話,學生家太窮,沒有錢買作業本,要等到賣雞蛋了才能買本子做作業。如果這個情節出現在影視中,前面有了背景交待,觀眾一看就懂,會很感人。倘若別人不知道背景,就很難聽懂。
語文課教來教去,就是在努力闡明「語」和「文」的概念,這盤棋就是白子和黑子互相衝和。沒有涉及到這個概念的教學,是浮在表面的。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詩也是傾向於「語」的,它與心靠得最近。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是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是語;口語容易,心語難。
目前,英語和語文教學在理論上都很重「語」,感覺上是對的。但是,太淺太白太濫一樣會短腿,輕「文」也不可取。這就像兩人一組綁著小腿賽跑一樣,如果步調不一致,速度會慢下來。
※怎樣指導學生突破寫景難?
※教授們都不懂的語文中的「事象」
※話題作文與作文概念突破
※作文的秘密——用心靈去起作!
※文章語言結構的東西方差異
TAG:南七寶 |
※「讀」語文,「品」語文
※把語文還給語文
※語文 學語文 教語文
※語文之美和語文教育
※《格倫大語文》之咬文嚼字:那些「天生一對」的漢語辭彙
※大美語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小常識
※新語文和大語文究竟有何區別?
※鄠邑文化‖屠新武:散文《我的語文老師》
※何謂語文及語文教學——沿著古典文脈前行
※語文文學常識,語文老師都說好!
※語文:民族情懷
※「語文教學」於永正:怎樣上好語文課
※【金玉】語文的秘密
※語文課堂:讓「錯」亦精彩
※【璐語文】愛無期
※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讓你對語文更加充滿興趣!
※語文「日常積累」丨當語文牽手傳統文化
※思維導圖學語文、寫作文:草原
※語文漫談:漢字是咋來的?
※語文札記之對聯、詩歌、造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