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外交官的兒子成為高考狀元:農村孩子難考上好大學嗎?

外交官的兒子成為高考狀元:農村孩子難考上好大學嗎?


難道生在農門,就只能等著長大做民工嗎?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辛上邪(加拿大)


一個文學博士眼中的加拿大與中國

全文3376字,讀完大約4分鐘






今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狀元出來了,是北京二中的熊軒昂。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問到「你還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嗎」,他說「我覺得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我是普通家庭長大的,但是衣食無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而且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讓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相對來說能走一些捷徑。近幾年的高考狀元,也很難再看到農村裡面供養出來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厲害的人。但我還是覺得,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這段話被斷章取義地截取轉發、在網路持續發酵,寒門難處貴子、上升通道封閉、階級固化從教育開始等等的觀點又被「再次證明」——拼爹要從上早教班開始。




難道生在農門,就只能等著長大做民工嗎?




我公婆是農民,丈夫的絕大多數親戚都在農村,各家貧富差距不大、基本都在家務農或在村辦廠務工,最能幹的是做個小買賣,但是他們的孩子的發展之路卻很不相同。他的兩個表妹的兒子年齡相仿,一個已經大二了,一個早就退學去工廠上班了。兩個孩子的天資差不多,那個去工廠的小時候還被認為更聰明,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距呢?





兒子上大學的表妹是他舅舅家的閨女。舅舅家姓孔,隔些年要回曲阜續族譜,整個家族都比較重視讀書,在孩子上學方面沒有性別歧視。家族規矩也比較多,尤其是不贊成打牌、賭博——北方農村冬三月,地里沒有農活兒,打牌、賭錢是很常見的。在這樣風氣的影響下,家族裡比較重視孩子們上學,認為上大學是首選。表妹沒考上大學,結婚後和妹夫做小生意。兒子上小學後,她每天晚上陪著孩子寫作業。為了給孩子做榜樣,她還去報了個「馬列主義」的大專函授班。只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樣子。




那個兒子輟學務工的妹妹是丈夫叔伯家的。以前年節我們回村裡時,丈夫和妹妹建議過,晚上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不要看電視、打麻將,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環境。可是這個妹妹說,「幹了一天地里活兒太累,總也要放鬆一下。」對於孩子學習不好,她雖然也抱怨,接下來卻說,「上不了學就回來種地,家裡葡萄地也需要人。嫌種地累,找廠子上班也不難。反正房子給他蓋起來了,將來找媳婦不愁。」



差距就是這樣出來的。養孩子和種莊稼一樣,方式、方法正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熊軒昂的父母為他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他又身處北京這個教育資源集中的地方,所以他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相對容易。北京的教育早在八十年代我讀小學時已全國聞名了。「海淀區」這個詞最早我就是聽老師上課說的,當時常作一些蠟紙刻板的翻印的海淀區的卷子。以至於我第一次去海淀區時,有種踏上延安聖地的感覺。但是,同樣在海淀區、同樣衣食無憂的孩子中,學習成績肯定也是參差不齊。




在採訪中,熊軒昂也說,「我覺得父母給我無形中的幫助特別大,給我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我的家長也不是老師,沒有明確地指導我學習,但是潛移默化的指導特別多。」 「父母都是外交官。因為是外交官,所以我地理比較好,對於各個國家在哪兒從小就了解一些。我也去過一些國家。」 「父母也帶我去過一些別人不一定能夠去過的國家和地區,我曾經在巴西住過兩個月,還有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東帝汶,印度尼西亞等等,我可能在見識上比同齡人要多。」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理想等影響比生在哪裡更重要。所謂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成長邊界、孩子是父母的翻版。雖然有些誇張,但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成長中有範式的作用。




我的中學同學的父母大多都是機關幹部,有的還是省市重要領導,出自工人家庭的不多。其中有位父親是工人、母親沒有工作的同學,現在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他兒子在英國留學,他的父母去陪著孫子小住過幾個月。在完全不懂英文的情況下,每天送孫子去公車站後,爺爺奶奶還能坐公車溜達著去買菜。和他父親聊天,他父親表示完全沒問題啊,記著上哪趟車、坐幾站下車、路上的顯著路標,再說,有問題總能找人幫助。也曾誤將其他國家的亞裔當作華人問路,「問錯了就再找別人問,總能找到。」CEO同學就深具他父母的這種勇氣和韌性。大學畢業留廣州後,從國營單位辭職,自己做生意折騰了十年沒有起色,又去讀MBA、進大公司打工,一步步做到了現在的職位。











談到階層這種東西,可以說是人們給自己思維的一種枷鎖。階層是什麼?戶口本上肯定沒寫,可是大家都認為能感覺到。具體說來,應該是對收入差異、獲得社會尊重程度、公共資源獲取難易的一種歸類,是對客觀差異的一種人為總結。



在許多事情要花錢送禮托關係、入學要交贊助費的情況下,有錢自然就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公共資源。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在這樣風氣的助長下,一些人有「笑貧不笑娼」的想法,認為錢是萬能的。因此,很多人追求的「階層」說白了是高收入。不少人在賺了些錢後,就自動認為自己屬於上層社會,走路橫著,說話佔地兒,對人頤指氣使,視他人為糞土。正是這樣的思想使得社會的「階層」越來越明顯。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約一位同行去逛服裝市場,她拒絕了邀約,理由是:「咱們這樣階層的人怎麼能穿那裡的衣服呢?我現在都是買某某牌子的。」而我始終沒明白,她和我算哪個階層的。後來我懶得逛街,買衣服都是某寶的。昨天還穿著某寶買來的棉布中式大褂去銀行辦事,涼快透氣還遮陽光。




在加拿大,藍領階層絕不會受到白領階層的吆喝,行人絕不會被開車的人用喇叭滴,人們認為(至少表面上要承認)各種職業都是平等的。前兩個月,美國紐約一家網吧里,幾名中國留學生想坐在一起玩兒電腦遊戲,他們要求「隔」在中間的一名流浪漢換坐到其他位置。流浪漢沒有同意,幾名學生便動手打了流浪漢。流浪漢掏出刀子刺死了其中一名學生。法院在調閱了網吧監控錄像後,對流浪漢未予以起訴。沒有房子、沒有錢的人,也有做人的尊嚴。



以前我和朋友聊天時,談到國內的教育、房價、地鐵的擁擠等等狀況時,我會說北美的優勢,建議對方移民。有一次,一位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最不負責任的逃避。每個人的觀念和生活狀態不同,不可能遇到不順利就移民,有問題應該考慮問題怎麼解決。研究生同學小孟也說過,不能什麼矛盾都往體制上推。她在國內讀完碩士後,又去美國讀了個碩士。頂著哥大的光環,她沒有留美,而是回到了北京。我見過她在朋友圈曬的如何與室友協力將一套骯髒不堪的出租房動手簡裝成夢幻小清新。她說即使只住幾個月,也應該努力讓自己住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中。




中國的人口壓力、戶口制度是現實,難以改變,教育亂象、請客送禮拉關係也一時難以杜絕,能改變的是對階層觀念的態度。

金錢的多少是客觀的,而內心的感受是自我主觀的。這一輩子能賺多少錢不由我們決定,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對金錢的看法。

無論有錢沒錢、錢多錢少,從我做起,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至少在一些方面可以緩解「階層的鴻溝」。








出生在哪裡、父母是誰,是不能選擇的。胡煥庸線隔開了中國的發達和不發達地區,線以西的地區經濟建設和線以東地區的確實有較大差距,某寶對幾個省區就是不包郵。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線以西也有不少人才湧現出來,生活幸福的人比比皆是。







而熊軒昂同學也非生於鐘鼎之家。據熊軒昂父母的外交部同事說,熊同學的父母雖然是外交官,但因為常年駐紮東帝汶、巴西,夫妻兩個輪流在家帶孩子。熊同學長這麼大,全家團聚只有幾年。他不滿五歲時,媽媽被派駐東帝汶,爸爸剛做完心臟手術,又不會做飯,三餐多靠小店解決。兩年後,媽媽回來,爸爸又被派駐東帝汶。夫妻倆接力換手工作和照顧孩子達六年。熊軒昂上初中後,家人團聚一年,媽媽又被派駐巴西,爸爸剛做完心臟手術留在家裡照顧他。高考次日,爸爸去巴西工作,留下剛回國的媽媽陪著熊軒昂等成績、報志願。這樣家庭成長出來的熊軒昂,從小上的是片區的公校,沒有上過太多補習班,他的成績更與自我的天資、努力息息相關。




把阻礙進步、成功的原因一切歸咎於他人、他因是最省力的,也是最無用的。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唯一,苦樂自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

無論是對自己、對孩子,多一些期望和激勵,少一些自我否定。用一位當年的農村青年、如今作開發房地產商的我的大學同學的話說,無論什麼起點,只要不滿足現狀,有成長的願望,並不怕吃苦、付諸實踐,總能成功。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zglgag168)編輯



近期相關文章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這才是中國真正的貴族教育!



孩子,我給不了你國際精英教育,但想給你另一樣東西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華哥精選了幾款商品,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一趟北京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沿途風光驚艷了整個世界
讀教育叢書千萬,不如看一部《小豬佩奇》,它告訴你優秀的教育到底該是什麼樣
90後辣媽留學10年:我如何從高考失利到成為全美最頂尖醫院醫生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