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哲學與道教

《周易》哲學與道教

眾所周知,陰陽學說的普遍流行肇始於春秋末年。《易傳》採用陰陽學說去詮釋《易經》,將《易》解釋成講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書。道的基本內容,就是「一陰一陽」。所以《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在儒家的經典之中,《詩》、《書》、《禮》、《春秋》各自偏重社會生活的某一領域,而《周易》則講的是天地人的普遍法則。尤其是在儒家被獨尊之後,《周易》的地位就更加被尊崇,被尊為「五經之首」。至此以後,凡是講普遍法則的,幾乎都要歸結為《周易》,或者藉助《周易》的命題和概念。

陰陽法則曾是普遍流行的觀念,但被《易傳》採用以後,陰陽法則就逐漸被《周易》所專有。比如《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顯然認為《周易》是專門闡述陰陽學說的。雖然司馬遷把《周易》歸結為講變化的書,說「易以道化」,和《莊子》有所不同,但沒有否定「易以道陰陽」的判斷。

從這個意義上說,出現於東漢末年的道教把陰陽學說作為他們的基本理論之一,當然是與《周易》有關。

《太平經》說:「天失陰陽則亂其道,地失陰陽則亂其財,人失陰陽則絕其後,君臣失陰陽則道不理……」就把陰陽學說作為自己立論的基礎之一。並且在以後的發展中,陰陽學說也是道教的理論基礎之一。這裡所說對的「天失陰陽則亂其道」,顯然認為天道就是《易傳》中的一陰一陽之道。

然而天地、男女、晝夜、寒暑、君臣、父子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人們要認識世界,早晚會把這些現象歸結為普遍性的對立法則。其他民族的古代哲學,有的就把這一切歸納為光明與黑暗的對立,和中國哲學有相似之處,但他們並沒有藉助《周易》。在中國,說道教講的陰陽與《周易》有關是對的,但不能說道教講的陰陽就是來自《周易》。

道教採納陰陽學說以後,根據自己的宗教需要又有所發展。比如從唐代開始,道教企圖消解陰陽對立,要煉盡純陰,是自己成為純陽之體。「純陽」、「重陽」、「元陽」等道號,就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思想。

天地萬物本原,也是道教所關心的問題。《老子》一面講返璞歸真,一面講道生萬物。萬物的生長,是有生有死,但追求長生,返老還童,不僅是不死,而且是要「返」,要「還」,是個逆著自然過程的運動。魏晉以後,道教對自己行為的性質越來越明確,他們用「顛倒」、「逆」、「返本還元」來說明自己求長生運動的本質。但是,要顛倒、要逆,首先要知道順的過程,就像要弄清楚回去的路,首先必須要弄清楚來路一樣。要返本還原,也需先知本元在何處?道教出於自己的宗教目的,也積極關心萬物本原,宇宙演化理論。

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是,道是什麼?一、二、三又是什麼?天地在何處?人體由何構成?為什麼有生有死?怎能使它不死?許多問題單靠《老子》一書無法解決。

從漢代開始,宇宙演化論逐步完善。這個理論的要點是:從無中產生了元氣,元氣剖判,形成了天地陰陽,天地陰陽產生了萬物。這樣,人本從元氣生身。所謂顛倒、逆,就是把自身變成元氣。元氣就是璞,就是真,返還的目標也找到了。道教接受了這種宇宙演化論,並且把他納入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易傳》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代學者把太極理解為元氣,兩儀理解為天地陰陽。道教接受了漢代學者的思想,在講天地生成論時,往往援引《易傳》的「太極生兩儀」,把《周易》的命題當作宇宙演化論的根源。

和道教吸收其他理論一樣,它總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修改,並和自己原有的理論相結合,道教就把元氣剖判、太極兩儀,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相結合,認為道就是元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都城隍廟 的精彩文章:

高考拜文昌的正確打開方式
台灣新北市清潭明聖宮一行參訪西安都城隍廟
西安鼓樂都城隍廟傳習所正式揭牌成立

TAG:西安都城隍廟 |

您可能感興趣

《周易自測牌》與周易、哲學和宗教的關係
哲學家朱熹教你如何讀《周易》
《周易》中的人生哲學
陳來:《周易》的哲學才是中國文明自己的哲學之根
《道德經》:老子教給了我天道自然的投資哲學——曾星智跨學科推薦書籍第1本
丁四新:出土早期易學材料與《周易》經學的哲學解釋
李文娟:《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後 記
《易經》「乾」為天卦哲學領悟
《蘇菲的世界》:理解基督教起源與中世紀哲學
梁濤:李文娟《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書序
周易哲學與領導智慧
《菜根譚》的處世哲學
《論語》里的中庸哲學
伍奕峰讀《哲學·科學·常識》
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論壇徵文通知
《中國哲學簡史》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思想的融合
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鍊及借鑒——讀《張三丰全集》心得 原創/陳璋
廖曉煒: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評陳少明教授新著《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陳衛平:論儒學之「道」的哲學品格
《歷史哲學》共讀(十):劉邦是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