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科學知識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了解,雖然外國也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樣的劃分,但是能再細分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使農業生產生活與自然結合得如此緊密的,只有中國人,而這對於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國家凝聚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地球每公轉15度劃分一個節氣
什麼是節氣?節氣是指古代中國農曆年,用來指導一年農事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的補充曆法。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順應農時,觀天察地,摸索、感悟、總結出來的一套時間體系。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由於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引發了氣候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我們的祖先根據太陽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氣候變化情況,將一個太陽年結合農時周期進行二十四段的劃分,也就是地球公轉每隔15度,劃分一個節氣,24個節氣,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
每個節氣相隔約15天。這樣,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一年12個月,剛好合成24個節氣。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十二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物候曾是主要的曆法樣式
在每個節氣時令中,古人又將自然界飛禽走獸的時令性活動,包括遷徙、蟄眠、復甦、始鳴、繁育以及各種花草樹木萌芽、發葉、開花、結果和雷電發生等反映了氣候、動植物變化的物象稱為物候。
古代《逸周書·時訓解》首先記載,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北魏《正光歷》又將「七十二候」正式載入曆書。
當代綜合研究表明,物候的出現要早於節氣,它是形成二十四節氣的先河,也是我國遠古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狀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雛形。它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物物候,既包括植物的,也包括動物的;另一類是自然現象,如東風解凍、虹始見、大雨時行、水始涸等。由於某個年份氣候的突變或觀察錯誤,以致有些物候的發生及描述不那麼準確,甚至不符合科學事實。但是在很長時間內,物候曾經是我們古人一個主要的曆法樣式。
中國二十四節氣,最早成書於《淮南子·天文訓》。而事實上,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是融合了各地先民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而緩慢形成的,很難找出一個確切的開端。
不違農時,順時勞作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農時」這一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時間知識和實踐。
時間是怎麼形成的?這是一個深奧的科學問題。我們的古人憑著自身的農業生產實踐以及對自然天地的感悟,作出了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比如,「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結合農事氣候的變化轉換,古人開創性地構建了人類社會中獨特的與農事緊密連在一起的時間體系。
對農事而言,目前所使用的陽曆和陰曆都存在缺陷,陽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月相的變化,而陰曆的缺陷在於無法體現四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搭建起了陽曆和陰曆溝通的橋樑,陰陽調和農事節律,細分農業的季節。
其中,最重要的是順時育種收穫。二十四節氣告誡人們,動植物和人類本身的生長節點,是受時間和氣候先後有序控制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瓜果不合時令地耕作,早種催生,不會有好的味道;唯有適時耕種,瓜熟蒂落,才會有上佳口味。
人生也該順時而為
在二十四節氣中,中國古人還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他們認為,除農事外,人生也應該順時而為,順勢而行。
二十四節氣的節律揭示了一個道理,茫茫宇宙和自然萬物及生活其間的人類,是相依相存、相互關聯的生命共同體,其生長發展有著共同的節律。人類的生存生活如果違背自然的生命節律,無疑是自尋末路。
順時擇食起居,就是這一智慧結晶的實踐體驗。比如我國流行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古往今來,我國各地的民眾都十分注意應時應地按照節令生活。
夏季第二個節氣小滿,標誌著一年暑天濕熱開始,民間流行吃苦菜。《周書》記載:「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曰:「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夏至,也就是大熱天到了,民間俗稱「大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暑熱難當,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現代人應進行「再創造」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中國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反映出中華民族傑出的生活智慧。
古人認為,人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和二十四節氣變遷一樣的節律,因此要身體健康,就要順其自然。反季節的飲食起居的種種行為,是對自身生命的摧殘,所以古人說「葯補不如食補」,強調順時順勢調養身體。
此外,二十四節氣中還蘊含著循環往複的生命意識。在作物一歲一枯榮中,人們早就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所以,順天應時,既要善生,也要樂死。顯然,對於死,古人比我們今人豁達得多。
反觀當下,在中國的藥店里,到處都是保健品。為了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很多人每天吃各種營養品,反而忽略了日常的飲食三餐。空調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四季的切身體驗,我們在寒冬臘月里躲進溫室,在烈日炎炎中吹著冷氣,但是身體卻越來越不健康。
因此,恢復二十四節氣中有益的文化傳統,對提高我國國民的身體健康和文化素質,無疑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文化在現代社會應當進行「再創造」。而如何適應現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中蘊含的傳統智慧進行提煉、升華,讓古老的農耕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這不僅需要民俗學者、農業史學者的廣泛參與,更需要民眾的大力支持。
TAG:慎聞隨筆 |
※中國二十四節氣
※文學中的二十四節氣
※國學小課堂 二十四節氣
※國畫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的韻味
※中國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 卻不曾了解七十二候
※最美的二十四節氣
※《中國書寫——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種胸懷書寫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唯美插畫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清華美院教授二十四節氣明信片 VS 插畫師二十四節氣美食繪
※二十四節氣國畫版,美!
※二十四節氣灸
※二十四節氣茶語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詩意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春
※二十四節氣中最大的謊言
※中國二十四節氣擬人插畫,簡直太美膩!
※二十四節氣知識,這樣學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