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斗導航衛星團隊:按每日工作八小時計算,他們每年工作400多天

北斗導航衛星團隊:按每日工作八小時計算,他們每年工作400多天

「信仰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誰都不能也不願意拖後腿。」

「年輕人還能吃得起那樣的苦?」得知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北斗團隊的加班記錄,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現在的「80後」、「90後」能一天到晚圍著北斗導航衛星轉,為了那一刻的「騰空而起」,他們幾乎都把一年當兩年用,研製計劃都是從周一排到周日。

「2020年的節點擺在那裡,如果因為自己而耽擱了進程,會感到內疚。」2013年畢業入職北斗導航團隊的徐凱說。而這,正是支撐年輕團隊不斷加班的樸素情感。

不怕加班的年輕人

這兩天,北斗團隊忙著準備各類報告,進行整星最後的幾項大型試驗。7月初,團隊就將前往西昌發射場,開始為期35天的發射場生活。

2015年,當我國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準確進入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地面成功接收到衛星下發的導航信號時,國家啟動了我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三步走」的第三步——到2020年,由3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顆地球傾斜軌道衛星和24顆中高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系統,將實現全球導航定位。從此,時間與位置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將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讓人驚訝的是,北斗導航衛星的「娘家人」,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北斗團隊,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三分之二隊員小於30歲。但他們踏實肯干,不少人甚至「只有工作,沒有生活」。北斗導航團隊總質量師崔帥說,很多測試一做就是一個月,有的還會連續24小時不間斷,大家一年測試幾十個通宵都是家常便飯。

2013年畢業的沈葉鋒,現在是北斗導航團隊的導航綜測副主任設計師。到單位之前,他對事業單位的印象是「穩定,朝九晚五」,但一到研製團隊,這個觀念就被顛覆了。「我到單位的前3個月,2個月都在外出差,回到單位,大家都不認識我。」經過最初的不適應,如今加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有幾次周末沒事幹,我也莫名其妙走到單位。」

和沈葉鋒同一年進團隊的徐凱,現在是地面試驗驗證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有時候也會覺得陪家人的時間很少,但2020年的節點擺在那裡,如果因為自己而耽擱了進程,會感到內疚。況且大家都加班,我的敬業程度在單位應該也排不上號。」徐凱說。

毋冬梅是一個一歲多孩子的媽媽,她坦言,有了孩子之後,在心理上有一些微妙的變化,但情感之外,也深感責任重大。「加班到深夜會有糾結,是不是該回去陪孩子一會。」她清楚地記得孩子第一次發燒的情形,早上孩子發燒38度,手頭有工作照常上班,結果當天下午就飆升到了39度以上,心裡一下子覺得特別內疚。但團隊里的女生結婚生子後大多都有這樣的時刻。她舉例說,研製團隊的副總指揮沈苑,因為經常出差,孩子學會的第一句長句子是「對不起,您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還有團隊的項目辦副主任李磊霞,為了能讓中科院首發北斗導航組網衛星按時完成任務,加班加點,高度優化和細化計劃流程,連續一個月不曾見過孩子一面。

曾有一次,勞動部門請研發團隊統計工作量,發現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幾乎每個科研人員一年都工作了400多天,扣除節假日,幾乎把一年當作兩年用。

「信仰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誰都不能也不願意拖後腿。」年輕的媽媽毋冬梅說這話時,眼圈紅了。在她看來,「航天精神「並不是一個空泛的詞語,一旦選擇,就代表了要把「特別能吃苦、特別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化作內在基因。

堅持的動力

長時間的加班,習慣性的自律,是這個年輕團隊最大的特點。問他們堅持的動力,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張筱嫻和任煊是團隊里的「90後」,他們去年從大學畢業加入團隊,這一年發現有學不完的東西。「和去了外企的同學相比,每天都有新的收穫。7月份要進發射場了,一想到就心潮澎湃。」 張筱嫻說。

這可以理解為最開始的激情,而激情過後又是靠什麼支撐呢?「做這個工作,學是一種常態,因為整個流程涉及材料學、軟體學等許多方面,分階段做項目,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對一件事已經得心應手了,至少到現在還是這樣。」徐凱說。

沈葉鋒在進中心之前,去過別的科研院所實習。一件事情讓他印象深刻。「當時在調試一個設備,需要有人一起幫忙把一顆衛星挪一下位置,但是別人告訴他不能一起搬,因為每個部分都是專人負責。」沈葉鋒笑稱,表面看只是在搬一顆衛星,本質上卻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在很多傳統團隊,不是你的事情你別動,大家都是螺絲釘;但在北斗團隊,有容錯機制,總設計師鼓勵年輕人創新、多試,允許在地面犯錯,只要不把問題『帶上天』。」

探索無處不在。毋冬梅如今在做的項目管理,是通過「長目標、短計劃」的結合「排計劃」,在強調重要節點的基礎上,從設計到發射,在技術允許的範圍對計劃進行提前安排和適當調整,讓每個成員知道未來兩個星期的工作內容,以緩解加班狀況。

正是在不斷的創新和嘗試中,這些走出校園不久的年輕人,用激情和恆心參與到各個國家重大專項工程中。

共同的北斗夢想

在年輕人的口中,他們很珍視團隊的容錯機制——雖然加班很辛苦,但他們也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收穫了在其它團隊很難有的快速成長。

「每一個新的型號過來,有想法的年輕人就可以去競聘崗位。」沈葉鋒說。也確實,團隊中很多年輕人,伴隨著小衛星從無到有,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項目負責人。

如今,「北斗一號」「北斗二號」早已順利建成,向中國和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目標已經實現。2017年,6到8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將發射入軌,服務區域、信號質量、精度和連續可用性都將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一流服務的目標,似乎正在朝「北斗人」們招手。

今年6月初在上海成功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衛導航學術年會,提出了令人充滿遐想的「定位,萬物互聯」主題。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北斗導航總設計師林寶軍說,位置與時間,干任何事都離不了它們,而這正是導航的基本要素。「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超越GPS。」具體而言,對衛星的第一個期待就是皮實、好用,不斷改善用戶體驗;第二,簡化地面管理,改善衛星自主管理和在軌賦能的能力;第三,全面提升各項指標,真正服務於民生,甚至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希望以後能在開車過隧道時聽到『您的手機北斗信號弱』,這樣表明眾多手機已經應用了北斗導航系統。」沈葉鋒的話,則是從年輕人的角度講述了總設計師所說的北斗夢想。在這個夢想的驅動下,這些畢業於電子信息、物理等不同專業年輕人,用「拚命三郎」的精神,把更多的北斗衛星送上太空,實現著中國的導航強國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從無法獨立行走,到囊獲四枚全國運動獎牌,這個上海少年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網路直播爆髮式增長,預計2020年成千億級產業
我們和這個用水彩筆「毀童年」的人聊了聊
真相貼!威少打破NBA傳統拿下MVP,功勞都在這三個人
外白渡橋的樁拔不出來?111年前一個中國工匠想出了辦法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200人團隊近一年籌備 「北京八分鐘」倒計時三天
服務春運26年,這個平均年齡70歲的團隊紅了
日本研究團隊:宇宙至少還將持續1400億年
中國2018年航天發射活動有望超35次,航天員團隊擴編
當年如日中天的957 如今為何成了團隊短板
2050年每3人中有1個老年人 專家提倡「團隊模式」全面管理
太空酒店住12天需6000多萬,可看16個日出日落,由140年經驗團隊推出
五月天用21年青春,教會我們什麼叫團隊
晨霽2019年8月份天秤座星座運勢:團隊精神
《天國:拯救》十天收入5000萬刀:小團隊也能做3A
600人團隊,85位剪輯師,2年倒計時運營…《創造101》給行業帶來什麼?
海賊王:800年最強團隊,2年前被虐,如今打跑四皇
《索尼克團隊賽車》將延期至2019年5月21日發售
11月12日至11月18日星座運勢榜之好運陣營:天秤座感受團隊的力量
670人的製作團隊, 240個場景和144000個定格畫面,這部耗時四年半製作的定格動畫為什麼成功?
小鵬G3年2月底開始規模生產和交付 年內團隊再擴充5000人
【日運】12月21日運勢:天蠍遇新團隊,水瓶忙於社交
一個蘇聯攝影團隊拍攝下的1949年的新中國
2018碧選年會 核心團隊篇
科研團隊聯合探測:2018年最後幾個月,這6個火山最可能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