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干?比干廟?林姓

比干?比干廟?林姓

原載《尋根》2006年第02期 作者:高慧生 馬俊渠

在太行東麓、衛河之濱、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氣的忠臣古廟——比干廟。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憂國恤民、以死諫君的忠臣比乾的塋葬地。

著名書法家林散之為比干廟敬題「林氏家廟」

比干廟,位於新鄉市東北20公里處,衛輝市境內的頓坊店鄉。比干因規諫獲罪,被剖心致死後,其子改為林姓,故比干廟又是中國林姓家廟。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衛輝市北,淇縣)人,被紂王剖心致死,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之典範,孔子讚譽比干為「三仁第一」,故稱「天下第一仁」。

殷商末期,紂王荒淫暴虐,生靈塗炭,民怨沸騰,國勢危殆。比干在朝內任少師,屢次規勸紂王恤民廉政,勵精圖治。他卻充耳不聞,反在宮中營造鹿台苑林,設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比干憂心如焚,不避湯火之誅,一連三日泣血陳詞,犯顏強諫,以致紂王勃然大怒,將比干剖胸摘心。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

《西河九龍族譜》也載紂王殺死比干後,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並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賜死摘其心。」

傳說比乾死後,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掩埋了比乾的屍體,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

墓冢直徑20米,高20餘米,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

比干廟

比乾死後,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廟。

此後,歷代皇帝或下詔封謚,或親臨祭祀,或題詩,或擴建,尊崇忠烈,畢恭畢敬,使得比干廟的規模越來越大。

現存比干廟佔地11.3萬平方米,四周朱牆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環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後裔謁祖聖地。該廟因早於孔廟500年,且是第一個供奉聖賢的「葬人含墳之廟」,故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廟」。

周武王銅盤銘,前崗後道左林右泉萬世之寧茲焉是寶。比干墓風水極佳,五畝佳城,佑護子孫千秋鼎盛。

殷太師廟

比干廟屬於廟墓合一的建築群,現存的基本格局為明代弘治年間重建後的樣子。廟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

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門、二門、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比干廟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文中記載:比堅,比乾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賜林為姓。子姓綿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貞節義之士。語云:「無林不開榜是也。」

現在,衛輝西部山區尚存有據傳是比堅逃避追兵時的藏匿地舊址。

「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比干廟已成為海內外林氏的心儀之地。

沒心菜,比干廟風物傳情的重要代表之一。三葉無心,護滿墓冢

「赤膽忠心」牌坊

3000多年來,比干後代林姓確實像樹林一樣枝茂葉繁。對於林氏家族來說,比干廟是林氏的家廟,這裡是林氏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蕭沈尤葉鍾林,六蘭同堂;王孫辜李上比下干,血緣同宗。

目前,林姓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尤其在南方,號稱「陳林滿天下」,在台灣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約有7000萬,其中我國大陸有5000多萬,台灣約700萬,海外約1500萬。

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掀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熱潮,林姓子孫紛紛不遠萬里來衛輝尋根祭祖。

河南省根親文化聖地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據《晉安世譜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記載,林姓為高辛氏之後,商湯子姓後裔,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相傳當比干被殺的噩耗傳到家時,夫人媯氏(陳氏)正懷孕在身,知道紂王一定會前來追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郊外樹林的石室隱藏下來,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男孩,便為他取名堅。

商朝滅亡,比干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後得到周武王的禮遇。周武王因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特賜姓林。這樣,便有了林姓。唐林寶《元和姓纂?林》所載:「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後。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姓的最大支派。再後來,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這支宗脈初活躍於河南郡一帶,族譜上以「河南林姓」相稱。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

另外,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漢字單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是為河南洛陽林姓。此支林氏隨著時光流逝,後裔同樣難覓其蹤,是與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還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此外,我國台灣高山族也有取「林」為姓的。 另據史書記載,蛇氏傳至唐代開元年間改蛇姓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甌一帶)有羌人姓林。另據《開元錄》載:「會建州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建州為福建閩北古代建制(今福建南平市屬地),雖有此說,目前查閱該處存世林氏譜牒無一不是子姓林氏,至於蛇種之說更屬子虛烏有之事。

林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境內。自周武王賜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後,子孫世居其地。

林堅子孫在博陵發展繁衍。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來到洛陽。春秋時期,林姓散居於周(今陝西、河南一帶)、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宰相林皋,始居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分別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賢德,被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後來因為趙王妒其才能欲加害,迫使林姓舉家遷至西河避難。

秦漢時期,林雍後人遷到齊郡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 漢朝時,林姓成為當地名門望族。東漢末、三國時期中原林姓大批南遷,進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姓開始進入福建。林堅後裔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出的林姓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懋就是其開基祖。

「晉安林」來源於「濟南林」。林懋次子林祿曾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晉安郡王,死後葬於惠安縣塗嶺九龍崗,九龍崗成為海內林姓拜謁聖地,林祿為林姓在福建開基始祖。

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姓最大、最著名的一支。晉安林姓又派生許多支派,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林則徐即屬此支後裔;一為莆田世系,林祿之孫林綏的13世孫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

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世系與睢陽世系,分別在唐朝與南宋時遷入海南,部分在明朝時散居於河南、甘肅等地。林姓在唐朝時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際,閩粵沿海地區的林姓開始移居台灣,繁衍發展。

林姓在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分布較多,約佔全國林姓60%。

林姓在漫長的繁衍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五個:1.南安郡,治所在道(今隴西縣東南);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南);3.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5.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

國內各地的林氏祠堂,有不同的堂號:「九牧」、「紹閩」、「問禮」、「九龍」、「忠孝」、「雙闕」、「青龍」、「永澤」、「林平」、「十德」、「崇本」、「善慶」等。考究原由,與其祖上的開基地、墓葬風水、官位等有關。

西河堂:東周時,林皋為趙國丞相,因避禍,攜子及家人避藏於西河白乾山,後為當地望族,故其後人以「西河」為堂號。

濟南堂:林遵,西漢宣帝時為博士,官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為濟南望族,其後裔以此為堂號。

九龍堂:林氏福建始祖林祿,曾任晉安郡太守,因林祿之墓葬在福建九龍山而得名。

九牧堂:林披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選明經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職,有政績,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林披生九子,均官刺史。世稱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為堂號者。

「忠孝堂」:據傳宋仁宗御書林氏族譜「忠孝」,並為族譜題詩稱《林家詩》。各地的林氏族譜都有記載。

「九龍門」和「十德堂」:比乾的裔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德高望重。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在客家人歷史上,還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對林氏漢人的屠殺,被迫改姓楊,俗稱「新楊」,其實也是林氏後裔。

柴林後裔有幾佰萬人丁,主要分布在閩粵浙江川台及貴州,廣西。柴林源出隋末楚帝林士弘,是殷少師比乾的後裔,晉安八世玉象公所傳的一大支派。林姓易柴,方誌有載,宋右文殿修撰柴中行所撰的《柴林譜序》最有說服力。柴姓易林,柴中行也講得一清二楚。《林氏重修族譜》及閩西、贛南、粵東眾多族譜可佐證。

由柴姓改回林姓的回閩始祖宗訓公,其後裔(柴林)(濟南堂)在閩,粵,浙,贛,川,台,貴等至少有幾百萬林姓人口。

四月四 拜比干

衛輝故里根親脈

相傳農曆四月初四是比乾的祭日,每年的這一天,林姓子孫都要在比干廟焚香祭祀這位忠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象比干 的精彩文章:

TAG:印象比干 |

您可能感興趣

比干廟-天下第一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