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盤瓊玉:瑤山裡最美的映山紅

盤瓊玉:瑤山裡最美的映山紅

今年2月,湖南省桂陽縣給「感動桂陽十大人物」頒獎。盤瓊玉名列十大人物之首,組委會給她的頒獎詞中寫道:「心中有愛,教育最美!向您致敬,您是華山頂上那朵最美的映山紅。」

盤瓊玉是如何煉成「那朵最美的映山紅」的?正是映山紅滿山怒放時節,記者一行採訪了盤瓊玉。

盤瓊玉是桂陽走出的第一名瑤族大學生。1988年大學畢業後,她到深圳一家合資企業就業,很快被提拔為待遇優厚的廠長助理。

可就在這時,盤瓊玉接到父親的電話,希望她回鄉從教:「家鄉千件事,育人數第一,瑤山學校太缺教師了。」

盤瓊玉的父親盤子福,是桂陽縣瑤族鄉出類拔萃的青年,17歲就當了村幹部,後被選拔到鄉里工作。1981年,鄉中心小學缺教師,盤子福便向縣委申請從教,他為此甚至放棄了擔任鄉長的機會,堅守瑤山教育20多年,一直到2002年退休。

父親的言傳身教,讓盤瓊玉義無反顧。1990年8月,她辭掉深圳的工作,回到了瑤山。

擦乾眼淚,踏上甘苦參半的從教之路

「我是懷揣著孩子們的未來、瑤山的未來上路的,心裡挺高興。但一到楊柳中學,心就慢慢變涼了。從深圳到這裡,反差太大了,不只是工作生活條件簡陋,學校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盤瓊玉對從教第一天的情形記憶猶新。後來,還是父親幫她在鄉政府找了一個地方借住。當晚,盤瓊玉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哭了,心裡五味陳雜!

儘管如此,一走上講台,一來到孩子們中間,盤瓊玉很快忘了煩惱,與學生和同事打成一片,熱愛上了教書育人工作。

就這樣,盤瓊玉一干就是27年。27年來,盤瓊玉有十多次可以出山的機會,她都咬牙放棄了。有一次,她甚至已經到山下的一所小學任教了,但只幹了一年,她堅決要求回到華山鄉。她說:「我這輩子離不開華山鄉。」

從教頭兩年,盤瓊玉在楊柳瑤族鄉中學做代課教師,當班主任兼教語文課。這個班語文成績很差,及格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盤瓊玉接手後,僅一年時間,學生的成績直線上升,全班及格率達到95.5%,成為學校的奇蹟,令同事、家長和社會嘖嘖稱讚。

在盤瓊玉眼裡,自己的做法並不神奇,只是盡到了一個教師的職責:「讓孩子快樂學習是最重要的,孩子快樂了,喜歡學習了,就什麼都好辦了。」

班上一個叫小唐的學生,原來從不交作業,上課經常搗亂。無論教師怎麼勸誡,他就是不喜歡讀書。盤瓊玉家訪後才得知,小唐年幼時母親離家出走,在家無人照管。難怪他整天穿著掉了扣子的舊衣服,大冬天還穿著涼鞋,手腳凍得又紅又腫。了解了這一切,盤瓊玉流淚了,自責對小唐關心不夠。她把小唐領到自己的宿舍,給他縫好衣服扣子,還買來了新的鞋襪和手套送給他。面對貼心的關懷,小唐哭著說:「盤老師,媽媽不要我了,你比媽媽還親。」從此,小唐不僅變得愛學習,還成了盤瓊玉的小助手。

像這樣的學生,班上還有不少,他們都缺少父母的關愛。為此,盤瓊玉拿出自己的積蓄買了針線紐扣、毛巾、牙刷、筆和本等。班裡學生都在學校住宿,生活中有什麼需要,盤瓊玉都能隨時關注到,經常以獎勵的方式把這些生活用品送給學生們,讓他們在學校體驗到家的溫暖。

為了激勵學生熱愛學習,盤瓊玉巧施妙招。當地瑤族有個傳統習俗叫「送懶節」,凡到這一天家家都要送懶迎勤。盤瓊玉就以送懶節為契機,設計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請孩子們說說家裡過送懶節的情形,一起討論送懶節的來歷,然後趁熱打鐵,鼓勵大家在學習上千萬不能偷懶。班會的最後,盤瓊玉領著學生齊唱《送懶歌》,啟示學生拔掉思想上的「懶根」,實現精神上的富足。

故事還未完。班會課後,盤瓊玉又在班裡組織開展了「送懶故事月」活動,講述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的模範人物故事,尋找身邊的榜樣。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真正激發起學生們刻苦、上進的鬥志。

作為班主任,盤瓊玉認為,立德樹人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真實的實踐體驗進行自主教育,自己能辨別是非。為此,教師要成為一個會創造故事、會講故事的人。

從編故事、講故事入手,盤瓊玉改革語文教學,創新班級管理。一個最直接的收穫是,多年來,她的學生參加市縣朗讀、作文、講故事等比賽屢屢獲獎,更重要的是,學生因此快樂成長。

因地制宜,從「混合班」到「小班教育」

2016年,盤瓊玉在華山瑤族中心小學帶的班畢業了,23位畢業生全部升入初中,其中14人升入本地的塘市中學。塘市中學教師反映,周邊十多所小學,華山瑤族中心小學畢業的學生學習好、後勁大,令他們驚奇和敬佩。這一年,盤瓊玉入選湖南省「最美鄉村教師」,華山瑤族中心小學也獲得縣裡的教育質量優秀單位獎。

這個班的孩子,盤瓊玉從一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2010年入校時,全班有54人,是學校有史以來學生人數最多的一個班級。

入校時54人,畢業時只有23人,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當時鄉里沒有幼兒園,一些家長要外出打工,連三四歲的孩子都往學校送,班裡從3歲至7歲的孩子都有。

怎麼辦呢?起初,學校想辦一個幼兒班,但又苦於沒有師資和教室。同時,把這些低齡的孩子扔下不管,也於心不忍。

面對山村教育無奈的現實,盤瓊玉和學校只好把這些孩子留下來,辦起了一個奇特的「混合班」。

這是盤瓊玉從未遇到的情況,艱難程度也超乎她的想像。一開始,小孩子在課堂上又哭又鬧,大小便經常弄髒衣褲,盤瓊玉就從自家找來衣褲給孩子們換上。頭兩個月,她都不知是怎麼熬過來的。

幾個月後,咬牙堅持的盤瓊玉逐漸摸索出一套管理混合班的辦法。她將班級的孩子分為三部分:六七歲的大孩子在學習之餘要做盤瓊玉的小助手,照顧弟弟妹妹;四五歲的孩子作為學前班層次,實行遊戲化教學;3個最小的孩子由盤瓊玉自己照顧。盤瓊玉在班裡實行積分制管理,鼓勵孩子們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樣一來,班級工作變得井然有序,盤瓊玉的工作負擔減輕了,大孩子也在照顧小孩子的過程中培養了生活能力,變得更有愛心。

一年後,大孩子們升入二年級,小孩子們繼續留在一年級。就這樣,盤瓊玉創造的「混合班」管理,有效解決了山村教育的難題。

最後在盤瓊玉班裡順利畢業的23個孩子,都與她親如母子,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每天傍晚,盤瓊玉帶孩子們到野外散步,邊走邊談心,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6年里,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孩子們也用優異的表現作為對她的回報。

今年,盤瓊玉班裡只有9個學生。「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可以用繡花的功夫搞好教育教學。」她笑稱。

儘管只有9個學生,但盤瓊玉的課堂不乏精彩。這是五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學生們依次走上講台,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作業。這節課講的是課文《紅蝦》,學生們欣賞梵高的畫作,圍繞梵高短暫而精彩的人生展開討論,紛紛各抒己見。盤瓊玉不時對學生的觀點提出讚賞,適時進行畫龍點睛的引導。

盤瓊玉很注重與學生的交流,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本子,有什麼意見建議、批評表揚或感悟都會寫在上面。學生們的所思所想也寫在上面。盤瓊玉每月與每個孩子的交流都在八九次以上。在學生佳怡的交流本上,她引導佳怡要看到調皮學生的優點,學會包容。在學生筱英的本子上,她鼓勵筱英要有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在這樣的循循善誘中,盤瓊玉慢慢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學校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周圍樹林茂密。盤瓊玉在居室的陽台上種了金銀花、百合等植物,常和學生一起侍弄,讓學生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和功用。學生們和她一起採集金銀花,晒乾收藏,一起泡金銀花茶。

學生們最喜歡的事,是每天放學後和盤瓊玉散步,一路上采野果、捉泥鰍、抓螃蟹,還有盤瓊玉口中說不完的故事。有時,盤瓊玉會有意識地帶學生們在山裡尋找干打壘房、茅草房的舊跡,讓他們感受瑤山的巨大變化,教育他們要熱愛瑤山,長大後建設好瑤山。

儘管工作很艱辛,但盤瓊玉總能從孩子們身上欣慰地看到成長變化。9個孩子里有5個沒了母親,盤瓊玉用母親般柔軟的心照護孩子。孩子們吵架了,她從中勸解;孩子有個頭疼腦熱,她悉心照料。提起盤瓊玉,學生艷玲激動地說:「我從小沒了媽媽,但盤老師比媽媽還好,有盤老師,我什麼都不怕。」

改變瑤山,在文化傳承中找到「詩和遠方」

在郴州市三完小,記者見到了凌金鳳。去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郴州市北湖區教師崗位。一提起凌金鳳,該校校長張丹鳳高興地說:「那是我們學校的金鳳凰。」

回顧自己的成長,凌金鳳言語間充滿了感恩:「我是有福分的人,因為我上學時遇到了最好的教師。」

多年前,凌金鳳在華山瑤族中心校上學時患了病,不能吃咸東西。但那時還沒有實施營養餐計劃,在學校住宿的她能吃的只有從家裡帶的鹹菜。盤瓊玉得知這個情況後,就將凌金鳳等有類似情況的幾個學生帶到自己家用餐,想方設法為他們做新鮮的菜,課間還為她們準備了溫開水,像這樣照料了兩年多。

「如果沒有盤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後來選擇考師範學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盤老師的影響。」凌金鳳深情地說。

多年來,盤瓊玉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著周圍的人。她的同事、年輕教師李成貴也不忘盤瓊玉的恩情:「我和哥哥以及我們的3個孩子都是盤老師的學生。2008年,我兒子李通考上新疆大學時,家裡沒錢送孩子上學,盤老師當場拿出3000元。」

而讓盤瓊玉最高興的,還是在多年的堅守中,親眼目睹著瑤山的變化。荒山變青山了,原來住山頂、山腰的瑤胞下山了,茅草房、干打壘房變成了一棟棟小洋房。

而這一切變化,都是從人的變化開始的。中華村是瑤族聚居的村落,全村160戶,今年將全部脫貧。村主任曹聲海說,之所以能脫貧,主要原因是家家戶戶都有高中生、初中生。文化程度高了,什麼事都好辦。

變化的不僅是華山村。華山瑤族中心小學的校區內有6個村子,各村都在致富奔小康。在其中唯一的貧困村黃家村,駐村扶貧幹部、桂陽縣審計局副局長傅光龍說:「我們走教育扶貧之路,通過教育培訓,讓每戶至少有1人能學到一技之長。因為文化基礎好,我們還選送6名青年到高校培訓。」

當地的村幹部說起盤瓊玉,個個都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說:「年輕人要是不讀書,村裡怎麼會變化這麼快?怎麼能脫貧奔小康?我們要感謝盤老師和她的同事,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加快了瑤山的變化。」

目睹這些可喜變化,盤瓊玉真正體會到父親當年讓她回鄉從教的良苦用心,也越來越堅定了一輩子堅守瑤山的決心。

如今在盤瓊玉身邊,肖愛枚、雷莉、王美芳、郭文靈、曹文美等5位教師都不到30歲,多數是免費師範生或特崗教師,已在華山瑤族鄉工作了三四年。「姑娘們能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盤瓊玉。她帶了一個好頭。」校長曹紹禮說。

儘管按年紀,盤瓊玉都可以做這些年輕教師的阿姨了,但平時,年輕教師們親切地稱她「盤盤」。「我們都把她當成了好閨密、好姐姐。」肖愛枚說。教師們在一起相親相愛,年輕教師給學校帶來了生氣,大家工作之餘快樂地學瑤歌、跳瑤舞、談心。

27年的堅守當然很艱苦,但盤瓊玉常常勉勵自己:「快樂過好每一天,不僅要讓生命綻放,而是要讓生命怒放。」

如今的華山村雖然通車了,但生活仍不算方便。盤瓊玉的母親、弟弟一家都在外打工,女兒也上大學了。節假日里師生都走了,她也顯得有些孤獨,但盤瓊玉卻自得其樂。她的外婆,106歲才去世的趙三妹是瑤山的歌王,在世時每天都要唱歌,連唱三天三夜不重樣。盤瓊玉說,瑤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由於沒有瑤文,很難流傳下來。為此,盤瓊玉利用節假日,用漢語拼音把一首首瑤歌記錄下來。為此,她還到中央民族大學請教研究瑤文化的教授,到各地拜訪瑤族歌王、舞王。

如今,盤瓊玉已記錄瑤歌千餘首,瑤族長鼓舞等舞蹈十多支,還有一些瑤族民間故事。利用搜集的資料和實物,她在學校設立了「瑤文化陳列室」,邀請湘、粵、桂三省部分瑤族縣鄉在學校舉辦了瑤歌會。學校也因此被批准為湖南省瑤文化傳承基地。

搶救瑤文化,傳承瑤文化。在生於茲、長於茲的瑤山,在教育文化的傳承中,盤瓊玉找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28日第1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邊疆民族校勃發「生態」活力
種植園采「夏」
俞正強:善良和努力的種子要茁壯成長
理想之花開在鄉村校
「未來教育」的存在與時間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