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射賓士到突騎陷陣——西漢騎兵的演變
文:冷兵器吧紅領巾
說起漢朝的軍隊,大部分人腦海里最先映出的一定是騎兵的身影。在西漢兩百餘年的漫長歷史中,騎兵可以說是漢朝軍隊當之無愧的核心力量,但要是問起漢朝騎兵到底是什麼模樣,多數人腦海中往往只有十分模糊的形象,甚至一無所知。本文為大家呈現漢朝騎兵塵封史冊兩千年的清晰形象,考察漢朝騎兵的發展與變化歷程。
騎兵,這一古代世界最昂貴也是最精銳的兵種,無論在何地都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自然也不例外,對於騎兵的使用有著悠久長遠的歷史。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便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隨著戰國後期戰爭形態的進化,戰車的衰落,其替代品騎兵在戰爭中的作用愈發重要。但是從眾多考古資料來說,漢朝之前的中國騎兵只是騎射騷擾輔助步卒的輕騎兵,並沒有起著主導戰爭的作用。而漢朝騎兵就是發展於這樣的基礎之上。
(沒有配備任何近戰武器的秦皇陵騎兵俑)
雖然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劉邦項羽雙方都十分重視騎兵的建設和使用。但是,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匹數量在西漢之初已經減少到了皇帝湊不齊四匹相同顏色的馬,大臣們只能坐牛車的可憐地步,有些地方的馬匹甚至價值百金。導致軍隊的基本都是由行動緩慢的步兵組成,險些讓漢高祖劉邦在白登之戰被以騎兵為主的匈奴俘虜,重金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死裡逃生。這次經歷加上匈奴經常侵犯掠奪漢朝邊境,漢初皇帝們選擇韜光養晦發展屬於自己的騎兵以騎制騎。
發展騎兵首先要發展戰馬,然而面對西漢初年馬匹如此稀少的情況,想要擁有大量馬匹尚屬不易,更不用說僅佔馬群四分之一的戰馬了。西漢王朝將養馬視為國防事業之重,積極發展養馬業,一方面在西起現今甘肅, 北至內蒙、山西北部向東北延伸到遼寧的廣大地區內,建設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養馬體系,另一方面引進烏孫、康居等西域優秀馬種來改良體形矮小,、速度慢、不靈活還不耐饑寒的中原馬,武帝時期甚至為了獲得汗血寶馬而出兵前後十萬耗時四年出征大宛國,這些不惜血本培育的戰馬甚至引來了眼紅的匈奴單于多次帶兵劫掠。與此同時不僅官方養馬業繁榮發展,民間養馬也在朝廷的支持下也快速發展著。漢景帝時期的「復馬令」讓一人養馬便可免去三人的徭役,要知道在西漢擁有九等爵位的人才僅能讓一人免除徭役。除此之外,漢景帝還推行官府借給私人母馬來收小馬作為利息的方法鼓勵民間養馬。歷經文景兩代,到武帝之時已有「 眾庶街巷有馬, 吁陌之間成群』喜人景象,為武帝時期北逐匈奴奠定了必要的馬匹儲量。
兩手抓都要硬,在大力培育戰馬的同時西漢王朝對騎兵的培養一樣沒有拉下。西漢王朝十分重視士兵的訓練,必須是經過培訓的「教士」才能允許徵召。即使是精挑細選來的兵員, 仍然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晃錯曾上書言「 士不選練, 卒不服習, 起居不精, 動靜不集, 趨利弗及, 避難不畢, 前擊後解, 與金鼓之指相失, 此不習勒卒之過也, 百不當十」而漢初流行的兵書《六韜》中也同樣要求騎兵要有在各種環境下騎射周旋的能力。兵源的選擇上則是因地制宜,主要徵召生活習俗接近戎狄身材高大擅長騎射的北方騎士。除了本土的漢家子弟,游牧民族也是西漢騎兵的重要兵源之一,早在秦末戰爭中楚漢雙方都有招收擅長騎射的樓煩胡騎參戰。在西漢建立以後投降漢朝的少數民族也被武裝起來守衛漢朝邊界,這些胡人里不乏弓高候韓頹當、公孫渾邪這種為漢朝建功立業的名將。
【楊家灣兵佣中的輕騎兵】
到了漢武帝之時,劉徹為了加強中央權利同時應對頻繁的戰爭開始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一方面建立了由兩千烈士遺孤精心訓練的「羽林孤兒」組成的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另一方面為了加強京師戒備又設立了為數5000的八校尉,其中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 屯騎校尉半數都是騎兵。即使去掉不常置的胡騎校尉其中少數民族所佔比例也高達三分之二。統帥漢人騎士的屯騎則是騎兵部隊的核心也是後來為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的突騎前身。
儘管西漢王朝在養精蓄銳發展自己的騎兵部隊,可是敵人卻不會給你悶聲發大財的機會。匈奴不僅時常南下劫掠百姓搶劫馬匹,上文提到的白登之圍也是匈奴挑撥收買漢朝異姓王叛亂導致的。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時節,西漢騎兵在一次次戰鬥的磨礪改進自身戰術變得愈發強大。
【畫像中的胡漢交戰】
西漢之初的騎兵戰術傳承先秦的戰術所以變化不大,這點從西漢初年廣為流行的兵書《六韜》中可見一般。其中強調不能用騎兵去攻擊敵陣反映了西漢初期兵家眼中,騎兵仍和過去一樣是軍隊負責騷擾偵查的耳目。不過進步是飛快的,在陝西咸陽楊家灣出土的彩陶兵佣所反映的漢文帝時期軍陣中,騎兵陶俑雖然數量只佔總數20%已經自成一個方陣,但是這些騎兵大多都是沒有任何護甲的隴西少數民族騎兵,僅有8%的騎佣是裝備簡單身甲的關中漢人騎兵。這些騎兵雖然依舊以騎射為主,但已經獨立成軍向成為軍隊核心邁進了一步。
【楊家灣兵佣中披甲持盾的步兵】
但是,僅靠訓練騎射如何能夠戰勝從小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呢?晁錯在《言兵事書》中給出了答案「材官騶發,矢道同的,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 這種揚長避短的戰術再配合有利地形和車陣往往可以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著名的飛將李廣在鎮守邊關時,有次帶領數百騎兵出塞追捕進犯的匈奴小股游騎。在得勝回城的途中卻突然遭遇人數多大數千的匈奴大軍,面對人數十倍於自己而且佔領了高地的匈奴,李廣命令部下在距離匈奴僅不到二里的地方下馬步戰結陣迎敵。匈奴方面反倒擔心漢軍主力到來之前沒法取勝主動撤退。又如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名將衛青霍去病帶兵大舉出塞和匈奴進行決定性會戰的時候,率領五萬騎兵先遣的衛青孤軍深入獨自遭遇了匈奴單于主力。在兵力劣勢援兵不能及時趕到的情況下,衛青第一件事便是命令士兵用戰車結成車營來穩住陣腳之後再和匈奴接戰。就在戰事膠著的時候戰場突然颳起沙塵暴,讓匈奴最倚仗的騎射戰術威力大減。同時匈奴被沙暴中左右迂迴的漢軍騎兵迷惑無法判斷漢軍規模擔心陷入包圍網。無奈之下匈奴單于不得不棄軍逃跑,漢軍反敗為勝。
【西漢晚期山王村漢墓出土的甲胄齊全的騎兵俑】
優秀的裝備也是西漢騎兵制勝的法寶。相較人人能弓馬騎射的匈奴,漢軍雖然沒有那多優秀的騎射手但是訓練簡易且威力巨大的強弩卻彌補了這一缺點。漢軍常用的三四石蹶張強弩折現代拉力有90~120公斤。儘管這種強弩在馬上不能拉開但是卻可以在下馬步戰時用威力強大的齊射擊敗對手。不僅如此漢朝優秀的冶鐵業還給士兵們配備了精心鍛造而成的環首刀。這種可達一米長刀的不僅在長度韌性硬度上都遠勝青銅短劍,也讓士兵在和匈奴的肉搏中也佔盡優勢。
【二桃殺三士石雕中三士所持便是漢時常見的環首長刀】
除此之外,西漢騎兵也愛用長戟這種刺勾啄皆可的全能武器,這種兩米多長頭部重達一斤的兵器揮舞起來威力巨大,不過因為西漢前期馬具發展不完備只有少數武藝高強的勇士可以在馬上駕馭它。等到西漢後期高橋馬鞍出現以後讓騎兵在馬上更加穩定,格鬥時也不會輕易落馬,讓騎兵衝擊步兵時威力大增。光武帝劉秀率領的幽州突騎更是用此戰法揚名天下。
西漢騎兵發展至此,已經從先秦時代步兵的附庸搖身一變成了軍隊絕對的核心,是可以騎射騷擾也能衝擊步戰堪的「全能型選手」。可就算如此仍有馬匹防護薄弱的缺點大大限制了西漢騎兵在戰場上進一步發揮作用。時間不會停滯,西漢滅亡到東漢的建立再到魏蜀吳三分天下,其間漢朝騎兵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變化?這部分我們留待下次再加以討論。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用異族將領導致了大唐的衰落?
※難啃的骨頭:隋煬帝執意進攻高麗的悲慘下場
※因恐懼契丹,北宋朝廷竟放水淹殺七成百姓
※美洲原住民真的被歐洲侵略者屠戮殆盡嗎?
※「鐵血大宋」的孱弱真的可以怪沒騎兵嗎?
TAG:冷兵器吧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