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民辦追思會的故宮,其實一直都很有「人情味」
梁金生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還記得那個河南農民給他打電話時小心翼翼的語氣,可他再也接不到了。
5月的一天,賦閑在家的梁金生收到一位故人去世的消息,那是一位河南周口商水縣固牆鄉的農民,何剛。梁金生跟何剛打了一輩子交道,卻只見過三面。
1985年冬天,時任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的梁金生,第一次見到了從河南風塵僕僕趕到北京的何剛。當時的何剛,還是位22歲的小夥子,帶著在自家院里挖到的幾件文物,通過同鄉找到了故宮來,想把文物上交給博物院。
故宮很快派人接收了文物,19件元代的銀器,極其珍貴。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得知文物的重要性以後,又趕回家把盛銀器的大缸也搬了過來。
作為農民,將從自家挖到的文物交給國家博物館,何剛是頭一個,梁金生格外感動。大家商量之後,決定以捐贈的名義,把何剛的名字寫上為故宮文物捐贈者設立的「景仁榜」,還拿出8000塊錢作為感謝金交給了何剛。
85年的8000塊錢是筆巨款了,然而這筆錢也並沒有為何剛的生活帶來更大的改變。這也是梁金生跟何剛打32年交道的原因。文物上交後,何剛開始輾轉不同的城市打工,可是命運卻越發考驗他。梁金生在2003年和2006年分別兩次接到何剛的求助,一次是其妻子患上尿毒症,一次是老父親的腿部手術急需用錢。走投無路的何剛雖然不好意思三番兩次找故宮,但每次都得到故宮的5萬元慷慨救助。
直到2017年夏天,何剛在工地上發生事故,意外離世。故宮為了紀念這位深明大義的農民,專門為他舉辦了追思會。這是故宮第一次為捐贈者辦追思會,放眼全國,也是第一次,由一間博物館,為自己的捐贈者辦追思會。
何剛有義,故宮也有情。比起法律冷冰冰的一句撿到文物要上交,故宮的做法顯然更令人暖心,也更有「人情味」。
在故宮的「景仁榜」上,還有一個特殊的捐贈者。不是一般的文物學家,也不是常規的學者、商人,但他又同時兼具這樣的身份。
時間倒回到1906年,這一年,溥儀剛出生,清王朝搖搖欲墜,北京城裡一排動蕩。城裡隆福寺的一間傢具店來了一個年輕人,個子不高,圓頭大耳,看起來憨厚老實。他來傢具店應聘學徒,想跟著老師傅學點手藝,期望著將來能開一間自己的傢具店。
他叫孫瀛洲,17年後,憑著自己勤懇工作積攢的資金,開了一間古玩店「敦華齋」。隆福寺是有名的古玩交易市場,常看常辨,加上跟著古董商、收藏家、文物鑒定者們長期打交道,逐漸練就了孫瀛洲的火眼金睛,成為北京城內小有名氣的古董商,特別是對瓷器有著相當專業的研究。
經過民國的改朝換代,戰爭顛沛流離,解放後,年近60,身體狀況逐漸衰弱的孫瀛洲開始考慮如何處理自己的畢生積蓄。一番打聽考量後,孫瀛洲找到了故宮博物院。1956年,孫瀛洲正式向故宮捐出了自己畢生珍藏的近3000件文物,光是清點運送,就花費了一個多月。
考慮到孫瀛洲專業能力強,鑒定經驗豐富,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吳忠超先生還特意詢問他是否願意來故宮,參與文物的整理修復工作。沒想到孫瀛洲一口答應下來,跟文物古董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孫瀛洲也很高興,人到晚年,還能繼續自己的熱愛。
(孫瀛洲和故宮的同事)
進入故宮的孫瀛洲,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能,測評故宮已有陶瓷藏品,搶救新的文物珍品,還培養出一大批文物鑒定人才,比如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
孫瀛洲人生的最後10年奉獻給了故宮,大概也是最快樂的10年。這種與捐贈者之間的特殊聯繫,恐怕除了「人情味」情懷濃厚的故宮,很難再找到別的例子。
2003年是孫瀛洲先生誕辰110周年。為紀念孫先生在文物收藏、鑒定和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故宮博物院隆重推出《孫瀛洲先生捐獻陶瓷展》紀念特展。
而事實上,故宮的「人情味」一直延續。
原故宮文物管理處處長梁金生,已經在故宮工作37年了,退休後又被返聘,卸任處長工作至今,還繼續著文物管理工作。梁金生的這種故宮情節,又是源於他的家庭。
梁家5代人都曾在故宮供職。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潤,曾擔任咸豐皇帝的宮廷畫師,曾祖父梁世恩也繼承了其父親的職業。然而1924年,溥儀被逼出宮,紫禁城被收歸民國政府所有。為了不讓文物建築遭到損毀,政府任用了包括梁世恩在內的一批專業人員,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紫禁城內物件進行系統點查和修復。
從梁金生的爺爺輩開始,梁家開始走上保護故宮文物的命運。抗日戰爭以前,梁金生的爺爺梁廷煒押送文物南遷,隨後又前往台灣,從此再也沒能回到故土。其父親梁匡忠更是從17歲就進入故宮一直工作到70歲退休又返聘,跟故宮風雨同在60餘年。直到現在,已經在故宮工作近40年的梁金生,也已經70歲了。
(梁金生和其父親梁匡忠)
這種家族幾代人因為故宮的傳承,也不失為一種「人情味」。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迅速在網路引起熱搜,紀錄片里把在故宮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大師們的日常拍得細膩、溫軟富有人情味。這與從前關於古代宮殿、博物館的紀錄片截然不同。沒有了站在上帝視角拍攝的華麗雄偉建築,也不再單純敘述遙遠震撼的歷史。
故宮裡的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而是十年如一日耐心修復文物的普通人,他可能就是你的鄰居,你的老師,你曾經在逛故宮時擦肩而過的路人。這種著眼拉近文物與觀眾距離的「工作內容曝光」,也是一種「人情味」,而且是故宮專有的,充滿反差感的「人情味」。
更不必說現在故宮的各種文創周邊,把名畫名作製作為應用程序,各種貼紙、手辦、表情包、鬼畜視頻。以前嚴肅高冷的故宮,似乎越來越接地氣,也越來越有「人情味」。
作為一個國營性質機構,故宮的「人情味」延續幾十年,又貼合社會發展不斷有所改變,這其實是一種好的方向。
如果說,未來逛博物館成為一種習慣的生活方式,名人故地也不再動輒沉悶的愛國主義教育,對觀眾和景點本身來說可能都是一種進步。
※民國軍閥玩的王者榮耀,乃們教科書里根本不寫
※眼看他受萬人愛戴,眼看他將孤獨終老
※她曾夢想出國留學,當了皇后卻被逼宮,晚年靠鴉片度日
※抽鴉片的皇后
※高曉松:這次我帶著矮大緊來搞事情了!
TAG:談資有營養 |
※女主人砸錢為突然離世的愛犬辦「追思會」,網友傻眼「人不如狗」引發熱烈爭議
※寧願每年跟風追思追憶他,也不要忘了這樣的他。芳華絕代,也就是這樣了吧!
※藍潔瑛追思會僅有一個同學現身,從未在微博發聲的他們卻到了現場
※人民的名義陳老的追思會上,為什麼他站在前排
※遇害華人女孩追思會今天舉行,惡性殺人事件震動整個華人界!但嫌犯?仍在逃!
※陳美琪真的讓小三害慘了,現實藍潔瑛的追思會,看起來非常憔悴
※如果一個人常持佛名,生病時自然能遇到良醫宣化上人追思紀念專集
※追思世界上最愛我的人
※清明隨想:一種信仰的追思
※她是瓊華真人,也是唐朝的公主,白居易曾為追思她而寫詩?
※真實的故事宣化上人追思紀念專集
※這兩個字,就是上人平常對我們最珍貴的教化宣公上人追思紀念專集
※藍潔瑛追思會舉橫幅男子只為吸引眼球?影迷會澄清:沒人認識他!
※怎麼樣才能得到上人的「加持」宣公上人追思紀念專輯
※六句經典的清明詩詞,讓我們一起來追思懷古!
※崖山後的三十多年,他的畫作他的姓名都刻上了追思的味道!
※女星車禍身亡,追思會上隱婚丈夫現身,悲痛宣布:我是她老公
※李敖家屬召開新聞發布會 稱不會舉辦追思會等活動
※延續饒公「東學西漸」,西泠印社這場追思會是悼念,亦是新的開始
※凡與上人同車的人,都準備接受這四個考驗宣公上人追思紀念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