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健松 周建國
暑假即將到來,又到了教師培訓的旺季。每到這時,各類教師培訓如火如荼,成了當下中小學的一道風景。但風景背後,教育亂象依舊。譬如,不少教師仍被應試綁架,學生負擔居高難下。培訓過後,這些老問題依舊沒有解決,不少學校還是為完成任務而培訓,教師都是為學分而學習。培訓規避了諸多問題和矛盾,尤其缺失與教師核心素養的對接,也找不準教師的真正問題需求,致使培訓乏力。
教師培訓之所以出現這樣「虛假的繁榮」,有多方面原因。
其一,上級教育部門和專家急功近利,缺失問題意識。無論頂層設計、培訓方法和內容,總是按照主觀意願去設計,不做調查研究,不傾聽教師的想法。教師為何「滿堂灌」?他們為何職業倦怠?「問題學生」為何有增無減……對諸如此類問題,多半熟視無睹,很少有人深入調研、追問和探究。也因此,培訓往往「繞道而行」。
其二,培訓主題翻新太快。當下不少培訓雖然「緊跟」時代潮流,主題花樣,內容「新鮮」,譬如今天抓讀書,明天抓思辨力提升,後天抓教育寫作……由於主題刷新快於「翻書」,導致教師應接不暇。至於培訓以後,教師究竟改變了多少?就不得而知,更沒人深究。
其三,培訓主體依舊缺位。教育要轉型,教師應轉型,培訓先要轉型,教師應擔當培訓主人。可目前,除了報告的「滿堂灌」,示範課的「一刀切」,專家和名師的頻頻亮相,信息單向傳輸,教師們缺失「登台唱戲」機會,缺失互動、交流、溝通和對話平台,缺失教學行為診斷、反思和糾錯指導者。培訓中,教師始終是「看客」,「缺失『嗆水』機會,他們能學會『游泳』嗎」?
其實,如果領導和專家稍稍深入到教師中就會發現,培訓要解決的「真問題」確實不少。當下不少教師思想迷茫,平時缺讀書、少理論,缺失文本解讀和拓展力,缺少選題命題基本功,課堂教學枯燥,作業重複低效,考試強度大,也致使學生厭學。這些棘手問題不僅威脅學校,也在挑戰教師。
為此,培訓部門和學校應聚焦問題,降低培訓重心,以課堂為主陣地,化危機為培訓資源。其實,層出不窮的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新技術,已為教師培訓創造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大數據和雲技術更成了教師發展的公共資源;學校應抓住契機,打開窗口,加強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平台建設,及時上傳優秀教師的課堂視頻、優秀課件和各種資源,引領教師積极參与線上線下交流互動,讓教師缺什麼補什麼,想什麼做什麼,需要什麼獲取什麼,使教師更有培訓話語權、選擇權,讓大數據真正成為教師全天候可以應用的教育智庫,成為教師終身發展的開放大學,成為教育未來的第一生產力。
各級教科研專家和師範院校教授,要勇立教改潮頭,義不容辭當好「高端智庫」,以培訓和引領教師發展為己任,為培養名師、培訓普通教師奉獻智慧和貢獻力量。同時,要多開展「內生性」的教師培訓,當下中小學要改變應試格局,亟須名師、骨幹等種子教師的責任擔當,更需要普通教師的自我覺醒和提高。
課堂是動態問題生成的源頭,是教師專業、精神提升和生命成長的根基,也是「智庫們」化問題為課題、出成果的基地。「智庫們」要與教師們「同坐一條板凳」,走進課堂,幫助發現、挖掘、聚焦並破解問題,鼓勵他們大膽說課、上課和賽課,一起聽課、評課,磨課、磨題,研究考試和學法,幫助他們反思改進,提高選題、命題能力。
除了培訓,利用假期的閑暇時間,讓教師多讀書也是正途。教師的專業和教學自信來自讀書,校長要端正教育思想,不憚於下「慢功夫」,保障教師的讀書時間,引領他們以「慢而不息」的韌性精神,堅持讀好教材教參、經典和文史哲,讀好生活、社會和學生等活教材,在「讀、思、做、寫」中涵養書卷氣。
說到底,「教、研、訓」只有聚焦和破解問題,基於實踐、高於實踐又反哺實踐,才能真正受到教師歡迎併產生實效,促進教師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奉化區教育服務管理中心)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28日第15版
※「快樂游考」為揚中課改探路
※以愛潤心 以藝育人
※做「串珍珠」的那個人
※吉林永吉:「國培」讓鄉村教師找到歸屬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