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佛韻清供——文房清玩之佛教藝術精賞

佛韻清供——文房清玩之佛教藝術精賞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從西域傳入我國,至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是人類文明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其傳播和發展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造像

唐永淳元年·青石雕彌勒佛坐像

高:35cm

銘文:永淳元年五月五日,比丘尼住兒合房門徒等,奉為……闍梨海意,敬造彌勒像一鋪,?使亡師神生凈國,面覩慈顏,聞說大乘,悟無生忍見,在門徒恆為善友,速超彼境,早去愛河,法眾蒼生,咸登覺道。

說明:此造像青石雕刻,制彌勒一尊。面相飽滿,肉髻高聳,其上波髪曲折。雙眉若彎月,兩目低垂,鼻樑挺拔,厚唇輕合,雙耳垂肩,慈祥靜謐。貼身著僧祗支,前襟斜胸,外披天衣。左手置於左膝,右手本施無畏印,惜已佚失。垂足倚坐方形台座上,兩足赤裸,分踩兩枝外沿的小蓮座上。佛座束腰,下部三層平行迭澀。下部原有連體底座,前部有供養發願文,兩側當有兩菩薩侍奉。現兩邊人為分割,上部僅存束腰雙層蓮花座。銘文記「永淳元年五月五日」,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期,即公元682年。

彌勒凈土信仰的普及源於《彌勒大成佛經》、即《彌勒下生經》的流行。最初彌勒信仰主要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陝西、江蘇等地傳播。早期彌勒造像主要有兩種:一是菩薩裝,頭戴寶冠,坐姿為交腳式,呈說法相或思惟相;二是佛裝,頭梳髮髻,多為站姿或交腳坐姿,施轉法輪印或無畏印。交腳式樣的坐姿佛像來源於中亞及新疆地區,在這一影響下,交腳坐曾是石窟寺彌勒菩薩的定式:在北魏遷都前,彌勒像多采交腳坐式,著菩薩裝,戴寶冠,上身袒裸,佩項圈、瓔珞、蛇形等飾物。北魏遷都洛陽後,漢化程度日深,以皇室為主營造的龍門石窟北魏朝窟中,交腳像依舊是重要題材。至北魏後期,彌勒菩薩像數量急速減少,至隋唐基本消失,到武則天時期的彌勒造像才再次增多,並多以倚坐式彌勒佛形象呈現。

倚坐像彌勒自貞觀年間興起,高宗以來成為固定形象並逐漸程序化。唐代國力富庶,以豐腴為美,一改南北朝秀骨清像的風格。因此當時的佛教造像面部圓潤,重頜廣額,體態豐碩飽滿。在塑造上,工匠們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創造,帶有溫柔和婉的女性氣質,充滿慈愛憐憫之情。

武則天時期的倚坐彌勒佛的服飾通常為褒衣博帶式袈裟或通肩式袈裟,輕薄貼體,衣褶簡潔清晰。面相方額廣頤、眉清目秀。頭飾有螺髻、波形髮髻和磨光髮髻。雙臂曲肘,自然放在腿上,印相多為一手施無畏印,一手作撫膝狀;或一手施無畏印,一手施予願印;也有一手撫膝,一手持物上舉。佛座有方座、須彌座和獅子座。

此尊彌勒選用的青石,為晉豫一帶石材,屬北方造像。造型是典型盛唐風格,這與銘文書寫的年代相符。自麟德元年(664年),武則天逐漸理政,永淳二年(683)高宗病逝後,更是大權獨攬。彌勒是未來佛,在釋迦牟尼佛涅盤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臨。在當皇后時期,武則天強化自己是彌勒在世,也帶來這一時期彌勒造像的盛行。這尊造像是當時多種歷史因素的反映。同類可參考《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第263頁,唐儀鳳四年(679年)張玄義造加彩彌勒像。

來源:1.荷蘭阿姆斯特丹卡雷爾·凡·萊爾(Karel van Lier)藝術行林德特·凡·萊爾(Leendert van Lier)收藏,20世紀40年代以前。

2.凡·萊爾(van Lier)家族成員繼承收藏,20世紀40年代至2000年。

宋·鐵制觀音頭像

高:25.8cm

說明:宋代鑄像上承盛唐豐腴遺風,下啟後世俊麗先聲。觀音頭束髮髻,細眉秀目,雙目微閉,目光向下,嘴唇稍抿。眉、睛、唇均用陽刻線條表示,輪廓十分清晰。面頰豐滿,福耳低垂,法相莊嚴清凈。神態慈悲莊嚴,安詳如入無我之境。鑄工精良,精緻傳神,淳樸自然。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11世紀·銅漆金無量壽佛坐像

高:11.2cm

說明:本尊無量壽佛造型經典,為11世紀尼泊爾里查維王朝的造像風格。主尊與三角形台座整體鑄造,胎體厚重。菩薩雙手托長壽瓶袒上身全跏趺而坐,佛頭帶大葉三葉冠,冠葉稍內收,髮髻高束,佩耳璫,眉眼低垂,似參佛沈思,胸飾瓔珞,項鏈臂釧及腕釧一應俱全,尼泊爾風格特徵明顯。整尊造像打造的工藝手法細緻入微,面部及全身均有泥金痕迹,台座正面正中亦精心以捲雲紋刻花裝飾。原配寶瓶頗為難得,為此中精品。

金-元·木雕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佛龕一組兩件

高:21.5cm 數量:2

說明:佛龕即小型的佛寺或佛堂,即供佛之小室。「龕」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神像之所,安置佛像即稱為「佛龕」。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此木雕佛龕為元代攜帶型佛龕,方便外出時攜帶禮佛之用。佛龕內部呈洞窟狀,文殊騎乘於獅身,意表智慧威猛無比,普賢坐騎為大象,右手持如意,象是普賢形象的標誌,也是其廣大行願的重要體現。兩尊佛像開臉祥和,面相圓潤,法相慈悲端莊,從其方圓之開臉及雕刻之五官,無不透露元之氣息。佛龕包漿皮殼古拙,紅綠彩稍有剝落,線條簡約,盡顯古佛味,值得珍藏。

明·銅鎏金寶冠釋迦牟尼像

高:21.3cm

說明:寶冠釋迦牟尼像,俗稱寶冠佛。佛陀傳記記載,寶冠釋迦像為其王子時期造型,故又稱釋迦牟尼王子像。此尊頭戴寶珠高冠,螺髪緊密規整,面龐圓潤飽滿,雙耳近肩,細眉劍目,高鼻薄唇,神態安然。釋迦牟尼全跏趺坐於雙層蓮台,左手結禪定印於右踵,右手施觸地印,正是其戰勝魔羅,大徹大悟,成道之時。嚴慈靜穆,相好具足。佛身內裝藏經文俱在,頗為難得。

清·銅鎏金瘦骨羅漢座像

帶座高:19.6cm 高:17.6cm

說明:瘦骨羅漢又稱雪山大士,是佛祖釋迦牟尼經歷苦行修成正果的經典形象,常被用來讚譽人們安貧樂道的志趣。此瘦骨羅漢沿襲經典造型,筋骨暴露,似在痛苦中參佛。坐禪姿,螺髪短髯,螺髪上藍彩,面目祥和,鬍鬚稍翹;上身赤裸,前胸後背肋骨根根,鎖骨胸肋、背脊凸出,禪衣下滑圍肚,精心考究鎏金為飾,屈左膝,蜷右腿,雙手交疊於左膝之上。雖瘦骨如柴,但精神矍鑠,面帶慈善。整件主體突出,造型準確,生動傳神,刀工犀利洒脫。尤為難得的是原配木質蒲團紋底座。

佛教題材

唐·銅雙龍一佛二菩薩錫杖首

高:28cm

說明:錫杖也稱「聲杖」、「智杖」、「德杖」或「鳴杖」,是中國古代漢傳佛教「比丘十八物」之一。錫杖的作用有三點,一是和尚在行腳雲遊途中逐害蟲野獸;二是行乞時晃動銅環發出聲響;三是年長的和尚,可以用此充當拐杖。此拍品為銅製,通體鏨刻,做工精湛,風韻古拙。杖首底部以仰首蓮花座為基,上承相背交纏雙龍,頂端為一佛二菩薩。此杖首紋飾華麗,可想見當時原狀,必定為皇室進貢或者高僧所持之寶。

北宋·黑釉凈瓶

高:30cm

說明:凈瓶為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它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等地,梵語音為「捃雅迦」、「軍持」,中國翻譯為凈瓶,唐宋時期流行的的凈瓶造型為管狀細長頸,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短流。此凈瓶,通體施茶葉末狀黑釉,長頸,腹部長圓,圈足外撇。短流通於腹部一側,流口為一小缽形。凈瓶異於常見的日常器物,為佛教所專用,傳世到今更是鳳毛麟角,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宋代器物。

來源:日本靜岡県遠江美術資料館舊藏。

唐·青銅刻釋迦說法舍利函

高:13cm 長:11.8cm 寬:11.8cm

說明:舍利函多為裝陳舍利之用。舍利在梵語中意為屍骨,指死者火化後的殘餘骨燼,一般用於佛家,多指佛祖釋迦牟尼火化之後留下的固體物,如佛髪、佛牙以及佛指。此銅函方形,上有盝頂式蓋,紋飾繁縟,內容豐富,通體採用鏨刻技法,蓋頂刻鳳穿花卉紋,器身每面鏨刻釋迦說法圖,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唐代舍利容器紋飾的圖案具有明顯的融合特徵,即具有典型佛教文化特色諸如飛天,說法,又有龍鳳、花鳥紋,真實反映唐代佛教文化經過佛教中國化的演變。

宋·磁州窯白釉行爐

高:11.4cm

說明:爐上部為圓形寬口沿,中為圓形直腹,下為喇叭形長足,造型修長。通體施白釉,釉不及底,細密開片。

來源:1.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2.弗萊徹(Fletcher)基金會收藏。

宋代趙光輔作《番王禮佛圖》 現藏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番王禮佛圖》中的行爐

明末清初·黃花梨凈水碗

高:6cm口徑:14.7cm

說明: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凈水碗傳世以青花為多見,而此碗以黃花梨雕成,供奉佛前,木材之古雅紋理似空似幻,使這件凈器更添幾分神秘莊嚴。明清兩代宮廷信仰佛教,內務府設有專門的營造司和宮廷造辦處,不惜動用巨大的人力、財力,專門為皇家寺廟製作各類供器。供器即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禮拜,目的是弘揚佛法,而凈水碗即屬佛前供器之一。此件凈水碗,唇口,束腰,腹部微鼓,玉璧形底足。碗形旋削精細,木紋自然清晰。用料奢華,端莊大方,磨製精道,線形柔暢,拋光細膩,小器大作,堪稱收藏之絕佳品。

明末·淡居清玩款銅缽式爐

高:7.3cm 口徑:9.9cm 重量:1197g

款識:淡居清玩。

說明:「缽」字是佛門盛貯器的音譯,釋迦牟尼手托缽盂,廣種福田,缽式爐屬佛教供器。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時,皇家崇信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大批藏地僧侶紛紛入京朝貢。因而此類爐形也隨之應運而生,得到發展。明末達觀大師弟子法鍇字忍之,號淡居。生而穎慧,才名鵲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狐在線 的精彩文章:

日本橫濱國際2017春拍
2400萬元《紅樓夢》揭開「文盜」康生冰山一角
海外拍賣解構藝術:尚·米榭·巴斯基亞及安迪·沃荷 《新的火焰》
郵品錢幣圓滿收官

TAG:藝狐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文房清賞
文房清玩之明清香爐真品賞析
清雅文房器
文房「第五寶」鎮紙的精巧藝術
文房「第五寶」的精巧藝術——鎮紙
文房清供——獨享清趣
文房古玩及中國歷代瓷器專場精賞
明治時代的雕刻藝術和文房雅玩
細數清代皇帝御用書房及精美文房擺設
中國歷代瓷器和文房清玩選賞
文房藝術史上的曇花——銅刻墨盒
安徽工藝美術師王勇:刻刀上的文房雅玩
中式書房空間文房清供陳設 清雅脫俗古意悠長
古籍修復技藝亮相第二屆琉璃廠文房四寶藝術節
金聲玉德——「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
西泠秋拍:文房清玩部分精賞
文房清玩之筆洗
文房清賞,極雅!
中國傳統文化之文房四寶
香筒:古代文房裡的精美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