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成祖生平簡介

明成祖生平簡介

明成祖 諱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

明太祖皇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戰爭,最終勝利,殺害方孝儒,驅逐其侄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明朝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早期經歷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皆早於朱元璋去世,故朱元璋駕崩後,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建文元年或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朱棣裝病,使建文帝把作為人質的朱棣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回燕國;之後由於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告知朝廷,裝瘋被發覺。

時燕王遣使入金陵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於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經過考慮,將此事告知朱棣。於是朱棣和僧人姚道衍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府中潛伏,以待變故。

燕王起兵

張昺、謝貴得到皇帝密詔後,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後,朱棣派出府內勇士將其擒獲,並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誅殺。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燕軍控制北平後,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雲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內訌,守將卜萬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萬。

燕軍攻破懷來後,由於領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離封地宣府(今屬張家口,距北京約150公里,距懷來約60公里),奔京師。八月,齊泰等顧慮遼王、寧王幫助燕王,建議召還京師;遼王從海路返京,而寧王不從,遂削寧王護衛。宋忠失敗後,部將陳質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應朱棣,被陳質所控制,未果。

耿炳文率軍在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並分兵於河間、鄚州(河北任丘北約30里)、雄縣,為犄角之勢。在經過觀察後,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餘的部隊。八月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無極縣。從樵夫和中央軍被俘士兵處得知敵情,於是燕軍發動決戰。

二十五日,燕軍趁耿炳文送使臣出城時偷襲中央軍,炳文逃回城中後,怒而迎戰。在燕軍主力與耿炳文軍相持時,朱棣親自率軍襲擊其側翼,耿炳文大敗潰逃,中央軍投降三千多人。中央軍狼狽逃回城中,城池差點失守。部將李堅、甯忠、顧成等被俘;士兵被殺、被俘數萬人(後放還)。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顧成降燕之後,留在北平協助燕世子朱高熾守城。

耿炳文戰敗,朱允炆開始擔憂戰事,考慮換將。黃子澄說曹國公李景隆是名將李文忠之子,建議他接任;齊泰反對,但惠帝不聽。八月三十日,拜李景隆為大將軍,誓師出征,並召回耿炳文。李景隆以德州為大本營,調集各路兵馬包括耿炳文敗兵,增兵至五十萬人,九月十一日進至河間。

大勝李景隆

九月初一江陰侯吳高率遼東兵攻打永平郡,九月廿五,攻陷永平郡,決定趁勢偷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獲得其精銳部隊;另一方面利而誘之,將中央軍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廿八,出師。十月初六,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見寧王朱權,向朱權求救。在居大寧期間,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結交並賄賂大寧的軍官等。十月十三,朱棣提出告辭,朱權在郊外送行,伏兵盡起,大寧軍紛紛叛變,歸附朱棣。於是朱權與王妃、世子等一同隨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寧的全部軍隊(包括其騎兵精銳朵顏三衛)都被朱棣收編。大寧成為空城。朱棣實力大增。十月十九,燕軍在會州整編,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後)。十月廿一,入松亭關。

十一月初五,渡白河(時已結冰,渡河處在今北京順義區東),打敗李景隆的哨探陳暉部隊萬餘人。李景隆大敗。李景隆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燕軍輕易擊潰城下的敵軍,獲得大量物資。此戰中央軍喪師十餘萬。十一月初九,朱棣回到北平城,再次上書,惠帝不應。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師攻打大同。十二月廿四,抵達廣昌,守將楊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抵達蔚州,守將王忠、李遠投降。二月初二,燕軍攻大同。李景隆前來救援。李景隆走出紫荊關後,燕軍從居庸關返回北平。中央軍兵力、裝備大量損失,士氣受到重創。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從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兵力增至六十萬。燕軍亦出。四月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四月廿四,燕軍戰鬥失利。次日(四月廿五),再次交戰。四月廿七,燕軍進攻德州。初九,燕軍進入德州。五月十五,燕軍攻濟南,李景隆逃走。燕軍遂圍濟南。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等上書,請求立斬李景隆。朱允炆不聽。鄭村壩之戰和白溝河之戰,使得兩軍攻守形勢逆轉。

燕軍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五月十七,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朱棣圍城攻打三個月。六月,惠帝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八月十六,朱棣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德州。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決定再度南下,十月廿七到達滄州。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德州。朱棣招降盛庸未果,遂南下。十一月,燕軍到達臨清,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決戰。十二月廿五,燕軍至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盛庸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張玉被中央軍包圍戰死。次日,燕軍再次戰敗,遂北還。在擊退中央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正月十六,燕軍返回北平。

朱棣與姚廣孝商議,姚廣孝強烈支持再次出兵。二月十六,朱棣再次出師。三月二十日,燕軍探知盛庸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漳河支流)駐紮,於是駐紮在距對方四十里的地方。三月廿二,燕軍進兵夾河。朱棣率領一萬騎兵和五千步兵攻擊盛庸軍左翼,不能入。此時燕將譚淵望見已經開戰,於是主動出兵攻打。朱棣、朱能等則趁中央軍調動產生的混亂,趁暮色向中央軍後方猛攻,斬殺庄得。此戰殺傷相當,但燕軍損失了大將譚淵。當夜,朱棣率領十餘人在盛庸營地附近露宿;次日(三月廿三)清晨,發現被中央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中央軍愕然,不敢射箭。

七月,燕軍進攻彰德,林縣投降。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虛攻北平,擾其耕牧。朱高熾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月十八)平安與戰不利,退回真定。由於河北戰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間計,利用朱高熾(長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寫一封信給守北平的高熾,令其歸順朝廷,許以燕王之位;然後派人告訴朱棣和高煦(隨軍)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軍北還。但朱高熾得到信後,根本沒有拆開,將朝廷使者連人帶信一起送往朱棣處。反間計失敗。

七月十五,盛庸令大同守將房昭入紫荊關威脅保定,據易州西水寨以窺北平。朱棣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並包圍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軍與真定援兵和房昭軍決戰,房昭退回大同。十月廿四,燕軍回到北平。之後又擊敗了襲永平的遼東敵軍。

建文三年冬,南京有宦官因犯錯被處罰,逃到朱棣處,告知南京守備空虛。朱棣遂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道衍亦支持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直趨京師。

攻克南京

1401年(建文三年十二月初二),燕師復出。十二月十二,到達蠡縣(約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南下至館陶渡河,長驅直入。正月十四,陷東阿;正月十五,陷東平;正月十七,陷汶上;正月廿七,陷沛縣(進江蘇);正月三十,到達徐州。惠帝見燕軍再次出動,三年十二月令駙馬都尉梅殷(惠帝的姑父,顧命大臣)任總兵官,鎮淮安。命魏國公徐輝祖率兵援山東。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四月廿五,考慮到在河邊不易防守,何福移營,與平安在靈壁(一作靈璧)深溝高壘作長遠之計。由於糧道被燕軍阻礙,平安親自率兵六萬護衛糧草。四月廿七,朱棣率精銳襲擊平安,將其一分為二;何福全軍出動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現,何福敗走。

中央軍缺糧,何福與平安決定次日(廿九)突圍而出,在淮河取得給養,號令為三聲炮響;次日,燕軍攻打靈壁牆壘,進攻信號正巧也是三聲炮響。於是中央軍以為是己方號炮,紛紛奪路而逃;燕軍趁勢進攻,中央軍全軍覆沒。靈壁之戰就此意外結束。此戰燕軍生擒了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員敵將,四名內官(宦官),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獲馬二萬餘匹,降者不計其數。只有何福單騎逃走。

六月初一,燕軍準備從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後的抵抗。燕軍戰不利,此時朱高煦引兵來援,殊死力戰,擊敗盛庸。隨後南軍的一支水軍部隊降燕,燕軍遂於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並再次擊敗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燕軍至鎮江,守將率城投降。

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

南京稱帝

朱棣進入南京,出榜安民,成為了明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數日後(,朱棣謁孝陵,並於當日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明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明成祖登極後不承認建文年號,七月初一(一說六月十八日),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元年。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結束後,為了佐證他「清君側」的起兵宣言,向金陵軍民發布公告:「諭知在京師的軍民人等,我先前一向守望我藩的封地,卻因奸臣弄權作威作福,導致我家骨肉被其殘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乃是要扶持社稷和保安宗親、藩王。今次研擬安定京城,有罪的奸臣我不敢赦免,無罪者我也不敢濫殺,如有小人藉機報復,擅作綁縛、放縱、掠奪等事情因而禍及無辜,並非我的本意。」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明成祖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大臣,滅其族。其中據記載,方孝孺被誅十族(九族加朋友門生),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當中被救的倖存者有假借余姓逃過一劫的方孝孺的幼子方德宗。而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

在大肆誅殺之外,當月,明成祖將忠於惠帝的魏國公徐輝祖下獄,但顧及其父是中山王徐達,其姊即成祖仁孝文皇后,還是釋放了他,僅削其爵位。輝祖死後,其子嗣魏國公爵。黃觀被明成祖所嫉恨,其狀元的身份被革去,故明代保持三元及第記錄的只有商輅一人。耿炳文、盛庸、平安(靈壁之戰降)、何福、梅殷等將領投降後都受到迫害自殺身亡。

鞏固統治

永樂初,明成祖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當其皇位較鞏固時,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

在政治上,明成祖繼續實行太祖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

明成祖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在全國局勢穩定之後,明成祖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同時,明成祖又設置鎮守內臣的東廠衙門,廠衛合勢,強化專制統治。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覺得錦衣衛不足以達成目的,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衙門,地點位於燕京(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今北京東城區東廠胡同,據說系原東廠所在地。)

東廠的行政長官為欽差掌印太監,全稱職銜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尊稱為「廠公」或「督主」。初設時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後因事務繁雜,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隸役(稱掌班、領班、司房,共四十餘人)、緝事(稱役長和番役)等軍官由錦衣衛撥給。

發展經濟

明成祖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後,永樂帝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稱永樂盛世。

去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率領北征大軍班師返京。七月十五日,明成祖病重。十六日,行至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昏迷不醒。十八日,明成祖去世,享年六十五歲,遺詔傳位皇太子。大學士楊榮、太監馬去等秘不發喪,暗中派御馬監少監海壽秘密回京,「奉遺命,馳訃皇太子」。太子朱高熾立即派皇太孫前往虎帳。八月十一日,皇太孫到達軍營後,始發布帝崩消息。太子朱高熾即位,宣布次年改元洪熙,是為明仁宗。明成祖駕崩後,殉葬的有30餘位宮女,其中包括成祖的16位嬪妃。

明成祖駕崩後,謚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十二月十九日,明成祖與仁孝文皇后徐氏合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謚明成祖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評價

蔡石山在其著作《永樂大帝:一個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的開篇評價明成祖「明朝的永樂皇帝,駕崩於1424年8月12日,自從1402年7月17日登極以來——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間——而且所有的證據也顯示,他從未浪費過一天」。在書末,他再次評價明成祖「毋庸置疑,永樂有過多的自我,而且擁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夠甄別和牢記有很強能力之人的貢獻,而且保護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過,他也有黑暗面,特徵就是不必要又未經思考的侵犯性,而這類侵犯性經常產生了暴虐和消耗」。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徐有貞生平簡介
曹參生平簡介
景泰帝生平簡介
王文生平簡介
明憲宗生平簡介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侯希逸生平簡介
張胄玄生平簡介
李彥弼生平簡介
黃君漢生平簡介
楊堅生平簡介
潘素生平簡介
侯益生平簡介
張亮生平簡介
李德誠生平簡介
邱瑞生平簡介
李承嗣生平簡介
尉遲敬德生平簡介
裴思謙的生平簡介
李世勣生平簡介
孔子生平簡介傳奇一生
何履光生平簡介
李嗣業生平簡介
張定和生平簡介
李克用生平簡介
米志誠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