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鄉——大米的誘惑
行走在生活的路上,用陽光心態,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事斬然,無事澄然,處人藹然,自處超然。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人更是照自己。
家鄉位於長江南岸,山川地貌都離不開水,而逐水而居的家鄉人,就特別鍾愛一種農作物:水稻。
由水稻結穗去殼得出的大米,就成為家鄉人飯桌上永遠的主打食物,以至於家鄉人去北方工作學習生活,還會時不時的想起家鄉的大米,因為在他們的腸胃當中,吃到米飯才算一天沒有白過。
在北方人的飲食觀中,吃飯是可以不吃大米吃面的,而南方人不行,南方人要吃了大米才算吃飯了。
地域文化氣候水土的差異性,造就了家鄉獨特的飲食文化。家鄉地界從南到北,由東往西,家家戶戶,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大米永遠是抹不去的飯桌進行時。
大米不僅提供給家鄉人身體所必須的高能卡路里,更影響了家鄉人的生活方式。
家鄉大米生長期短,一年可以收穫兩季,因為產量的上升,早稻的口感就遠不如晚稻。
早稻大米看上去一般粗糙無光澤,蒸米飯時特能吸水而且發散不粘,而晚稻出來的大米看上去晶瑩剔透有油性,蒸出的米飯又粘又香。
潔白如玉的米粉
家鄉距離都市較遠的山居村落,上了年紀的家庭主婦們都會自己製作米粉。
家鄉米粉選用優質晚米,用地下井水首先清洗一次,然後再放入竹籃進行二次澄凈,接下來放到陶缸保持溫度在20度左右,然後再經過經過10天10夜浸泡後,和著水用磨成米漿,再用紗布濾去水份,接下來裝在竹篩里等第二天清晨起來,製成粉團放到鍋里煮至下沉2厘米後撈起,放入石臼中,用特製的木棍進行舂搗,使其成為韌性極強的米餜,接下來就可以放入木榨機榨成粉絲,其後經清水浸泡7~10分鐘,攤放在竹排上曬到開漿2-3次後吹風晾乾,最後用稻桿扎把打包即為成品。
製作米粉,需要使用到如下的製作主要器具:
木盆、竹籃、木桶、釣籮、漏漿袋、石磨、木榨機(含銅板細孔圓片)罩籮、戴球、浸米缸、曬粉架、米粉籮(長方形)、凈木板。
若是不堅持在家裡的手工製作,進入工廠的流水線,米粉的口感會大打折扣,所以諸位外地的食客們,若想品味到正宗可口的純天然米粉,還需要你們移步去我的家鄉,在家鄉農家樂或許可以體味到原汁原味的米粉清香。
潔白如玉的米粉,裊裊的清香在家鄉山林霧氣間繚繞,這是遠在外地多年的我,一道美好的回憶。
家鄉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遊走,不管飢年還是豐年,當地人都希望從大米中獲得溫飽,這種造物主所賜予的碳水化合物滿足了我們腸胃的基本需求。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曾經是詩人對傳統農業社會形態中,農民地里討生活的艱辛的讚美詩,而今進入工業化時代,吃純天然稻穀,無任何添加,已然成了一道抹不去的鄉愁。
富有營養的米湯
中國社會揶揄遠離農家生活的知識分子用的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五穀的排序為稻、黍、稷、麥、菽,這其中居於首位的就是大米的源頭稻穀。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卻無法改變大米在家鄉人餐桌上的絕對領導地位。
家鄉的六月,一般是端午剛過,就進入長江中下游所特有的梅雨季。
這個時節陰雨天居多。家鄉人在糧倉中讓稻穀保鮮的方法是讓稻穀不著急脫殼,這個做法可讓稻米長時間保持新鮮的口感。
在家鄉,初生產孩子的婦人,若是在不那麼物質豐裕的時代,家家戶戶都要給婦人們熬上米湯的。家鄉人認為大米所熬制的米湯富有充沛的營養,飽含著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
即或是城市化已經發展起來的當下,家鄉依然保留有讓出嫁新娘帶上新米放上雞蛋的習俗,據家鄉老人說這是對新婦早生貴子的祝福。
據史書記載,家鄉所在的長江流域在7000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水稻從青翠的秧苗,出落成為亭亭玉立的金燦燦稻穀,飽含著多少外地遊子對家鄉的美好記憶。
鬆軟糯口的粽子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充沛,家鄉人重拾起老祖宗留下的各種大米為底料的美食製作。
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每年端午必然出現的粽子了。
而製作粽子的主打原料食材就是糯米。
與一般的大米不同,糯米更富有黏性,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食用後會不太舒服,建議即或口感好也應該少吃。
目前,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粽子的製作也進入了標準化的車間里,一隻粽子的製作需要數十道的工序,每天有成千上萬的粽子從車間被運輸到各大超市,進入百姓的餐桌,成為四季可以供應的食品。
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粽子的食用不再局限於地域和時令。但是對家鄉上了年紀的鄉民來說,堅持手工製作,可看作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某種傳承和延續。
口感勁道的年糕
過了酷暑季節,家鄉的晚稻開始成熟,每到這個季節,家鄉的年糕進入了製作的旺季。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家鄉人製作年糕,是居家婦人必備的一項技能。家鄉的年糕一般會採用當年新產的晚粳米來製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等工藝之後,再放在木板上用力揉壓,一條食客們在超市常見的年糕就成形了。
家鄉的年糕口感勁道,若下地干農活,距離居所較遠,可以拿煮熟的年糕當飯,可以節省出回家吃飯的時間。
如今家鄉人手工製作年糕的次數越來越少。感受年糕的滋味,年輕人更多只能選擇去超市了。
青草香味的糯米糰子
來上海之後,看到清明時節市民都愛吃的青團,卻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青草味兒糯米糰子。
這個糯米團的製作工藝,跟上海青團頗為相似,也是把艾草混入蒸好的糯米團中。經過手工的揉搓壓磨,碧綠的艾草汁與淡淡的糯米清香和諧的混在一處,再撒上一點點白白的芝麻,那色香味糅雜在一處,還沒開吃,食客們已經是唇齒生津了。
團團圓圓的薺菜糯米丸子
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家鄉,外婆常做的薺菜糯米丸子。薺菜,在家鄉方言中發音其實是齊菜。丸子其實發音是圓子。
薺菜糯米丸子,翻譯成家鄉方言就是齊菜糯米圓子,擀好的糯米皮中放上薺菜餡兒,捏成圓形,就成了熟悉的美味食品。
薺菜糯米丸子,在家鄉寓意家人齊心,豐盛團圓。無論一年在外面打拚過得是如願還是糟糕,回到家裡,我們要的就是這份齊心共建的家裡團圓。
對於家鄉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莫過於除夕團圓時。
這就是傳統中國人的價值觀,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TAG:沙白水清 |
※舌尖上的家鄉
※舌尖上的家鄉特產
※舌尖上的家鄉味道
※建大人《舌尖上的家鄉》
※舌尖上的大唐
※舌尖上的軍營 家鄉菜大比拼
※舌尖上的大宋
※舌尖上的中藥—粳米
※舌尖上的故鄉
※舌尖上的家鄉:曬出那些家鄉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大鍋菜
※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葯膳
※舌尖上的美味,百吃不厭的家鄉菜!
※舌尖上的旌德,最具家鄉味道的葛根粉!
※舌尖上的中國——蒜蓉大蝦
※舌尖上的牛肉大包
※舌尖上的新年:油燜大蝦的做法
※舌尖上的米蘭——兒時的味道
※舌尖上的雲陽 家鄉的腌菜盛宴
※舌尖上的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