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開普勒又公布了一批新行星,結論是太陽系實在古怪

開普勒又公布了一批新行星,結論是太陽系實在古怪

這條消息很酷,真的:天文學家公布了一份太陽系外行星的新目錄,收錄了由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繞著其他恆星旋轉的行星,總共包括 2335 顆已被證實的行星,還有 1700 多顆有待證實。這其中有 30 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已被證實,在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公轉,另外還有 20 多顆這樣的行星等待證實!

這份新的名錄增加了 219 顆新的行星備選者,其中有 10 顆大小與地球類似。

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了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還有數千顆有待進一步證實。這幅藝術想像圖就描繪了開普勒 -42,一個由 3 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構成的行星系統。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不過,科學上更有趣的消息是:天文學家發現,直徑介於地球的 1.5 倍到 2.5 倍之間的行星,數量明顯偏少。恆星似乎喜歡製造不到 1.5 倍地球直徑的行星,然後就一下子跳到了 2.5 倍地球大小這是為什麼?又為什麼在我們的太陽系裡找不到這樣的行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些背景知識,這樣你才能明白科學家在說些什麼。

開普勒望遠鏡怎樣工作?

開普勒望遠鏡是一座空間天文台,被設計用來緊盯著天空中的一塊天區不放,持續監測其中大約 150 000 顆恆星的亮度。科學家的想法是:如果一顆恆星擁有行星,而且從地球上看過去行星的公轉軌道側對著我們的視線,那麼只要這顆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遮擋住一部分星光,我們就將看見恆星亮度出現短時變暗的現象。這就好像一場微型日食,被稱為凌星

開普勒望遠鏡通過持續不斷地監測 150 000 顆恆星的亮度,來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所產生的凌星現象。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真正找到行星,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行,因為你不只要等行星發生凌星現象,還要等凌星現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恆星亮度的單次短時變暗,可能源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比如恆星黑子(類似於太陽黑子,只不過出現在其他恆星上),或者視場中的其他恆星影響了亮度測量結果。第二次出現短時變暗,才有可能真是系外行星,而且或許透露了這顆行星上 " 一年 " 的時長(一次凌星後,行星繞著恆星轉一整圈,再次發生凌星)。然而,只有等到第 3 次出現短時變暗,而且在時間間隔上跟前一次對應得上(換句話說,這顆系外行星又繞了恆星一圈),科學家才會有足夠的信心。至此,你才能確信找到了一顆行星。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於開普勒觀測數據的系外行星目錄也不斷得到增補,這次發布的已經是第 8 版目錄了。新的目錄涵蓋了開普勒任務頭 4 年的數據,天文學家完成了對所有數據的重新處理,包括使用了第一版目錄發布後才開發出來的新技術來重新梳理觀測數據。

開普勒的數據中包含兩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短時變暗現象出現的周期,它能夠告訴你這顆行星上 " 一年 " 有多長,由此可以得知它到恆星的距離。(開普勒望遠鏡得名於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是他指出了太陽系行星的公轉周期與它們到太陽距離之間的數學關聯,這一關聯也能夠推廣應用到繞任何一顆恆星公轉的行星上。)它還能告訴你這顆行星大概有多熱!當然,你必須得知道距離,還要知道恆星的溫度和大小。對於紅矮星之類溫度較低的恆星來說,就算一顆行星在比水星到太陽距離更近的軌道上繞它旋轉,行星的表面溫度仍有可能比地球更加涼爽。

另一方面的重要信息就是,星光被遮擋的比例。它能告訴你這顆行星有多大,假設你已經知道恆星大小的話,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從其他計算中求出來。

幾十億顆地球!

天文學家梳理了全部數據,新發現了 219 顆可能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在被證實之前,它們被列為行星備選者)。這其中,又有 10 顆行星備選者,不只大小跟地球大致相當,環繞主星公轉的距離也剛好讓它們有可能溫度適宜,天文學家把這樣的地帶稱為宜居帶。所謂溫度適宜,大概相當於讓液態水能夠存在於行星表面所必須要達到的溫度範圍。這不是生命誕生的唯一要求,但起碼是個不錯的起點。

新的目錄把宜居帶內地球大小已知行星的總數提高到了 30 顆。

開普勒 -452b,一顆繞著其他恆星公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根據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銀河系裡這樣的行星有幾十億顆之多。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T. Pyle

這已經不少了。我知道,跟開普勒監測的 150 000 顆恆星比起來,30 顆看起來並不多,但你還得考慮到——並非所有行星繞著恆星公轉的軌道都剛好側對著地球。大多數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跟我們的視線方向都有一個夾角,所以那些行星並不會遮擋恆星,我們也就監測不到凌星現象。從統計上說,這樣的行星至少佔到 99%!因此,在開普勒盯住不放的這一小塊天區當中,宜居帶中地球大小的行星大概就有 3000 顆。

只有公轉軌道平面側對著我們視線方向的行星,才會發生凌星現象。從統計上看,不發生凌星現象的行星,至少佔到 99%!圖片來源:Greg Loughlin

然而,這還不止。銀河系裡的恆星總數超過千億顆。簡單外推一下,這意味著銀河系裡類似的行星就有幾十億顆。

幾十億顆呀!

哇!

超級地球與迷你海王星

某樣東西,在你只找到一個的時候,很難知道它應該歸入哪一類。畢竟,你只有一個樣本!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叢林里發現了一隻古怪的蜥蜴,這很有趣,但也只能向你證明這樣的蜥蜴是存在的。會有更大的嗎?更小的呢?這樣的蜥蜴有多少?它們吃什麼,住在哪裡,跟其他蜥蜴又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你很難回答。

行星也是一樣。找到一顆行星,很贊。太陽系外有行星存在!這可是一條大新聞。

然而,只有當我們找到更多、非常多、成千上萬顆之多的行星時,科學研究才算得上是真正開始。確切來說,這正是太陽系外行星分類學的開啟之時。

有了開普勒目錄里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一些趨勢開始顯現。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有不少,有些甚至比木星還要重得多。地球大小的行星顯然也被發現了不少,還有許多行星比海王星小了那麼一點點。

然而,新的目錄顯現出了一件非常古怪的事情。天文學家發現了許多大小跟地球差不多的行星,最大的能到地球直徑的 1.5 倍。但是,如果個頭再大一點,行星的數目便出現了突然下跌。然而,直徑一旦超過地球的 2 倍再大一點,行星的數量又會重新回升。這個趨勢在之前的數據中就有體現,現在隨著新數據的加入,更大的行星樣本已經足以證明,這不是一個假象。在統計上,這個空缺很顯著,是真實的。

太陽系外行星數量按大小分布的直方圖:縱軸為每 100 顆恆星平均擁有的行星數,橫軸則是行星相對於地球的大小。在 1 倍到兩倍地球半徑之間,行星的數目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空缺。圖中畫出的兩顆太陽系外行星,是空缺兩端行星的典型代表。圖片來源:NASA/Ames/Caltech/University of Hawaii ( B. J. Fulton )

個頭較小的這一邊,我們稱那些行星為超級地球,而在個頭較大的那一邊,我們稱它為迷你海王星(海王星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 4 倍)。在超級地球和迷你海王星之間,出現了一條明顯的鴻溝。這條鴻溝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具體是什麼還不清楚。不過,我們可以猜測。

行星形成於盤旋在新生恆星周圍的物質圓盤,稱為原行星盤。細節很複雜,但大體上就是小顆粒先形成,然後通過碰撞粘連在一起而越長越大。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這些傢伙成長到寬約 1 千米左右(我們稱它們為星子),然後星子碰撞形成更大的原行星,寬約 1000 千米左右。

這些原形星成為了真正的類地行星的核心。如果原行星在長到地球大小時物質便耗盡了,它就會停止成長。但如果仍有物質供給,它就能長到更大。一旦成長到地球直徑的大約 1.5 倍(這意味著它的質量將超過地球質量的 3 倍),它的引力就會變得足夠強大,開始有能力吸附氫、氦之類更輕的氣體。對於這顆年輕行星來說,這一刻堪稱分水嶺,因為它周圍有大量這樣的氣體。它能夠長到更大," 跳過那條鴻溝 ",成長為一顆迷你海王星(至少會長到這麼大;它還可能成長為一顆真正的氣態巨行星,就像土星或者木星那樣,但這類行星遠不如迷你海王星那麼普遍)。

至少,這是天文學家目前的觀點。

這幅手繪圖描繪了行星之間的關係。所有行星都形成於原行星盤:有些長得足夠大,成為了氣態巨行星,其他一些則沒能長大,比如我們的地球。然而,還有一些個頭不大的行星長成了迷你海王星。這 3 類行星可以說涇渭分明。圖片來源:NASA/Kepler/Caltech ( T. Pyle )

太陽系大有古怪

事實上,從數量來看,迷你海王星是開普勒樣本中最常見的一類行星,其次便是超級地球。然而,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既沒有超級地球,也沒有迷你海王星。不知道什麼原因,銀河系裡最常見的兩類行星,太陽周圍一顆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的太陽系如此古怪?答案還不清楚。倒是有一些假說嘗試回答,其中之一與木星有關。

木星成長的過程中,它會與原行星盤相互作用,從盤中汲取物質的同時朝靠近太陽的方向遷移。在遷移的途中,它會攪亂所經之外原行星盤中的物質,任何正在那裡形成的原行星都會在木星引力作用下相互碰撞到碎屑橫飛。許多碎屑被甩出了內太陽系,殘留下的那些後來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類地行星。由於殘留下來的物質較少,內太陽系中形成的第二代行星也就相對較小。再後來,與土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又把木星拉了回去,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

這個假說未必正確,天文學家仍在著手釐清其中的細節!只是盯著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很難知道它原本應該是什麼樣子。與其他行星系統進行比較和對照,是釐清我們太陽系神秘起源和成長陣痛的極佳方式。好消息是,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大量其他的行星系統,可以拿來跟我們的太陽系作對比。

天文學最美妙的一個方面就在於:當我們遙望宇宙,注視和研究離我們數萬億個萬億千米以外的天體時,我們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家園有了更好的了解。

如果只用唯一的一條理由來支持科學研究,那麼僅此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編輯:Steed)

一個 AI

M18 星人:嘖,那個古怪異常的星繫上又有兩腳獸偷窺我們家了,煩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罌粟、大麻和古柯:毒品植物,生來就是魔鬼嗎
罌粟、大麻和古柯:毒品植物,生來就是魔鬼嗎?
校花嫁不好、差生賺大錢:命運不公還是另有道理?
水滴落在水面上:別著急,先跳個舞再說!
機器人都能互相教學了,你還不好好學習嗎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矮行星異常軌道成謎,或暗示新行星
太陽系邊緣有可能存在一個大行星,它或許會成為新的第九大行星
在太陽系邊緣處發現了綽號「哥布林」的矮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的新發現!這顆行星擁有兩個太陽
為什麼太陽系以前是九大行星,現在改成八大行星了?
太陽系近百年沒發現新的行星,那麼第九行星是否不存在?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一個古怪的現象讓它浮出水面
包括地球在內,八大行星都在遠離太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氣體在宇宙中為什麼不是散開的,而是聚在一起形成恆星行星?
太陽系的奇異行星,三天等於兩年,運行謎題只有愛因斯坦能解開
太陽系出現一枚極臭的行星,味道特別難聞,小鳥飛過估計會被臭暈
行星?矮行星?還在傻傻分不清楚?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了解一下
第九行星很可能是在太陽系中形成的
繼太陽系八大行星後出現的「第九行星」,太陽系邊界到底有多大?
中國天眼將開啟探測尋找太陽系外的「新世界」,發現不一樣的行星
是神秘的行星X嗎?古代蘇美爾人是否知道太陽系第9大行星
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八大行星,它的邊界是怎麼劃分的?
行星都獨佔一個軌道,因為一山難容二虎,太陽系行星曾經殘酷鬥爭
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一顆巨大行星,它將成為第九大行星?
再見開普勒,你好苔絲:行星研究將迎來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