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VS美國教育:到底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
看點:最近,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稱:「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先生也因《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一文被篡改,引起了諸多誤解一事做出回應。一方面是對好的教育的嚮往,另一方面是關於什麼才好的基礎教育彷彿越來越模糊,所以另很多人艷羨的美國教育總能在國內引起超乎尋常的關注。那麼,提起中美教育的區別你會想到什麼?"啟發" 所佔的比例很大,更加註重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還是學習環境更加個性十足……
在搜狐教育·智見聯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長江文藝出版社舉辦的《擲地有聲》名家沙龍期間,旅美教育學家黃全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共同探討了中美教育比較中的假象與真問題。通過本文您將get到以下幾點:
中美教育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中國的基礎教育一定比美國好?
如何看待所謂的「贏在起跑線」?
……
中國教育在已知世界徘徊,難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黃全愈:美國的基礎教育在低年齡階段是強調快樂的,有一句話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戰場。」到了高中以後競爭就非常激烈了,到了大學競爭就更加激烈。我到美國後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美國的學校沒有開學典禮,只有畢業典禮,而且畢業典禮非常隆重,很多家庭幾代人都會去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
這其實從側面折射出中美教育是兩種不同的體制,中國教育總是在起跑線上判斷孩子輸贏,大學變成了一個傳送帶。從數據來看,中國大學基本上是零淘汰率,而美國大學是寬進嚴出,就像一個鍊鋼爐,在最後的終點線上判斷學生的「含金量」。在美國越是好大學淘汰率越高,美國大學本科階段的平均淘汰率在40%左右。所以中國的教育有一些本末倒置,在中小學階段給學生太多的壓力,在大學階段卻非常輕鬆、快樂。
在美國,低年齡階段的亞裔孩子比美國孩子優秀很多,但其實並不是說亞裔的孩子比較聰明,而是比美國孩子多學、早學。後來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美國全國統考的成績,年級越高成績越好,年級越低成績越差;而國內跟正好相反,所以大概在高中階段,美國的高中生就逐漸趕超中國學生。
中國和美國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Exam pick or learning explore。知識可以分兩類,一類是人類已知的,一類是人類未知的,中國教育培養的考生都是在已知世界裡徘徊。為什麼將近展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一百多年來才出現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反思是,中國教育沒有培養學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而是在已知世界裡面徘徊。
楊東平:討論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必須要面對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少年兒童生活的實在太沉重了,太不合理了,教育就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而一旦進入大學,就變的非常輕鬆,學習沒有了壓力,沒有淘汰,這個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上海曾經在PISA測試中兩次獲得第一,中國學科教育的難度和提前量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這就是中國學生學習成績較高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習時間長。所以上海其實獲得了兩個世界第一,第一是學習成績第一,第二是學業負擔第一。學習時間比同樣列為第一梯隊的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高出一倍,而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中國基礎教育世界一流,美國基礎教育一塌糊塗?
黃全愈:就基礎教育來看,一般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比美國好,比美國更加紮實,我剛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經過我20多年的研究才發現並非如此。美國人也非常推崇中國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翻譯成英語就是「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即「給我一條魚,今天會吃得只剩骨頭;教我釣魚,終身受益。」
例如美國老師教數學,題目是一個老頭在籠子里養著狗和鴨子,某一天他看到五個頭,14隻腳,問老人看到的是多少條狗?多少只鴨?這個文圖有點類似於中國的雞兔同籠問題。
很多孩子會說可以通過方程式解決這個問題,設狗為X;設鴨為Y。
4(x)+2(y)=14
x + y =5
但是老師不讓計算,讓學生「猜」答案。
5條狗和4隻鴨?
狗腳和鴨腳的數目?
4條狗?3條狗?
狗少於3條,在鴨數上做什麼文章?
鴨子不能少於3只 。
3隻鴨子,6隻鴨腳;狗的數目?
在這樣的課堂上,很多美國學生也會質疑這是在浪費時間,用公式可以一分鐘搞定的事情,為什麼要浪費一節課猜來猜去。結果老師解釋:數學課不是算術,更不是用一個似懂非懂的公式去計算一個只有公式才能告訴你的答案。公式告訴你: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我們充其量只像個計算器。要真正地理解:為什麼(why)這麼做是對的?為什麼(why)那麼做是不對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我們要的是通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來證實和證偽某些答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所培養和鍛煉的推理能力……
所以,中美教育哪一個更加重視基礎?哪一個是磨洋工?
我覺得美國教育是真正的打基礎,是「授人以漁」,而中國的教育給了孩子太多的魚,但魚會死,也會吃完的。美國孩子則是慢慢學會釣魚,能力越來越強,釣的也越來越多,同齡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就彌合了。
此外,美國教育還非常重視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性。例如,在美國老師的課堂上「90-25=?」這樣的問題老師會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算,有人會先用90減掉20,再拿70減掉5;或者乾脆畫90個格子去掉25個格子。中國的老師、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很愚蠢的方式,但其實這是一種很特殊的、一定要培養的能力,即學會從不同的途徑達到目標。美國教授對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評價就是只會用最簡單、最快捷、最好的方式得到結果,而不會用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方式得到。
楊東平:有一位上海教師在觀察美國課堂之後得出一些結論,美國的課堂是低效課堂,非常傳統,沒有很多過於複雜的操作過程,就是閱讀、討論、座談、交流、提問等常規教學,而且在中國老師看來進度相當慢,不像我們一樣追求效率。
通過交流和觀察這位老師逐漸的明白中國和美國的課堂的不同來源於課堂教學目標不一樣,中國教育追求答案、結果,但是美國的中、小學從小幫助孩子們建立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即完成閱讀、分析材料、收集資料、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分工等一個完整的過程,最後形成一個小報告。並且讓學生從小學就開始用這樣的方法不斷的重複,做一種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所以美國學生上大學之後做論文、研究的時候就輕車熟路。而中國的學生更多的是背標準答案,練習解題技巧,要求學生越快越好,越準確越好,但到了做論文的時候卻完全不會,這就是教學目標不一樣。
「不要輸在起跑線」就是在人生馬拉松中偷跑、搶跑
黃全愈:我的兒子礦礦在剛到美國時是上三年級,但是他的數學水平早就超出了同齡的美國學生,結果學校老師和校長研究後給我寫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我們更強調對隱藏在數學後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對算術的死記硬背。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學會思考……從而去珍視數學……通過循序漸進的、適當的教學活動去學習具體的操作計算。」這封信講到中國學校的時候,都用算術,凡講到美國學校的時候就用數學,美國老師認為中國教育教的是計算技巧,是一種雕蟲小技,數學才是關於數字的大學問,學校要培養學生的數理思維。
隨著礦礦的長大,數學給他帶來了無數的榮耀,但等到上了大學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他開始談「數」色變,在專業選擇上遠遠的離開了數學,再也不選數學了。
我們所謂的「贏在起跑線」,就是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跑中,讓孩子無知無畏地「偷跑」、「搶跑」,並且在孩子需要發現並培育興趣愛好時,過早、過度地開發、透支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使得孩子在莫名的厭倦和恐懼中倒在了自己潛在興趣的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在考慮孩子發展時,沒有考慮到孩子喜歡做什麼,孩子能做什麼?甚至更嚴重的是以讀書為目的,把哈佛、耶魯等名校作為目標,但是很多孩子在考上名校或者名校畢業之後就沒有了方向。而美國的教育是植根於社會的教育,美國大學甚至是高中、初中是沒有圍牆的,是開放的。學校跟社區是相通的,社區中的居民可以到學校聽課、去圖書館借書。
此外,美國的學校還有一些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的活動。學生在每一個學期需要跟父母一天,去看看父母做什麼工作,如何工作。還有一個活動叫「影子」,根據學生理想的職業去近距離觀察從事這些職業的人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學生如果想做救火隊員,就可以在消防隊跟消防員一天。除此之外,美國的學校還會請各種行業的人到學校做報告,理髮師、牙醫、救火隊員等都有。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儘早的認識社會,讓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職業有一個初步印象。
楊東平:所謂應試教育,核心的概念就是以考試和分數為目標,而不是以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為目標,所以中國的應試教育特別嚴重。去年有一個流行詞叫「空心人」,北京大學副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在對入學的新生做心理測評時,發現有40%的學生對人生沒有任何的目標,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因為很多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按照家長的安排去生活、考試、追求分數,現在進了大學之後突然發現沒有了目標、生活沒有了意義。沒有人生的樂趣、價值,自我發現,所以叫「空心人」。很多學生剛畢業之後只有一個選擇,繼續上學,茫然的畢業生只能隨大流,別人考研我也考研,別人出國我也出國,卻沒有自我。這些學生的問題在於,在接受應試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培養建立起自我,更不用說對他改造社會的理想、服務社會的動機。
將奧數、音樂等特長作為敲門磚,拿到敲門磚進入大學之後就完全喪失了興趣的現象在國內非常普遍,藝術領域也是如此,中國琴童從80年代開始在各類國際比賽上獲得各種獎項,但是20年後這些人全部消失了,而跟他們同台競技的波蘭學生很多都已經成為了大師,結果發現這些中國孩子到美國以後去學金融、會計、股票、證券。他們對音樂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而是家長的愛好或者是功利的追求,拿到敲門磚,就可以加分上大學,可以到美國留學,然後就扔掉了,其實這個現象浪費了很多人才。
中國教育過於強調教材,把問題答案標準化
楊東平:在國內的教學中,有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把課本和教材作為唯一的或者是最高的知識來源,這個跟其它國家對教材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在美國的課堂上就沒有通篇教材,甚至老師上課不用教材,而是自己準備一些資料。中國教育把教材的功能強調到過於重要的地步,而且把每一個問題轉化成一個標準答案。例如,語文教研當中也追求標準答案,每一個符號、每一句話的意義,中心思想都標準化了,這個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學改革正在超越教材的局限,例如清華附小的「1+X」課程,把國家課程作為1,然後將閱讀課、演講課、古文新鄉等作為「X」,盡量給教師施展的空間。
黃全愈:在國內課本是唯一的綱領,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在美國課本只是一種學習的資源,資源有很多,你可以去質疑、去閱讀,去獨立的思考,甚至可以改變它。
※口碑拖累北美撲街 但《變5》三天在中國大賣8億
※《電鋸驚魂8》定名「豎鋸」 惡魔靈魂再度歸來
※父親節特寫:父親,更多的是責任與承擔
※美女攝影:看到身體有如何,你永遠也不知道我的真心
※廚房放上這些盆栽,敢說你都不捨得出來!
TAG:快樂陝西 |
※哈佛教授:中國學生最缺這三種教育
※中國教育的脊樑
※中國學生的美國名校夢與教育缺失
※我國宏大教育設計:培養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讓海權教育在國防教育中「生根」
※家庭教育vs學校教育?
※王辰:中國最缺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明生大和尚提案:將生命教育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國畫教育:兒童美術教育新趨勢
※一堂美國國學早教課給中國教育的啟示
※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第三篇: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研究
※教育應該培養學生什麼?
※全球最佳教師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中國人最尊師重教
※影響全世界的德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教育教學:共享教育學建構未來教育
※美國國防教育從孩子開始
※中國百年教育:看傳教士對中國教育的貢獻
※民國教師待遇中的教育觀
※香港修訂教科書將港史併入中國史 港教育局長:培養學生國家觀念
※我國新型大學教育的開拓者:蔡元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