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仙學,靜功總說(陳攖寧)!

道家仙學,靜功總說(陳攖寧)!





道家仙學,靜功總說(陳攖寧)!

道教(ID:daoismcn)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修鍊靜功,首先要排除一切雜念,使腦神經絕對安靜,這是下手功夫最要緊的原則。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聽,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




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了睡鄉,就要趁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清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鐘吐納功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到疲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功夫,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是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藥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故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云:「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法門術語,但未說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功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的功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經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術語,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一、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莊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感覺飢餓時,才可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準備靜功。




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能讓它搖動,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功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




「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就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稱一次,不能稱二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空虛,身體寂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或制服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定而不動了。




數到幾千次以後,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叫「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到這個息,如雲霧蒸發散佈於周身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功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始悟了。譬如瞎子突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要求他人指點了。




二、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

「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功夫不論什麼時候,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不要弄得周身難過,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作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三、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






原文:

(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顏回問:「心齋」兩字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而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早已停止了,神和氣二者合為一,心不起作用了。氣的本體是虛的,它要等待一種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和太虛之氣才能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以上是孔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功夫的做法,這種功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這個功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一若志」。

「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功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擾,雜念如果不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等於「毋」,也可作「勿」字解。念頭歸一即就開始做功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耳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絕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然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既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其中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雖氣沒有聲音,但自己都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人,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無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來聽?心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




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許多時間,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階段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息,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滅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不是說以氣聽氣。此處雖仍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它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功夫注重「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

假如長久地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功夫漸漸地入於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

說「心止於符」(符即與氣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地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來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成虛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做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範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四、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






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做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功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同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考用之。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道教

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第七期,道醫丹道辟穀養生營招生啟告!



入世以求濟世!道教入世濟世的教義宗旨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道醫秘傳,返老還童睡覺法!


神秘日本忍術口訣源起道教經典《抱朴子》


「真人」和「仙人」差別有多大,讓神仙來告訴你!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整理 | 青玄 編輯 | 青素 主播 | 莞爾無憂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 教

"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daoismd(青陽道人)

騰訊QQ交流群:293502092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老子心法十字訣,受益良多!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老子心法 十字訣
情不敢至深,恐大夢一場 卦不敢算盡,畏天道無常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鶴與道家仙學文化
道家駐顏術(附:道家還童顏功)
直播預告:鍾雲龍道長講道家武學
吳宗傑老師:道家「三寶」
道家人物之蘇秦學道
中國哲學史筆記(續)!快速讀懂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道家、道教與丹道(一):漢代以來道家思想的演化
中華道家氣功 王氏道家功法
道家壯陽功
道家玉光周天功
中華道家氣功之「王氏道家功法」
道家丹道,煉丹火候說註解!
跟道祖老子,學習道家處世之道!
道家揭秘:如何青春永駐
原茶:道家與禪宗
慧緣伯: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王者歸來!
茶道與道家的傳說
道家傳說,老君降世五彩祥,廣佈道德萬古芳!
佛家與道家之爭:(5)王者歸來——花果山歡迎你
老子與道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