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四個因素致使約旦敢於接受薩達姆女兒避難請求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四個因素致使約旦敢於接受薩達姆女兒避難請求

薩達姆有四位妻子,其中與原配妻子薩吉達育有5個子女,分別是長子烏代、次子庫賽和大女兒拉加德、二女兒拉娜、三女兒哈拉。

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五天即2003年3月15日,薩達姆與家人見了最後一面後分散逃亡。

薩達姆與烏代、庫塞

2003年7月22日,被薩達姆視為左膀右臂的兒子烏代和庫賽(以及14歲孫子穆斯塔法)被駐伊美軍打死,這也意味著薩達姆東山再起的希望徹底破滅。

之後,薩吉達及其三個女兒的下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薩達姆全家福)

之後,媒體爆出薩達姆女兒在世界範圍內尋求避難的意願,最先是想去英國,但英國的主流媒體隨機爆出她們不受歡迎的消息,隨後,她們又申請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避難,但由於種種原因,也被拒絕。

直到2003年7月底,媒體爆出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同意為薩吉達及子女提供避難。條件是她們不得參與政治。至此,薩吉達及三個女兒、還有她們的子女共計十多人,經歷一番曲折後終於完成了一次勝利大逃亡。

戰爭爆發後,作為薩達姆的家人,其身份的特殊性,沒有那個國家願意接受她們的避難請求,因為當時中東的環境決定了任何一個想收留薩達姆家人的國家,都要考慮美國人的感受。

那麼,薩達姆家人最終為何得以成功到約旦避難呢?

個人交情是一個主要方面,國王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一個主要方面,綜合來說,薩達姆家人到約旦避難,無論是對約旦、還是對美國、還是對薩達姆的家人,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同時由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和制約,促成約旦敢於接受她們避難請求的結果,解析如下:

(薩達姆與女兒)

一、收留薩達姆以婦女兒童為主體的家人,約旦國王這種完全出於人道主義行為,無疑會贏得具有正義感、具有同情心的國家與人民的尊重!

二、為薩達姆家人提供避難的方案,對於當時的布希政府十分合適。對於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約旦國王當時持不反對態度,確切的說傾向於美國,對於到約旦避難的薩達姆的家人,中情局情報人員能夠十分容易地對她們的一舉一動進行監視。一位美國國務院官員曾經表示「她們本來可以前往利比亞或者敘利亞,但是如果那樣的話就不妙了。因為,在那裡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對她們進行監視。」

(薩達姆與女兒)

三、為薩達姆家人提供避難的方案,對約旦國王來說是一種共贏,因為這將增加他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同時,這一舉動將安撫那些對國王在伊拉克戰爭時期表現出親美立場不滿的大多人。因為,薩達姆在他們眼中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敢對美國人說「不」的英雄。

(薩達姆大女兒拉加德)

四、依據當時戰爭形勢,薩達姆家人到約旦避難,安全將更加有保障,因為大多數的約旦人都崇拜薩達姆,因此她們可以吸引到阿拉伯人對她們的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再坤 的精彩文章:

美國如何關注伊拉克石油資源,薩達姆當年曾有定位和預判
薩達姆被捕畫面在媒體上滾動播出,女兒從一張截圖中讀懂唯一信息
慈安太后暴亡之謎,野史上記載的慈禧謀害慈安的四大原因
上世紀70年代擁有三大件的人家常用什麼方式向世人「顯擺」
圖說歷史 八國聯軍之日軍斬殺義和團舊照 日軍殘忍堪比禽獸

TAG:張再坤 |

您可能感興趣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薩達姆為什麼變成了孤家寡人?真相讓人不能接受
第二次海灣戰爭,為什麼薩達姆不願接受俄羅斯保護?後悔也來不及
伊戰爆發以後,薩達姆的敢死隊為什麼沒有出來迎戰?答案讓人不能接受
伊拉克戰爭期間,薩達姆為何不接受俄羅斯的保護?答案敲響世界警鐘
薩達姆被囚後提出最後一個要求,美國卻打死也不敢接受:後果太嚴重
薩達姆的遺孤接受採訪時說了一句話,為什麼伊拉克百姓聽後大呼後悔?
卡努:阿森納必須接受厄齊爾的缺點,不然就讓他走
薩達姆被活捉接受審判,為何本拉登卻直接死了?他和薩達姆的差別在哪?
波切蒂諾:很難接受這個結果,因為離決賽只差一步
迪迦是最早的奧特曼,誰是最後的奧特曼?答案讓戴拿不願接受
如果詹姆斯加盟火箭隊,兩人必將接受降薪,除非拿哈登交換詹姆斯
獨木難支,杜蘭特選擇默默接受,火箭才是他最好歸宿!科爾:他早已不在未來計劃!
四名俄羅斯士兵被虐殺,普京得知後暴怒,一個不留不接受投降
師徒情份徹底斷裂!波波維奇接受採訪拒談倫納德,失望還是傷心?
絞死薩達姆「劊子手」成新任總統,薩達姆女兒:絕不接受!
在接受沃特福德失敗後切爾西解僱孔蒂,前巴塞羅那主帥接替
對陣拉齊奧加圖索接受考驗 米蘭:我們能擊敗強隊
賽後詹姆斯接受了媒體採訪,詹姆斯:無論用何種方式,我們會努力為勝利拼搏!
美軍攻打伊拉克時,薩達姆的百萬大軍去哪了?答案讓人難以接受
球迷都希望火箭能故意輸給雷霆?杜蘭特接受採訪,一錘敲定,強強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