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尺巷」里故事多

「六尺巷」里故事多

「六尺巷」里故事多

「六尺巷」詩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人人皆知,版本也甚多,其中有一個版本大意講:清朝「宰相」張英與葉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沒想到張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捎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里故事多

桐城「六尺巷」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個是張宰相,一個是葉侍郎。如果故事真是這樣,那就沒有什麼尷尬了。

「六尺巷」里故事多

張英行書五言詩

(清)金武祥《粟香三筆》載:「有顯官在京致書鄰翁,欲其讓牆址以成方圓,翁書一詩於紙尾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粟香隨筆》刊於光緒七年(1881),金武祥(18411924)在其《粟香隨筆》所記的「京官」與「鄰翁」,很可能指的就是張宰相與葉侍郎。不指明也好,沒有另一方的尷尬。

「六尺巷」里故事多

姚永概像

(清)姚永概《舊聞隨筆》:「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吳聞之感服,亦讓三尺。其地至今名為六尺巷。」

「六尺巷」里故事多

康熙書法

姚永概(18661923),字叔節,桐城人,「桐城派」末代大師之一,曾因嚴復之任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姚永概《舊聞隨筆》(1925年)的記載當是可信的,也《桐城縣誌略》(1936年)相關記載的出處。

「六尺巷」里故事多

張英 行書七言聯 立軸

姚永概這一明確,「六尺巷」的故事就有點尷尬了:張文端公即清代宰相張英,鄰居是「吳氏」。吳氏」是誰?按照姚永概《舊聞隨筆》的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這塊地沒有爭議,本來就是宰相張英家的。而這個吳氏,竟「越用之」——連宰相家的地都敢占,難道是個「地頭蛇」?

「六尺巷」里故事多

「吳家嘴吳氏」宗譜

一查宰相張英的「家譜」,新的尷尬又出來了:張英母親姓吳,張英的大兒子媳也姓吳,並且都是桐城「麻溪吳氏」。這個吳氏與張家,還是世代姻親。兩家爭地,難道是親戚之間的內鬥?

不過,人們對這個分析不太相信,因為桐城有好幾支吳氏:麻溪吳氏、高甸吳氏、豸嶺吳氏、吳家嘴吳氏等等。可能比較大的,應該是吳家嘴吳氏。因為「吳家嘴吳氏家譜」中,明確記載祖上「結廬城西隅」,與宰相張英的住宅比較近;「吳家嘴吳氏」的堂號,就叫「崇讓堂」,與「六尺巷」精神基本吻合。

「六尺巷」里故事多

新聞圖片

老的尷尬解決了,新的尷尬又出來了:20082月,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桐城視察「六尺巷」,講解員案部就班地作解說。說到姓吳的人家與張宰相家爭地時,大家突然尷尬起來——這個事先沒注意啊!吳儀副總理見狀,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吳家做得不太好!」

「六尺巷」里故事多

張英 楷書七言聯 對聯

大家聽了,一片笑聲,尷尬的氣氛消失了……

「六尺巷」里故事多

康熙書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情偶記 的精彩文章:

亂世高人,為何不願意出來當官?
古代的「老人」,你也扶不起!
一張紙上畫幾筆,就能賣它幾個億?
「滑頭」與「無恥」,這都是一個行業的從業「標配」!
「親家袁世凱,恩主李鴻章」,一個街頭算命先生的官場奇蹟!

TAG:閑情偶記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喇叭廣播——「六尺巷」的故事
按照古人標準五尺侏儒 六尺矮小 七尺男兒 八尺好漢 九尺大英雄,你是哪個段位的?
中華禮儀故事之「六尺巷」
談算術:與「六尺君」聊聊「六尺巷」
中國有個最美小巷、安徽桐城「六尺巷」,百年它美在故事裡!
才女出一上聯:六尺綾羅,三尺纏身三尺墜!書生的下聯太經典
61作文‖荷凡:六尺巷
有些人,五尺的距離是希望,六尺的距離是愛情!
當六尺巷遇到「張扣扣案」
夜眠六尺 日食三餐
20歲父母雙亡,打拚36年成當朝宰相,一則「六尺巷典故」流傳千古
「六尺巷」的典故從康熙朝流傳至今,成就了一位宰相,一首名詩!
六尺整紙弘一法師偈語
溫州泰順的這座橋把六尺大漢都嚇破膽,唯獨這小女孩不怕
安徽有兩個六尺巷,有一個比張廷玉家出現的更早,您知道嗎
靜之若儀六尺男兒
相六尺之軀,不如相一尺之面,為什麼說「榴子齒」的女人必嫁貴夫
你聽過六尺巷的典故嗎?位居宰輔的他,美名流傳千古
NBA六尺壯漢們的奇葩弱點:科比害怕臭狗屎,威少恐懼頭髮絲?
康熙的宰相如何用六尺小巷教育出連任三朝大臣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