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之西夏文化概況

中國歷史之西夏文化概況

一、文字

西夏建國時,夏景宗元昊和野利仁榮等創製西夏文字,稱「國書」。野利仁榮演繹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書。西夏文模仿漢字,字形方整。字體也有草書、隸書、篆書。文字結構有全、左、右、干、頭、下等區別。字體的創製,多用漢字六書的會意法。如閃為電傍、霹傍。也有以類相從法,如屬於絲織品的字自成一類。西夏文中還有時直接借用漢字,如聖字,字義和讀音都作聖。但西夏文字多用左撇,無直鉤,這又與漢字不同。西夏文字的創製,是夏國進入階級社會,建立國家的一個標誌,同時也為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西夏國書創製後,公私文書都用國書書寫,但漢字仍在夏國通行。夏國給宋朝的文書,多用西夏文和漢文並列書寫。夏國鑄造的錢幣也有國書和漢字兩種文字。惠宗秉常時鑄造的天賜寶錢、大安寶錢都是兩種字同時並列,以利於在各民族間流通。現存西夏碑刻,如一○九四年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漢字同時並列刻石。西夏國內,漢族居民和党項族居民長期共處,兩種文字同時通行,也有利於相互學習。骨勒茂才在《番漢合時掌中珠序》中說:「不學番語,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情。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骨勒茂才看到了党項人和漢人互通語言文字的重要,提倡相互學習,以增進彼此的了解。這個見解是極可珍貴的。

《番漢合時掌中珠》的一頁

甘肅武威發現印本字書《雜字》兩頁

二、語文著述

隨著西夏文字的廣泛應用,西夏學者編纂了多種說明西夏字聲韻、字義和結構的書籍。《音同》是按聲排列的字彙,仿《切韻》的九音分類編輯,收入六千餘字。《五聲切韻》編排與《音同》一樣,是仿司馬光的《切韻指掌圖》編纂的西夏字韻表。《文海雜類》也是按聲排列的字典,每一字下都有解釋,分別說明字體構成、字義、發音。《文海》的內容與《文海雜類》一樣,但它是一種仿照《廣韻》按韻排列的字典。梁義禮編的《義同一類》屬於另一種類型,是一部大型的同義語字典。還有一種按字形和概念分類排列的字彙,如《雜字》、《三才雜字》等,書中分天、地、人三部,以下再分小類,如「地」部分牛、羊、男服、女服、山、河海、寶、絲……等,這類字書收編字數不多,沒有解釋。元昊曾命人譯《爾雅》、《四言雜字》供番學之用。可能這些書是《四言雜字》一類的西夏字識字讀本。另有一種字書名《要集》,每字下注有漢義,用西夏字表漢字音,兼有幫助學習漢文的用途。

一一九○年,骨勒茂才編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是一部西夏語漢語字典,也是按天地人「三才」分類,收編常用詞,用漢字注「國書」的音、義,又用「國書」注漢義所用字的音。漢字注音難以準確,《掌中珠》採用了反切法,同時旁註「合」(合口)「輕」(輕呼)等字以表示發音部位,說明編者力求審音精確,是一部優良的夏漢字典。

三、漢文經史的譯註和流傳

夏國儒學逐漸流行,主要依靠來自宋朝的經書。夏國推行儒學,陸續將漢文經書譯成西夏文字。額濟納夏黑水城出土的古書中,有《孝經》、《論語》、《孟子》的西夏文譯本。《論語》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釋。還有一種無題書,內容全是《禮記》、《左傳》、《周書》、《毛詩》的引文輯錄。

斡道沖八歲時以《尚書》考中童子科,年長後通曉五經,曾譯《論語注》,又作《解義》二十卷,稱《論語小義》。並著有《周易卜筮斷》一書(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四《西夏相斡公畫像贊》)。

夏景宗元昊自稱是「循拓跋之遠裔」,對元魏「為帝圖皇」的事業很為景慕。一○五五年,諒祚遣使者向宋購買史傳和佛經,宋朝「以史有東晉、元魏間事,不可示夷狄,只與佛書。」賜《大藏經》。一○六二年,又向宋上表求太宗詩草隸書石本及《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宋仁宗准予《九經》。中原的史籍逐漸流入夏國。黑水城發現題名《十二國》的史書,是春秋時十二國歷史的西夏文譯本,可能譯自宋人的《十二國略史》(見戈爾巴捷娃、克恰諾夫:《西夏文抄本和刻本》)。現存的《類林》一書,體制同《太平廣記》相近,可能原本是金人編的一種類書。

夏國是在不斷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又很重視中原的兵書,現存的西夏文譯本有:《孫子兵法三注》、《六韜》、《黃石公三略》和諸葛亮的《新書》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楷模,吳兢的《貞觀政要》也部分譯成西夏文,稱為《貞觀要文》。

甘肅武威發現漢文人慶二年(一一四五年)日曆殘頁

四、律令、實錄和天文曆法

夏國自仁宗仁孝以後,隨著封建經濟關係的發展,學術文化也呈現出新的局面,陸續出現了夏國自己編纂的系統的著述。

前引仁宗時編修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是仿照宋朝政書而編纂的一部二十冊的大書,是西夏政令的彙編。此後又編纂有《新法》。夏神宗遵頊光定二年(一二一二年)又編修《光定豬年新法》,大約是仿照宋朝續修編敕的辦法,陸續修訂。

甘肅武威發現西夏文寫本藥方殘頁

夏仁宗時,也參照宋朝編修實錄的辦法,開始重視國史的修纂。斡道沖一家,即專掌夏國史,成為專門的官職。一一六一年,仁宗設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為學士。王僉為夏國曆朝實錄的總纂。羅世昌罷官後居家,曾為夏國「譜敘世次」。明人錢謙益《牧齋有學集》說:「慶陽李司寇家有西夏實錄」。大約資料都來自西夏官修實錄。

一一八三年,西夏編印了《聖立義海》一書,全書採取詩注形式,由簡短的格言編成。體例也是仿照漢籍的類書。

《掌中珠》列舉星象名稱甚多。在西夏字中,所謂「十一曜」、「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都有專名。說明天文曆法的研究受到重視。《天盛律令》載有「大恆歷司」、「史卜院」等專管天文曆法的機構。現存的西夏曆書殘本也有好幾種。

諒祚時,西夏從宋朝得到醫書。黑水城發現的西夏字醫書殘本,有用紫苑(音晚W3n)製作丸藥的描述及其用法,有關於針刺療法的殘頁,有治馬的藥方等等。夏國還沒有專管醫療的醫人院。

五、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文化的交流

骨勒茂才說:「煩惱纏縛,逐物心動,以富為貴,爭名逐利」,這是夏國的普遍現象,因而佛教「六趣輪迴,苦根無量」的說教,就成為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欺騙的工具。德明「幼曉佛書」,元昊「曉浮圖學」。夏國統治地區過去大部分曾受吐蕃王朝管轄,留下不少寺院和僧侶,因此佛教很早就為人們普遍信奉。西夏建國前後,德明、元昊、諒祚、秉常曾多次向宋進馬換取《大藏經》。一○四七年,元昊在興慶府東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和佛塔,俱高數十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並譯為國書。一○五五年,元昊後沒藏氏與諒祚又徵發兵、民數萬,於興慶府西建承天寺,貯藏《大藏經》。一○九五年,乾順大力修復因地震傾頹的涼州護國寺。一一○二年,又在甘州新建卧佛寺。這幾所大寺成為夏國佛教的中心。各地也陸續興建佛寺。《感應塔碑銘》說:「釋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磎(音希x9)谷,村落坊聚,佛宇遺趾,只椽片瓦,但彷彿有存者,無不必葺。」在中書、樞密以下的政府「次等司」中,有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護法功德司等高級機構,專管全國的宗教事務。

西夏刻佛經

本來党項語接近吐蕃語,由於「國書」模仿漢字而並非採用藏文字母,兩種文字形式上差異很大,但仍能相互溝通。自秉常起,大量譯經,既用漢文佛經,也用藏文佛經作底本。夏國境內的吐蕃僧侶因翻譯和念誦的需要,以藏文字母替「國書」注音,後來發展為一種以藏文字母拼音的「新國書」,雖未經西夏王朝正式認可,但民間已在流行。現存敦煌寫本《嵬名王傳》,就是用這種文字書寫的党項民間傳說。

甘肅武威發現蝴蝶裝西夏文寫經

吐蕃道是當時的西域通道之一,夏國完全控制了這條交通線,同吐蕃聯繫日廣。仁孝時曾迎請朵隴地區的著名喇嘛都松欽巴。都松欽巴是元、明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本人雖未到夏國,但派遣弟子格西藏鎖布攜經像來到涼州,同夏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後來粗布寺建塔,仁孝獻飾塔的金纓絡、金幢蓋(幢音床chu2ng),一直是這個寺院的「鎮塔之寶」。此後,吐蕃著名的教派如薩思迦、必力工瓦等都有僧徒住在夏國。成吉思汗滅夏後,很快就同烏思藏僧侶封建主建立聯繫,並很快就臣服了他們,這也同在西夏境內的吐蕃喇嘛有關。

九八四年,宋太宗派王延德出使高昌,自夏州啟程。《宋史》記龜茲地理位置作「東至夏州九十日」,又說回鶻「往來皆經夏國」。可見宋初党項人就同回鶻有密切聯繫。德明、元昊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的高昌回鶻、龜茲、于闐、黑韓國就只有通過西夏境才能到達中原。這不僅在過境時給夏國帶來經濟上的好處,而且文化上也受回鶻等族的影響。甘、肅、瓜、沙等州本是回鶻人統治區,所以回鶻也是夏國內的民族之一。元昊起高台寺,「廣延回鶻僧居之」。沒藏氏建承天寺,延請回鶻僧登座演經。西夏有《金佛梵覺經》,「系回鶻僧所演,歷二十年乃成」。

夏與遼文化也有交流。遼、夏都流傳佛教,夏國曾向遼進獻回鶻僧《金佛梵覺經》和《貝多葉經》。

六、文學與藝術

夏國文學中,詩歌有乾順所作《靈芝歌》。宗室仁忠、仁禮都通蕃、漢學,善歌詠。現存的西夏文著作中,有無題的宮庭讚美詩殘本。五言詩《新集金碎掌直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組成,類似漢族的《千字文》。此外,還有各種體裁的詩,可惜大多充斥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說教的內容。西夏韻書和表很多,說明寫詩的人不少,需要藉此參考。夏國的散文比較質樸。遵頊「博通群書」,樞密都承旨蘇寅孫「少力學,善屬文」,吏部尚書權鼎雄以文學著名。梁德養編《新集錦合辭》,是一種現存的西夏諺語和格言集。宣德郎李師白兩次出使金國,著《奉使日記》三卷,詳記金朝民風土俗。

諒祚曾派使臣,向宋朝請要伶官、工匠,又要求買戲劇服裝和化裝品,可見戲劇已在夏國流傳(司馬光:《涑水記聞》等)。黑水城曾發現戲劇底本《劉知遠諸宮調》,是金平陽刻本,說明金諸宮調已傳入夏國。

西夏的樂器有鼓、琵琶、笛、箜篌等。唐僖宗時,賜拓拔思恭鼓吹全部。德明臣宋,律度聲音,遵依宋制。元昊反對唐、宋的縟節繁音,大概是採用党項本族的音樂。仁孝時,使樂官李元儒采漢族樂書,參照夏國制度,增修新律,賜名「鼎新」。夏政府中還有番、漢樂人院的專門機構。蒙古滅夏後,即徵用西夏舊樂。黑水城出土物中有西夏樂器和樂舞形象,說明西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繪畫,夏國也有一定成就。元昊善繪畫。黑水城曾發現風景畫稿,風格與宋院畫相同。

西夏王陵出土石刻盤龍柱

西夏王陵出土竹雕

西夏在與各族交流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吐蕃、回鶻等各族人民,也通過西夏加強了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聯繫。在這一時期各民族共同創造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夏國的作用是值得重視的。

傳入西夏的金刻《劉知遠諸宮調》書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兩個皇帝都喜歡青樓女子,而卻分別在南北兩個宋朝
歷史上金匱之盟是偽造的?
三大原因告訴你宋代在國外的地位
党項族的對外擄掠和奴隸佔有制的發展

TAG:宋朝 |

您可能感興趣

大陳游中國:神秘的西夏
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潤物細無聲,西夏唐兀人對蒙元帝國文化儒學習俗宗教的影響
西夏建國初期與北宋的三大戰爭
唐榮堯《西夏史》:推介西夏文明的「邀請函」
西方認為中華文化來自古埃及,以西夏王陵為證,一文物讓西方無語
西夏文佛經《慈悲道場懺法》
党項族帝國——西夏的消失之迷!
歷史上的宋朝操作真騷,聯合蒙古軍滅金朝、西夏
党項西夏:宋遼與亞歐大陸貿易樞紐
寧夏西夏王陵 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西夏末主李現:大國博弈之下,無奈掉隊二十四史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西夏的「東方金字塔」之謎
西夏,抗衡宋朝的最隱秘王國第二回
西涼之戰:西夏太祖拓跋繼遷的末日
簡述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
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再造出版 最大限度呈現古籍原貌
消失的古王國:西夏黑水城中的神秘寶藏
西夏文、漢文對照《番漢合時掌中珠》
如何自學西夏文及蒙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