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培童國畫品鑒

馬培童國畫品鑒

馬培童、筆名、守一、1956年生,自幼酷愛並自學繪畫。江蘇徐州沛縣人,70年代師從沛縣著名畫家周節文、程大利老師學習中國畫創作。90年代起拜張仃老師學習焦墨山水,2000年——2002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研修班、進修。現為中國畫院、惠州創作基地專職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教育1台水墨丹青欄目組、名家大講堂欄目組、專職畫家,常務理事。英國牛津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老家徐州建有馬培童焦墨藝術館。……。做書畫經濟人的十多年,堅持研究傳統、其作品取法黃公望、王蒙等大家、在拜訪當代著名畫家時,得到范曾、劉大為、劉文西、揚之光、方楚雄、劉勃舒、李剛、張登堂、范保文、等名家指導和示範。在李剛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研究焦墨胡揚、古樹等大型創作。可謂釆眾家之長,至今一直研究焦墨山水。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法國,日本,英國,馬來西亞,台灣企業家、和個人收藏。

好畫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說宣傳畫是大聲說話的藝術,中國畫則是輕聲地訴說,需慢慢地品味。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國是人格的文化。

畫首先要「有筆有墨」。用筆要具力度,具內涵,筆線具有書法意味。許多公共場所甚至出版物上的「國畫」不具備這條標準。很多展覽會上的作品也不具備這條標準。20世紀以來,對中國畫的品評標準出現了變化,把西洋畫的標準,諸如對造型準確、色彩和結構、透視、解剖等項的要求規定得很完善,以這些標準來衡量中國畫,很多中國畫便走到身份不明的路上去了。

真正的中國畫用筆要有書寫韻味,要有力量感、節奏感,充滿辯證規律,它的頓挫、提按、快慢、乾濕、濃淡都要蘊含其中,體現一種對規律的認知和文化素養。這是不容易的。有墨,按照前人畫論,筆立形質,墨別陰陽。又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清·張式《畫譚》語)

墨在表現濃淡關係的時候,傳達出大自然的神采和人的精神。墨可以千變萬化,古人說墨分五色是泛指,墨可以分出萬千的顏色,古人不用顏色,能為太行和黃山傳神,非常生動。色當然重要,但在文人畫,往往作為墨色的輔助手段而運用。

好畫還要講意境,有意境的基礎條件在於要有生動的氣韻。「氣韻」一詞來自謝赫《畫品》——「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畫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板的,不是結的,它是有生命的。中國畫的「氣」加上「韻」,是指一幅畫的生命狀態。

畫有生氣、有節奏、有韻律感,便有了氣韻,在這個前提下,要看畫背後的東西是否深遠,有深遠的意味便有了意境。「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像好詩一樣。畫外須有不盡之意。20世紀以來的畫家很多人會把畫畫成生活的圖解。這是菊花、那是竹子,索然無味,古人不這樣。元代畫家鄭思孝畫的蘭花露出根來,露根的蘭花是有寓意的。齊白石畫《寒夜客來茶當酒》《蛙聲十里出山泉》都是極富意境的作品。

黃賓虹給藝評家裘柱常的信中說:「畫有初視者令人驚嘆,以其技能之精工,諦視而無天趣者,為下品;視而為佳,久視亦不覺可厭,是為中品;初視不甚佳,或竟不見佳,諦觀而其佳處為人所不能到,用筆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視若無睹,久視無不盡美,此為上品。」好畫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說宣傳畫是大聲說話的藝術,中國畫則是輕聲地訴說,需慢慢地品味。

中國畫首重精神,不強調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是中國畫,首先強調的是內蘊。所以,它不強調張力和視覺衝擊力,不強調強烈的構成意識以奪人眼目。這是西洋畫尤其是後現代西方繪畫的主要特徵。

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國是人格的文化,自覺地納入一種約束力,在內省的同時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分地張揚人性,這就非常辯證了。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又要與「修齊治平」的擔當意識相結合,這便是「格」,人格文化就是這個意思。

梵高可以追一個比自己大8歲的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求愛,畢加索可以無休止地追求女性。中國畫家則是克制中的自省狀態,以人格完善作為目標,在自我修為的狀態下實現藝術理想,由此形成中國國畫家、書法家的生命狀態。

古來大家多有「彬彬有禮而後君子」的素質,即便癲狂狀態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說,人品多高,畫便多高。畫畫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讀書修為作為補充。畫顯得「匠氣」,明顯是修養問題,技巧越熟練,匠氣越厲害。畫也好,書法也好,都以書卷氣息為上。書卷氣就是洋溢在書畫作品裡的文化氣息、文人氣質和精神高度。按照陸儼少的說法,六分讀書,三分寫字,一分畫畫。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講書畫的高古之趣,何謂「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簡」,就做到了高古之「美」。

趙孟頫曾提出「畫貴有古意」,這個古意大約就是高古之美,這也是黃賓虹一生所尋覓的「內美」境界。

中國畫的創作和欣賞都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由淺入深逐步理解的過程。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僅僅是畫面,還要看下列各項是否精美。

1.畫工:

一幅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表現,我們往往主觀的評價一幅畫的優劣,主要還是受畫工的影響。

2.書法:

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中國畫畫面上常伴以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之筆,使畫增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良莠。

3.印章:

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畫家的印鑒,題字者的私章,襯托用的閑章,收藏者的印章,欣賞者的印章,鑒證者的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的內容,蓋印的位置等,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鑒賞家的印鑒,可鑒真偽。

4.裝裱:

中國畫的裝裱別具一格,常見的有紙,綾兩大類。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稱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風味,對現代的裱畫方式有影響力。好的裝裱,能把一幅畫襯托得更為精美悅目,名貴大方。

5.框飾:

如用壓鏡方式將畫藏在玻璃框下,其採用的框邊材料、顏色、大小等對畫的美觀影響極大。近年北美畫家多採用西式框飾代替中式裝裱,亦頗有可觀。

6.內涵:

中國人欣賞字畫不單單欣賞表面工夫,更著重作品和作者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7.功力: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比擬的。尤其是書法,老手多蒼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境亦表現出作者的功力。所以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所不同,這表現的就是功力。

8.布局:

布局看來像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洋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提詩,蓋印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虛,故從布局中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9.學養:

功力及布局,可於畫面窺其一二,至於作者的學養,對其作品影響至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與畫匠之分別,學養是條件之一。

10.人品:

西方畫家,往往以浪漫不羈,遊戲人間為樂。而欣賞者只觀其畫而不理畫家的思德。中國人不同,書畫家如行為不檢,道德敗壞,聲名狼藉,大奸大惡者,即使其書法美術如何精美,亦無人問津,試問誰家高懸曹操,秦檜等奸臣作品,而岳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成為人盡皆知的好匾額,就是這個原故。

11.詩句:

字畫中的詩文詞句,往往代表作者的心聲。一首好詩,亦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句,亦給作品畫龍點睛。最難得的,就是作者能為自己的畫面題詩,不抄襲他人舊作,更顯獨特。至於書法亦然,抄一首古人的詩,別人看來,只觀其字,因為內容不是作者心聲,而是古人翻版而已,到底欠缺了作者的靈魂。

12.印文: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壓角,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對作品的影響很大。從印文中亦可見作者的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以上對中國畫的鑒賞,較側重形式美,屬於表面欣賞。只是停留在初級鑒賞階段。

如果能從作品產生的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思想情感,從作品創造的意境中領悟作者的用心,與畫家一同喜怒哀樂,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這就提高了一個層次,達到了由感官進入到理性鑒賞階段。如果能對中國畫發展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把畫家的具體作品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考察,找出它的繼承和成就,認識畫家的獨創性,並藉助聯想和想像。理解作品的意義,那就進入到了更高的理性階段。

中國畫的鑒賞,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而中國畫的鑒賞標準往往和創作的標準是一致的。最完整的古代中國畫創作和鑒賞標準是『六法論』,他是南齊人物畫家謝赫提出的。了解古人的評畫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的品評古代美術作品,做到以古人之法評古人之畫,以解其意。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一)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鑒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它的難能、它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以及誘惑。唾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鑒賞價值。而對於鑒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二)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有情趣,這樣才可供品賞、玩味。

(三)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複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迹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鍊、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四)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閑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鑒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二、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鐘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印章款識除了可作書法碑帖藝術品來鑒賞外,有些款識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可以或記事或抒情,或談藝或品味,讀之令人神往,發思古之幽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單是指印文,而且也適合款識,兩者都具有金鑄玉琢的微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喚起我們不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窮的意味。

三、印譜的鑒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艷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來比較複雜,一方面要有熟練的技藝,一方面要把握時間,需要細心和經驗。印譜的製作,一般先拓墨款,後鈐朱印,墨款又分為墨拓和蠟拓,蠟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應付一時急需,不宜制譜。墨拓根據墨色濃淡,又有「烏金拓」和「蟬翼拓」之分,前者對比強烈、富有光澤,後者素淡清和,別饒雅趣。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譜裝幀素雅,紙選用凈皮綿宣、單宣或連史紙,每業每印每款,朱丹玄墨,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除了觀賞,還可臨**、研討,因而成為人們鑒賞收藏的寶貴之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鑒網 的精彩文章:

苗大壯國畫品鑒
清雅秀麗,撫慰心靈

TAG:書畫品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