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的淵源關係

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的淵源關係

道教正一派齋醮科儀中,高功法師齋法行持是溝通人和神鬼的重要的途徑。這種齋法行持就是以法術的召神遣將達到祈禳消災、集福迎祥、保太平安或超度亡爽、薦先登真的目的。當正一道士在壇場誦經、念咒或在步虛聲中掐塊步罡或在悠揚音樂聲中於罡毯上步罡踏斗時,人們通過自己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到道教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多地理解道教的教義思想及其神學意義。然而在讚歎道教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時候,人們對於道士們在科儀行持中的內秘功夫卻是無法用感官認知的。正一派的齋醮科儀,包含著內秘功夫。這種功夫來自於道士們的內煉。從道教創立之日起科儀就與內煉養生結下了不解之緣。唐宋時,這種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科儀的核心——內秘之法與內煉關係極為密切。本文就這一問題擬從歷史的角度、齋醮科儀內秘、齋法行持的要求等方面對這種關係進行初步的考察。

早期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 道教從創立開始,其科儀就與內煉養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當時二者都很簡單。張陵的正一盟威道(即早期天師道)的主要齋法有指教齋、塗炭齋。陳國符先生考證指教齋與塗炭齋,「源出三張,古拙清素」。《無上秘要》說「三天齋者是三天法師所受之法,名曰指教」。《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稱,「昔正一真人學道時受靈寶齋,道成後,謂此齋尊重,乃撰《靈寶五稱文》,中出齋法,為指教經」。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道門中人認為指教齋乃出自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張陵之手。《道法會元》卷14《玉宸登齋內旨》:「約古者禱祠祭祀之法,為道家龠天事帝之科,蓋始自玄中大法師而闡於漢代張天師。其後,諸宗匠繼出,則著以科文,設為朝范,其法漸備而其教大行矣。」根據陳耀庭教授的分析,指教齋的節次為發爐、上香、叩齒、出官、讀辭、四方朝、三上香、再拜、復爐、出壇。塗炭齋節次為上啟、說戒、復爐、奉戒、禮師、思存、禮五方、鳴天鼓、發爐、長跪上啟、三上香、禮十方、禮四方、說十二念願。其中,發爐、叩齒、出官、復爐、思存、鳴天鼓,都是和內煉養生有關的內容。張天師將內煉養生內容融於齋法活動之中是與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及其本人的經歷志趣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道家對於內煉養生就有了充分的認識,《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漢代道教《太平經》也說:「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張陵本是太學生,對於中國古代的內煉養生之學頗有研究,並且加以體驗,「苦節學道,嗇氣養神。」「精思服煉,能飛行遠聽,得分形散形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張陵著有《想爾注》。《想爾注》對於內煉養生更是大加闡述,其中「保形」、「鍊形」、「食氣」等都是長生的內煉養生方法。關於「保形」,《想爾注》說:「以道保形容,為天地上容。處天地間不畏死,故公也」。「谷者,欲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所以精者,道之彆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關於「鍊形」,《想爾注》說:「太陰道積,鍊形之宮也,世有不可處,賢者避去,托死,過太陰中,而復一邊生像,沒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積善行,死便真死,屬地宮去也。」「道人行備,道神歸之,避世托死,於太陰中,復生去為不亡,故壽也。」關於「食氣」,《想爾注》說:「身也,於內為胃,主五臟氣。俗人食谷,谷絕便死。仙士有穀食之,無則食氣,氣歸胃,即腸重囊也。」「腹者,道囊,氣常欲實」,「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 守之云何? 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在張天師看來「精」是「道之別體」,「身為精車」,「神成氣來,載營人身」,「古仙士寶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張陵作為一位精通內煉養生的大家,所創立的正一盟威道又是以重生思想為重要特徵的,因此在道教科儀中融入內煉養生內容是不足為怪的。

道教科儀與內煉養身術在歷史上的進一步融合 魏晉之際,上清派之《大洞真經》、《黃庭經》以存養神氣、吟詠寶章輔以服氣、咽津、念咒、佩符。這使得道教對於內煉養生方面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內容更加豐富。明代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說:「大洞秘旨,其中多是身中百神之名字,所主所居宮,分山林樓台池館,一一明白。大概以生門死戶守雌抱雄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務。存養自己神氣,吟詠寶章,則天真下降,與兆身中神氣混融,乃至長生不死之道也。」(10)《黃庭經》則是公認的一部以內修為主的重要經典。在此基礎上,陸修靜整理後的正一科儀更趨完備,其科儀中的內修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上清靈寶大法》稱,「齋法起於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別四輔之源,疏列科條,校遷齋法。」(11)陸修靜將齋法分為九齋十二法。「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12)對於《度人經》,也有以為是主講內煉者,講究內煉之要在守攝眼耳鼻口意諸竅,不隨逐物慾,使先天一靈不泄與外,五氣保固於五臟,精氣神混為一丹,如此則能「長春不老,與天齊休」,外能發布真氣,化土石為寶,起枯骨成人,乃至救萬病、辟邪妖、動風雷、挾萬物、拔幽魂,此即《度人經》之上乘要義。李養正先生認為靈寶經出,則教義又有了變易與發展。表現在「從存想以守身中之神,更擴展到通過修齋、燒香、誦經以呼求天外之神來佑,亦即不只是默想身中之神,還要用讚頌、音樂以及呼喚召引來外界諸飛天之神以護佑己身」(13)。可見,魏晉時期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關係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隋唐時期正是道教的大發展時期,道教各方面都更為成熟,科儀與內煉術兩方面同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隋蘇元朗開始,又有劉知古、崔希范、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彭曉、陳摶等大闡其道,到宋代這種成熟的內修術對道教齋醮科儀之內煉養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得宋代道派林立,道法鋪張。天心正法、神霄雷法、清微大法等法派相繼誕生,這些道法都是道教內煉養生術與齋醮科儀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道門通教必用集》:「古儀無關告土地,便外壇宿啟,後世增修為文,止是啟告,尋置文牒。復有行法而居師位者,又加以印訣符咒,命召土地諸神,蓋出於《天心正法》今遂為成規。既坐命諸神,皆須如法文變神掐訣,方可施行。」(14)在這種齋法與內煉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除「天心派」的譚紫霄、饒洞天、神霄派的王文卿、清微派的祖舒、黃舜申之外,關鍵人物要數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白玉蟾二人。

張繼先,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天師。九歲嗣教,宋徽宗崇寧以來,四召赴闕,問以道法異同和修丹之要,答曰:道體法用,體用一源。這位天師既精通齋醮又精通內修。曾於京城建壇設醮,傳授經籙,演法講說道妙。《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中有《心說》《大道歌》《虛空歌》等為後人言誦。而他留下的《金丹詩四十八首》正是其精通內修的最好的佐證。虛靖天師在詩中這樣寫道:「存神認取本來身,此理幽玄可學人,無漏實成除有漏,迷津才出是通津。」「學道多多少悟真,真成便見自家身,三田有路縱橫去,萬類無緣變換因,土內養金金色重,鼎中進火火功新,若於財色全無動,便是蓬萊洞里人。」「只見神爐當子夜,豈知火力散精邪,忽於金鼎凝寒玉,悠爾真身現彩霞。」「靜坐焚香念念中,念中須見己形容,生成本籍鉛中汞,變化端由火里龍,二八莫辭頻采造,一三還用苦交沖,此中有路通天去,可把塵蹤繼赤松。」(15)這裡的「念念」,可以理解為「念念不忘」,也可以理解為在修鍊是不斷默念神咒或經文。默念神咒或經文,則是道教科儀的「內齋」形式。在內齋中,同時做內修的功夫,這就將齋醮科儀和內煉養生結合在一起了。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內煉術對於天師道的影響之大。《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西河薩守堅亦師從於三十代天師,授法後大顯。今天正一法中還留有這樣的印記。如在「溫帥召合」中就有三十代天師的諱。這是神霄法與這位天師是有淵源關係的極好證據,而在其《明真破妄章頌》中有敘述了清微法的有關內容(16)。我們可以認為,張繼先是通曉神霄、清微和內丹修鍊的一位天師。直接闡述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之間關係較多的是宋代的一位大法師——白玉蟾。

許多人都知道白玉蟾為南五祖之一,善於內修,其實白玉蟾也是一位精通齋醮的「大法師」。他對於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的關係闡述得相當清楚。白玉蟾在《道法會元》卷七六所載《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序》中說:「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無形無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後,亘古今而神通變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間,稟天一之氣,而為萬物之靈。以吾言之,清明澄澈者,運而行之,則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調陰陽、贊化育等。上語之即丹成道備,朝崑崙,薄蓬萊,亦不難矣。蓋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夫不治其本而欲理其末者,未之有也。去聖逾遠,談道者多;曲學旁門,亂真者眾。後之學者,無所參究。非緣後生福淺,亦由恩情愛欲,一念戀著,心境不清,是非之膠擾。亦不知千經萬論以求道要安在,則其去道逾遠矣。或苦心學行持而不見功者,非道負人,皆奉道之士不從明師而所受非法。或依法行持而不見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學法不驗。有志於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機,猶當廣求師資,勤行修鍊,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驗哉!故《天壇玉格》云:不行修鍊,將不附身。不漱華池,形還滅壞。火師又曰:凡受五雷大法,非上品仙官之職不能悟此玄機。內則修鍊自己還丹故,外則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誣也。」(17)白玉蟾深刻分析了道、法、人、天地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天地一身,一身天地」是道法的理論基礎,而道法的作用則是「內則修鍊自己還丹」,「外則馘邪治病」,從而闡明了齋醮科儀之齋法行持與內煉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古之聖人以道學難入,世欲易迷,設科戒儀範之文以一齊其外,著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復以練氣胎元之方制其食味,又以祈真朝謝之品,滌其過尤。」(18)白玉蟾還強調道法靈驗與否與人自身內煉養生功底有極大的關係。「不行修鍊,將不附身」。因為將帥是法師的使者,如果將不附身,那麼齋法行持就不能達到溝通人神的目的。不僅如此,白玉蟾對於齋法行持也有具體的要求,他說:「夫設醮上章各分其職,欲其專也,是以心無雜念,身無雜務,抱元守一,如路真官,所謂去醮七日非醮中事不得干預者,方可行之。」(19)白玉蟾對於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認識,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通過以上考察,人們可以看出,道教齋醮科儀自正式形成起就與內煉相結合,並與內修術一起發展,到唐宋時,內修術成熟,成為道教修鍊的主要手段,而齋醮科儀中的內修內容亦已成熟,成為齋法行持的重要基礎。

本文節選自 史孝進: 淺談道教科儀內秘之術與內煉養生的關係

註:

《道藏源流考》,328頁,中華書局,1963年。

《道藏要輯選刊》,第10冊,16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道藏》,第24冊,667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道藏》,第28冊,745頁。

《道教禮儀》,206頁、207頁,香港道教學院,2000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393頁,中華書局,1983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728頁,中華書局,1960年。

《道藏要輯選刊》,第6冊,105頁。

《老子想爾注索引》,1-14頁,日本朋友書店,1985年。

(10) 《道藏要輯選刊》,第10冊,615頁。

(11) 《道藏》,第31冊,608頁。

(12) 《道藏》,第32冊,620頁。

(13) 《道教史略講》,95頁,中國道教學院,1997年。

(14) 《道藏》,第32冊,47頁。

(15) 《道藏》,第32冊,368、372、379頁。

(16) 《道藏》,第19冊,848頁。

(17) 《道藏》,第29冊,262頁。

(18) 《道藏》,第33冊,122頁。

(19) 《道藏》,第33冊,121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不行修鍊,神不附身
真的修行要身體力行
走近龍虎山 尋找風水之秘
道教齋醮科儀相關知識整理
修行的回歸

TAG:龍虎論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二:儒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身心關係和諧與養生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一:道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藏在養生茶中的養生秘密
黃帝內經養生,徐文兵中醫養生知識講解
唾液養生術乾隆皇帝推崇的長壽秘訣
葯膳與藥茶養生
古柯與健康(養生知識)
養生時尚的忽悠性:傳統食法、野生食材、保健食品、中醫養生
枸杞與中草藥和食物養生
中醫養生文化與站樁文化
關注生命 科學養生
健康生活—烏豆養生
黑茶養生源於「茶性」
生活中的健康養生小知識
健康養生:老齡化養生市場潛力巨大
崆峒武術中之養生動功
飲茶與養生術有講究
耳鳴、耳聾的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養生之食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