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化敵為友」:法德的歐洲「統一」夢

原創┃「化敵為友」:法德的歐洲「統一」夢

英國倫敦舉行反脫歐大遊行

文│莫醒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 捌》

東方出版社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2016年6月24日下午2點(北京時間),英國宣布「脫歐」公投的最終結果:「脫歐派」以3.8% 的微弱優勢戰勝「留歐派」,英國將正式和歐盟說「再見」。這一結果隨即引發英國國內的反脫歐大遊行。成千上萬的歐盟支持者紛紛走上街頭,表示希望英國政府和國會議員能駁回該決定,進行「二次公投」。雖說最高法院目前裁決,英國政府在啟動脫歐程序前必須先徵得議會的同意,但英國脫歐造成的連鎖反應已然形成。英國脫歐尚未塵埃落定,2016年12月4日,義大利又舉行修憲公投,最終反歐盟的五星運動黨獲勝,他們並不排除未來就脫歐舉行公投的可能性,這很有可能成為引爆歐盟分裂的另一導火索。歐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眾多歐盟國家中,法國和德國無疑是最「受傷」的。兩國從千年仇家到當代盟友,一路走來,篳路藍縷,恩怨情仇,同為歐洲一體化的「奠基者」。面對「統一成果」可能毀於一旦的危局,他們情何以堪。通過追溯法德延續千年的恩怨情仇,我們可以感受到歐洲走向聯合的不易,或許能理解歐洲人民面對各種脫歐公投的那種「心碎感」。

01

本是同根生,奈何相煎急

查理曼和他的臣子

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歐洲法蘭克王國時期。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在戰勝了來自東北亞的游牧民族匈奴和柔然人(即阿瓦爾人)之後,建立了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查理曼帝國」(又稱法蘭克帝國或加洛林帝國)。其領土西至埃布羅河、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東迄易北河,北至北海和波羅的海,南迄義大利,包括了現今的整個法國和歐洲中部國家。819年,查理大帝之子路易去世,長孫羅退爾、日耳曼人路易和幼孫禿頭查理之間爭奪帝國領地的大戰一觸即發。842年2月14日,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率先結盟,他們率領兩支部隊彙集在斯特拉斯堡。兩位領導者站在高台上,面向各自的隊伍,先後宣讀結盟誓言:「為了上帝與基督之愛和我們共同的拯救,今日以降,迨上帝賜予我智慧與力量,我將竭力保護我的兄弟,雙方竭力保護對方,我永不故意與羅退爾達成會傷害我的兄弟的任何協議。」隨後雙方軍隊發出一片歡呼,彷彿勝利已在眼前。843 年8 月,羅退爾、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了《凡爾登條約》。按照條約,加洛林帝國被一分為三,羅退爾保留皇帝頭銜,兼領義大利國王,其領地為「中部法蘭克王國」;三弟日耳曼人路易統治長兄羅退爾領地以東地區,成為「東法蘭克王」,這成為後來德國的前身;禿頭查理為「西法蘭克王」,領土在長兄領地以西的地區,邊界輪廓近似中世紀的法國。這是意、法、德三國在歷史上的淵源。

羅退爾

855 年,羅退爾去世。他延續了家族作風,又將中部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再次一分為三:長子獲得南部的義大利部分,次子獲得洛林(北部),三子則得到勃艮第和普羅旺斯(北部)。這嚴重削弱了中部法蘭克王國的實力,並讓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再次蠢蠢欲動,靜待佳機。863年和869年,繼承中法蘭克王國北部領土的兩位王子相繼去世了。心癢難耐的禿頭查理與兄長兼老搭檔日耳曼人路易覺得時機已到,並達成了秘密共識:聯手奪取夾在東、西法蘭克之間的羅退爾領地。870年8月,二人簽訂了《默爾森條約》,私自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領土。這些「來路不正」的領地,特別是阿爾薩斯—洛林,正是日後法德長期爭奪、爭議不休的對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沒有得到解決,埋下了兩國千年戰亂的伏筆。

奧託大帝的皇冠

法蘭克帝國的不同部分漸漸衍生出獨立的封建國家。10世紀前後,西歐的社會政治形勢逐漸穩定下來,這些國家開始步入不同的發展軌道。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揮兵義大利,進入羅馬城。德國將帥們在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和主教們面前,揮舞佩劍,齊聲吶喊:「請陛下(奧托)成為奧古斯都(皇帝)!」宗教領袖們被嚇得面如土色,只得同意。隨後,教皇便在聖彼得大教堂為奧托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世紀中葉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其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和瑞士。

神聖羅馬帝國及其諸侯國的代表徽章(中間帶著皇冠的雙頭鷹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象徵)

雖然該帝國的後繼者們一直號稱他們是加洛林帝國的直接繼承者,並高舉西歐統一的大旗,但事實上,這些後繼者沒有能力維持強大的王權,只是急於與法國就兩國交界處的地盤反覆爭奪。隨著德皇權力的不斷萎縮,諸侯實力的日益增強,整個國家逐漸成為一盤散沙,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近代。

與德國相反,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期間,法蘭西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日漸凝聚,百年戰爭後的法國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統一,並建立了西歐最典型的絕對君主制。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法德雖同出一脈,中途卻分道揚鑣。雙方對義大利這塊「肥肉」的執念,以及德意志分裂所激發的法國擴張之野心, 讓二者之間的敵意與仇怨進一步生根發芽,由此進入「冤冤相報」的怪圈。但兩國通過戰爭陷入了歐洲均勢局面,雖有一方短暫獨大,但總會出現與之相抗衡的幾方弱小力量的聯合,再也無法回到真正「統一」的帝國時期。

弗朗索瓦一世(法國國王)與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戰爭是古代法德糾葛的「絕佳」寫照。從1515年起,兩位年輕的國王就為爭奪義大利進行了幾個回合的戰爭。總的說來,法國敗多勝少,尤其是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一度成為階下囚。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現在除了榮譽和生命之外,已經一無所有。」到他的兒子亨利二世繼位時,法德之間的鬥爭仍未結束。1559年,法國和西班牙籤訂了《卡托堪布累濟和約》——法國以收復加來港、佔有洛林的麥茨和圖爾的凡爾登為條件,放棄對義大利的領土要求,這場持續四十多年的戰爭才告一段落。

1538年,查理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會面,簽訂了暫時停火協議

歐洲大陸上的和平並未持續太久。從1618年到1648年,歐洲又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法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不僅奪得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更確立了其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戰爭所造成的深重創傷和分裂局面,使德意志民族在很長時期內都無法恢復強者的風采,「德意志有200年不見於政治積極的歐洲國家之列」(恩格斯)。

法國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奪取歐洲霸權,使德意志的領土被步步切割走向衰亡,這無疑加劇了法德之間的仇怨。這種敵對狀態在近代再次發酵升級,讓「歐洲統一」的歷程顯得更加暴力血腥。

02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戰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由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軍隊先後打敗了奧地利和普魯士軍隊,攻佔了維也納、柏林。1806年8月6日,在拿破崙的強迫之下,奧地利皇帝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德意志皇冠,神聖羅馬帝國就此覆亡。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拿破崙的帶領下,逐步「統一」了歐洲的廣闊區域,面積一度達到86萬平方公里(不包含殖民地)。法蘭西第一帝國共擁有130個省,包括荷蘭的9個,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的9個,東南瓦萊、皮埃蒙特、熱那亞、帕爾馬、托斯卡納和教皇屬地10個郡。拿破崙還通過家族關係,控制了義大利王國、萊茵聯邦、威斯特伐利亞王國、那不勒斯王國、西班牙王國、華沙大公國等區域。德意志的兩個最大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則先後六次組織、參與反法同盟,以求實現對法國的復仇,而他們也的確做到了——拿破崙帝國在反法同盟的圍攻下最終宣告瓦解。

欲奪歐洲霸權,必先「統一自身」。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開始施行「鐵血政策」,德國統一的征程由此開啟。在統一戰爭的最後階段(普法戰爭)中,德國人俘虜了拿破崙三世,攻陷了巴黎,法蘭西第二帝國也因此被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誰能想到,之前想方設法分裂德意志的法國,最終竟亡國於對方之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和約規定法國不僅割讓阿爾薩斯一洛林地區,賠償50億法郎,還要忍受德國人的刻意侮辱。1871年1月18日是普魯士王國建立170 周年紀念日,在凡爾賽宮的鏡廳——這個讓法國人引以為傲的王宮中最奢華、最輝煌的地方——普魯士國王兼北德聯邦主席威廉一世由德意志各邦君主選舉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在法國王宮中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國,統一大業得以完成。法國人好似被扇了一耳光,此等亡國之辱法國人始終銘刻於心,並在此後的一戰中加倍奉還給德國。

德意志的統一大大推動了其現代化進程。之後的30年,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取得重大成績,一躍成世界強國,擁有了和歐洲大陸其他強國叫板的資格,進而間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一1918 年)。傲慢的德國人聲稱,要讓德皇在法國的領土上閱兵。

威廉一世在鏡廳宣布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但德國未能如願。戰爭促使德國國內爆發了民主革命,德意志帝國被推翻,1918年11月11日,德國臨時政府代表團來到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在一節車廂里開始停戰和談。會議開始沒多久,德國代表團團長埃爾茨·貝爾就開始抱怨,戰勝國所提條件過於苛刻。但是福煦1 站起來打斷他說,德國人必須在三天內無條件接受這項協議,否則後果自負,隨後徑直離去。談判被迫中斷。幾小時後,德國最高司令部傳來消息,要求德國代表在協議上簽字。第二天凌晨,雙方代表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這項停火協議上籤了字。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戰爭結束了,法德的恩怨卻遠沒有了結。法國人將簽署儀式安排在這列車廂上,完全是精心為之。因為這節編號為2419D的特殊車廂,據說是拿破崙三世的御用車廂。拿破崙三世曾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被俘,是法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如今在這節車廂里接受對德作戰勝利的簽字儀式,正是無聲地宣示法國才是能夠領導歐洲的真正強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福煦車廂中進行的法德談判

1919年6月28日,同樣還是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的簽字儀式。根據和約,法國重新獲得阿爾薩斯一洛林,並取得薩爾煤礦區的開採權;德國東部大片領土被分割給他國,軍備也受到嚴格限制,幾乎成為一個不設防的國家。過於苛刻的條約激化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為後來希特勒利用民族復仇情緒,在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創造了條件,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禍根。德國總理謝德曼曾說:「誰簽署這個條約(《凡爾賽和約》),誰的手就要爛掉。」僅過了20年,這句話就得到了應驗。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隨後,德軍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佔領了法國首都巴黎。

1940年6月17日,遷都波多爾的法國新政府宣布投降。得知消息的希特勒下令將受降儀式安排在22年前德國簽訂投降協定的那節車廂中進行。很明顯,他是希望為德國一雪當年之恥,加重對法國人的羞辱。德國人將車廂從法國的博物館中拉出來,放在1918年他們簽署停戰協議的位置,將內部包廂改建成會議室。在車廂不遠處,豎立著一塊法國勝利紀念碑,記錄了1918年法國對德國戰爭勝利的歷史,上面雕有一隻跌落的德國鷹——被「卐」字旗蓋住了。1940年6月22日中午,希特勒本人也來到會場。負責希特勒人身安全的奧托·京舍事先已接到命令,如果法國代表團中有誰對希特勒舉止失當,他可以直接開槍。

下午2點左右,法國代表團進入車廂。當他們看到以希特勒為首的全套德國領導班子時,不由感到驚慌——德國是如此重視這次的投降儀式。當雙方交換完停火協定後,希特勒先行離開,守在車廂外的樂隊立馬奏響德國國歌。留在車廂內繼續談判的威廉·凱特爾等人隨即跟著大聲唱起來,而法國代表團的成員只能默默含著眼淚,等待任人宰割的結局。德國人再次用「鐵和血」完成了對法國的復仇。根據當時參加簽字儀式的一位記者回憶,「我曾多次在重大場合看到過希特勒,但今天,他的表情前所未有,那是輕蔑、憤怒、憎恨、報復和滿足……」儀式結束後,那節車廂被運往德國,放置在柏林市中心的盧斯特公園公開展覽,贏得了市民的歡呼。二戰後,這節車廂已消失無蹤,據說是被黨衛軍銷毀了。今天位於法國貢比涅森林的停戰紀念館中,仍然陳列著一節車廂複製品。至於那座在1918年樹立的勝利紀念碑,在談判後被一隊德國士兵奉命炸毀了。

現代仿造的福煦車廂

截至1942年,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除蘇聯和英國保持主權獨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保持中立之外,其餘歐洲領土全部淪陷於法西斯政權之下。然而,這個建立在血腥屠殺和殘酷戰爭基礎上的帝國,根本無法引領歐洲成為強盛的統一聯合體,註定了其走向瓦解的命運。

03

放下仇怨,攜手推動歐洲一體化

近代以來,戰爭的破壞性越來越強,造成的災難越來越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昔日稱雄世界的歐洲列強紛紛降為二三流國家,整個歐洲已是支離破碎。不論是重奪國土(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法國,還是被分區佔領的德國,雙方都認識到不可能通過征服對方而獨霸歐洲。當然,化解千年積怨,並非一朝一夕。法德最終能化干戈為玉帛,促成戰後歐洲一體化,源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兩國領導者務實的外交戰略。

20世紀40年代後期,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台,冷戰局面日漸形成,西歐各國由於日益依賴美國「馬歇爾計劃」所提供的經濟援助,不可避免地被納入美國陣營中。但是,美國的「小夥伴」並不好當。來自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讓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將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歐洲人開始發出了「歐洲統一」的呼聲。這一次絕非某一國的獨霸稱雄,而是整個歐洲實現聯合,共謀和平發展。

二戰結束後的城市廢墟(華沙)

歷史上的法德戰爭不斷,積怨頗深,它們能否和解將直接影響歐洲聯合的成敗。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阿登納考慮到,只有法德兩國走出冤冤相報的歷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兩國關係,法德以致歐洲的發展才有前途;德國需要藉助與法國和解以消除長久以來歐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緒,逐漸恢復國家主權,完成兩德統一。為此,1949年11月3日,阿登納在接見美國《時代》周刊記者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演說:「我決心要以法德關係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由此表達了與法國重建友好關係的願望。法國對雙方和解也持有積極態度。二戰後,在美國的扶植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復興並快速發展,這讓法國感到了新威脅,所以法國迫切希望能探索出一條聯合之路,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再次報復自己。

在雙方領導人的密切接觸和積極推動下,兩國逐步達成了和解。1950年3月,阿登納建議建立德法聯盟,從「關稅和經濟著手,使兩國結合」。兩個月後,法國政府響應德方,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計劃」,建議將兩國的煤鋼資源聯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聯合西歐各國的煤鋼工業部門,由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實行「聯營」。羅貝爾·舒曼之所以提出歐洲煤鋼聯營計劃,一是考慮以經濟手段醫治法德的「戰爭後遺症」,緩解彼此的敏感神經,也讓橫亘在兩方之間的魯爾與薩爾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二是「聯營」使各國不再具有獨立的重工業,消除了發動戰爭的物質條件,能夠有效避免成員國之間發生戰爭。聯邦政府欣然接受了這項計劃,並在實際行動中作出了讓步。這樣,早期的歐洲一體化便以基礎工業為突破口,漸漸將歐洲各國緊密聯合起來,並推動法德關係邁向新起點。

戴高樂(左)與阿登納(右)

1958年8月14日, 法國總統戴高樂與阿登納在科隆貝雙教堂舉行了歷史性的會面。在來之前,阿登納依舊忐忑不安,他不知道剛剛(當年6月)重掌大權、曾一度仇恨德國的戴高樂是否會阻止法德和解。出乎意料的是,這次會晤相當順利,雙方首腦對未來兩國關係作出了展望。阿登納首先談到,「歐洲不可以落到只能仰賴美國的地步」,在兩極格局下,歐洲必須團結一致,首先要「加強法德友好合作」。隨後,他詢問戴高樂,「閣下對法國未來的政策指向是什麼?」戴高樂是一位很務實的國家首腦,他認為要真正「克制」一個不斷崛起的德國,不能僅僅是壓制,而是要把它納入到歐洲一體化的國際機構中去,更好地監督它。他對阿登納說:「歐洲聯合將由法國和德國完成,法國是趕車人,德國是馬……」雙方會談異常熱烈,彼此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阿登納知道戴高樂非常在意自己的年齡(重新執政的戴高樂已67歲),中途便開玩笑地說,自己比戴高樂大了14歲,算是跨越了「年齡障礙」,一旦跨越了這個障礙,就可以無限地活下去。這些話說到了戴高樂的心坎里,在隨後的幾個星期里,逢人便說:「我已經越過了年齡的障礙,可以無限地活下去了。」1962 年7月,戴高樂在愛麗舍宮接待阿登納時說:「在您光臨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在慶祝使我們兩國從過去世仇變成堅定的朋友這一巨大的轉變。」

華沙之跪

1963年1月22日,聯邦德國與法國在愛麗舍宮簽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條約》(即《愛麗舍條約》),形成了兩國就外交、防務、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條款。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法德兩國長達千年的敵對狀態的結束,在國家制度層面達成了和解與互信。有人甚至認為,該條約「從根本上消除了西歐國家之間的戰亂禍根」。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的緊密結合,使得該條約直接推動了歐洲聯合的進程。

除了兩國領導者的主觀努力,德國對戰爭罪行的深刻反省,也讓歐洲各國能夠放下戒心走向聯合。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冒著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他在獻上花圈後,雙腿下跪,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賠罪。三年後,他在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時,提及了當時的感受。他坦言,把納粹的罪過完全歸咎於德國人民是不公平的,罪過應當由希特勒等發動二戰的戰犯去承擔。但他作為一國總理是有責任替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那天早晨醒來時,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能只限於給紀念碑獻一個花圈…… 獻完花圈後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這就是下意識吧?」

經過各方近五十年的努力,歐洲聯盟終於在1993年11月1日宣告誕生,歐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當然,歐洲的聯合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冷戰結束後,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不斷提升,漸漸渴望在歐盟體系內與法國擁有同樣的話語權。這讓法國感到不是滋味,危機感倍增,也讓法德關係再次進入到一個較為緊張的階段。不過,雙方雖有矛盾分歧,但是兩國關係始終保持在《愛麗舍條約》的框架下,通過協商達成妥協。

當代法德關係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不斷磨合,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包括法德在內的歐盟國家之間也再無發生戰爭的可能。不過,他們依然要共同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比如:「不靠譜」的英國人,頭疼的難民問題,努力讓「歐洲大家庭」能夠維持下去,等等。對歐盟各國來說,前路雖艱險,但回顧歷史,上千年積怨都能化解,目前的困難相信也終會過去。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原創┃泰晤士河的最後一條三文魚與英國工業革命
色達的誘惑
江淮地區:中國統一與分裂的樞紐
拿破崙從未說過中國是「睡獅」
人民應該有下流的權利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法國、俄羅斯及德國為何都不能統一歐洲(中)
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後,民主德國建立的蘇聯式德軍去哪了?
崔可夫小傳:中國北伐統一的軍事顧問,擊敗德軍的蘇聯英雄
「歐洲之父」查理曼,他憑什麼統一歐洲?
諸葛百科:馭雄師德意志兩戰英法,勇救贖勃蘭特再造統一
美國、華為、聯想為救蘋果統一戰線!網友:聯想為「投票」贖罪?
法國、俄羅斯及德國為何都不能統一歐洲(上)
法國、俄羅斯及德國為何都不能統一歐洲(下)
嚮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
地圖看世界:歐洲的奇葩國界線是否預示著歐洲可能統一?
美媒:特朗普希望美法結成「統一戰線」,在貿易戰中「對抗中國」
地圖看世界;歐洲的奇葩國界線是否預示著歐洲可能統一?
敘利亞庫爾德人宣稱要單獨建立「統一政府」
美國統一北美洲怎麼樣?
這兩國不愧歐洲統一的「主心骨」和「發動機」,敢和美國「硬扛」
成立「民主聯邦敘利亞」,兩個政權並立,庫爾德武裝要統一全國?
普魯士統一德國,誰統一義大利?地圖帝
統一的德國,聯盟的歐洲和也許會統一的半島
四代韓團中的神顏愛豆!朴志訓可愛,李泰容邪魅,車銀優統一審美
統一的德國如此強悍,為何歐洲最終還是讓東西兩德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