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北宋馬遠傳世名畫《梅石溪鳧圖》賞析:清剛猛烈,無限生趣

北宋馬遠傳世名畫《梅石溪鳧圖》賞析:清剛猛烈,無限生趣

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頁 絹本設色 26.7x28.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馬遠(1140-1225),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出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史料記載他為南宋時期光宗、寧宗畫院待詔。馬遠出身繪畫世家,他的曾祖父馬賁、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馬逵、子馬麟均為宋代知名畫家,畫院高手,一門五代七人均曾供職畫院,尤以馬遠最為著名,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宋寧宗和皇后楊妹子甜艮喜歡馬遠的畫,經常在其畫上題字跋詩,有時還作為珍品賞賜給朝中的大臣。

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局部

馬遠擅山水、花鳥、人物,其山水師法李唐,多畫江浙山水,樹木雜卉多用夾筆,用大斧劈皴帶水墨畫山石,方硬嚴整;構圖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巒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

馬遠藝術上繼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給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

馬遠繪畫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閑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子馬麟,亦善畫,寧宗時任畫院祗候,擅花鳥、山水等,稟承家學,有《層疊冰綃圖》等傳世。

馬遠的藝術才能很全面,不僅山水畫獨闢蹊徑,自樹一幟,人物畫、花鳥畫也各臻其妙,從這幅《梅石溪鳧圖》中,亦可見其花鳥畫的風姿神采。《梅石溪鳧圖》是馬遠的傳世精品,在這件作品中,馬遠展示了他傑出的藝術才華。

馬遠被畫史稱為「馬一角」,他因雅趣別緻的邊角式構圖聞名畫壇,此幅作品正是他邊角式構圖的一個典範。然而,此畫又不同於以往的「馬一角」構圖,這幅畫採用了獨具創新意味的倒置一角式構圖,將山崖樹石置於畫面頂端,表示這是一段立於水中的峭壁,樹石與山崖圍成一個涵洞,不遠處的左邊有光亮透出,這是一個出口。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

《梅石溪鳧圖》中,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蒙蒙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松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榦,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閑,水面盪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

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在這件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石濤山水的三墨法:破墨法、潑墨法、誤墨法
南宋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典雅俊潤,清新脫俗
清初四僧 石溪作品欣賞 一
清初四僧 朱耷作品賞析 四
淺談中國畫意境的構成

TAG:藝術luo |

您可能感興趣

趙孟頫題跋陳琳《浮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