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和田玉文化「君子佩玉、勿忘其德」

中國和田玉文化「君子佩玉、勿忘其德」

和田玉文化--中華文明體系中一條特色鮮明的文化主脈,裡面的許多要素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我國綿延七八千年的玉文化,在不同時期表現出典型的文化氣質,大致歷經了巫玉文化、德玉文化、玩玉文化三個階段。

蔣喜玉雕作品:飛熊騰雲獸

巫玉、德玉、玩玉:第一個階段是巫玉文化,這時的的玉文化是神聖的迷信崇拜;巫玉文化時期,巫師將美玉使用為一種神聖的具有象徵性的祭品,表達對天的崇拜。巫師們通過這些溫潤堅韌的美麗石塊,達到與天的對話,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的傳說,便是這種文化的佐證。

魏新濤玉雕作品:關公

第二階段是德玉文化,是和田玉文化的核心和高潮,這時期人們不僅是對玉的迷信崇拜,而且將和和田玉引入到社會事物、道德倫理、個人修養中來,賦予了和田玉的一種責任,即擔負起了道德楷模的作用;玉的道德化,完成於春秋儒家思想。德玉文化涵蓋的時期比較長,大約從公元前1500~公元142年漢武帝之前。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德玉核心的奠基人。

吳灶發玉雕作品:細雨親情

孔子說:「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 ,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若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孔子將玉的品德細分為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個方面,孔子對玉德的論述非常系統、全面、精闢。

黃楊洪玉雕作品:童子戲佛

和田玉文化的第三個階段叫玩玉文化。這時期大致是從漢武帝以後綿延至今,玩玉文化開啟了由修德逐漸向玩藝轉變,這是一個滑落的過程。如今,這種滑落趨勢日益嚴重,這個文化的走勢,反映出國人玉道德的缺失、冷漠,是整體素質的下降。我們形容人的內在品質為冰清玉潔,美玉無瑕變為玉樹臨風。玉容玉音,肌膚如玉的外表讚揚,這就是觀念由內在向表象變化的結果。

陶虎玉雕作品:母子情深

時至今日,能用和田玉的品性躬身自省的人少之又少了,反倒是做玉石生意的人常將孔子「君子比德於玉焉」掛在口頭作為售賣的噱頭,不能不讓人汗顏。現在人們不再求玉的德性,而是求技求藝,好不好看,工藝繁不繁雜,雕工的技藝如何,此種風氣如今更甚,繁雜瑣碎,離生活而遠去,曲意表現雕的技巧和工藝的鋪陳。講究雕工寓意,養眼奉願,不外乎一些發財、長壽、陞官、俸祿的俗風俗氣,完全丟掉了德玉文化的精髓。

吳灶發玉雕作品:鵝如意

玉文化本應表現的優秀文化內涵和新時代精神底蘊,然而當代偽德玉文化卻大行其道。文化價值承載、宗教神聖的體現,變得愈來愈淡薄,幾乎消失殆盡。和田玉文化,本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不同歷史時代承載著不同的歷史精神符號和文化取向,這是玉文化經曆數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師江濤玉雕作品:水清佛自現

然而,現在和田玉文化被世俗的、人為地將其承載功能萎縮降低,裝飾化、賞玩化的功能卻膨脹遞增,對玉文化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淺薄層面,儒家的德玉修身體系、道家的無為自然體系、佛家的向善崇敬體系,均朝著世俗化、庸俗化高速發展。比如最為熱衷、最被追捧的便是祈福除祟功能,雕刻一隻蝙蝠,置於一個孔方兄之上,就美其名曰「福在眼前」;雕一隻胖豬背上落個蝙蝠,就叫「祝福」;一棵白菜一隻蟬就是「百財纏身」;猴子背猴子就是「輩輩封侯」;一隻瓶子里插三桿戟就是「昇平三級」;幾隻竹子,一串炮仗,就是「竹報平安」諸如此類,簡直蒼白的沒有一絲藝術內涵,直白的令人發笑,這種現象,遮蔽了玉雕藝術的靈魂,對社會心理注入了一種淺薄的庸俗口彩化導向,將博大精深的中國玉文化消解為庸俗功利化的符咒。

王金忠玉雕作品:錦繡春色

再有,市場上最為常見的宗教人物,泛泛地表現「福、祿、壽」的玉文化,缺乏與時俱進的理念和與優秀藝術門類的優化嫁接,如觀音、佛主等也表現的毫無神韻、莊嚴、神聖之美感,宗教的崇高感以及敬畏之心蕩然無存,較之傳統的佛教造像相去甚遠,試問,本想求佛主保佑平安、祈求平順的玩家們,身上帶的、手中捧的玉佛、玉觀音自身都已經「面目不整」了,又如何來保佑你呢!宗教的敬畏之心又何在呢!

王金忠玉雕作品:富貴雙鯉

以玉為象、比德於玉:我不是一個復古主義者,但我向來認為,只有通過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延續先賢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文化價值核心,才足以使中華文明根源流長,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今,迎來盛世的中國,本位文化再次煥發青春,和田玉尤為顯著。市場林立,愛玉者如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儒家「以玉比德」觀卻正在成為一種泛泛的口號,推銷的噱頭,僅僅是表象虛假的繁華,德玉核心價值漸漸消散。

李東玉雕作品:環環相生

重拾儒家文化使玉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以玉比德」觀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對玉的鐘愛應表現在既欣賞它的自然美,更要看中它特有的內涵。那麼,玉的自然屬性又是怎樣和「德」的人文屬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呢?在西周時期,出現了較大型的組佩,組佩以璜為主,數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飾組成的整體,在佩者行走時,通過璜的連鎖保持它的平衡穩定。在獲得視覺審美效果的同時,佩組佩者還可以聽到玉佩之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的叮叮噹噹悅耳的玉振之聲,獲得聽覺審美效果。

陶虎玉雕作品:仙鶴

最為核心的是,貴族們還要保持「行步有佩玉之度」;佩者的步伐與組佩的擺動也要相和諧,以規範統治者的儀態,從而表現出佩者儀態與風度之美。這可以看做是以玉規範世人行為標準的開始。在《詩經》以玉為行為標準的詩句比比皆是:「白毛純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麕》;「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風》;「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駒》;「言念君子,比德如玉」《詩經·秦風·小戎》。詩中用和田美玉圓潤光滑、色澤柔和、恰到好處的美,來讚美寧靜和美的女子和溫文爾雅的君子。將人與玉等同起來看待,將人的美貌、品行與玉質之美相比擬,這種比興寫法實與漢民族擅長於形象思維、有豐富的聯想力有關。

李劍玉雕作品:子孫興旺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有關玉史料的記載更為豐富,據學界學者的統計:《詩經》中有四十多處記載玉,《春秋左傳》涉及玉器的史料有六十多條,《國語》中有玉史料二十餘條,《呂氏春秋》三十餘條,《戰國策》中三十餘條》,《管子》20條,《荀子》8條,《墨子》9條,《韓非子》15條,《晏子春秋》6條。這些文獻中記載的玉史料內容,涉及玉的名稱、產地、顏色、佩玉發聲、磨製方法、用途等,這讓我們直觀地看到玉器在古代政治、軍事、祭祀、外交、社交等領域中發揮的作用。

郭海軍玉雕作品:百年好合

玉成了美德的載體,人格追求的風範,因而古文獻中對玉石原型精神層面的陳述頗耐人尋味。例如,儒家經典《論玉》中,就有多處涉及孔子與其弟子以玉比況的記載。《論玉·學而》記載:「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世,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裡子貢悟到了人生修養的重要性,引用《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以制玉的手段切磋琢磨來比喻君子自我修養的高標準嚴要求,得到孔子的稱讚。

李劍玉雕作品:喜從天降

孔子及其弟子之所以以玉為象,比德於玉,追求的是「天下莫不貴者」的人生境界,為了實現這個人生理想,要像玉那樣為世人推崇器重,爭取得到社會的認同,因而他們必須時時琢磨自己,就像反覆地琢磨玉石變得光滑細膩一樣,君子只有不斷地修鍊,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塊思想智慧的「美玉」。儒家學者把和田玉所具有的堅硬的質地、溫潤的光澤、緻密而近似透明的組織、舒暢致遠的聲音等特點,理性地比喻為人的仁、義、智、勇、潔等品德,總結出和田玉具有與君子美好品質相類似的特徵,並將其視為德性操守的象徵,為人處世的標準,君子修真所要追求的目標,君子當溫潤如美玉。

姜佰東玉雕作品:和田玉錯金手鏈

以玉比德、以玉養德方為上品:作為一個玉人,我們都知道,玉的美必須經「切、磋、琢、磨」的繁複工序才能煥發出來,所以《詩經·衛風》的一首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就是說,君子之美要經過一定的禮的規範和度的把握才可以獲得的。美玉與人生一樣,需要有一番磨礪的功夫,才能煥發光彩。這樣玉器就成為君子修養、磨練品性的象徵。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加入了「德」的精神追求,因此,玉所蘊藏的人文精神遠遠高於物質的層面,「黃金有價玉無價」的真實內涵也在於此。

蔣喜玉雕作品:瑞獸貔貅財源滾滾

這一文化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做人要以美玉為參照,進行自我規範,注重道德,講究情操。然而,自清代以來,擁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財富、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態度,滿足著人們的世俗化生活,更多的是誇富、炫耀。如今,更有迷信的祈求和田玉保佑自己的現象。

黃振國玉雕作品:觀音牌

清末民初的趙汝珍就曾經在《古玩指南》一書中描述這樣的社會現象:「凡京中之中上等社會人物,無不腰纏累累、叮叮噹噹者。民則以玉為消遣之品,行則以玉為表示富貴之徵;朋友相見,必以所得之玉相誇示,集會談話,必以玉為主要論題。居家無玉,宛若非士夫之宅第;服飾無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無玉,似不便與友朋相會;無玉之知識,直不能插入友朋集會之談話。玉之重要如此,故社會人士無不竭力以求之者。」

卞宇傑玉雕作品:虔誠

當代社會,對和田玉的熱捧比之清代誇富、炫耀之風有過之而無不及,此種攀比、消遣、炫耀的情況愈演愈烈,上至以玉比德、以玉養德,中至收藏佩戴,怡情養性,下至投資投機,彰顯財富,中華玉文化正走向一個尷尬的境地。因此,作為當代玉人,我們應當看到這一點,要有承擔起恢復以玉比德、以玉養德方為上品這一德玉精神的勇氣和責任,佩玉勿忘其德,做一個如玉品性的人,無論處於人生的何種階段都會彰顯出淡定從容的風範。

楊大釗玉雕作品:國色天香

經得起人生輝煌,也挺得住人生低谷時的寂寞和悲涼。高潮時的舉止言行絕不頤指氣使、飛揚跋扈,懂得與人為善、平和待人的處世方式,如美玉般內斂含蓄;潮落時則又能如一塊璞玉,堅韌如故,儘管塵土蒙住了表面的光澤,內在依舊晶瑩剔透,並在再次出世時煥發溫潤光澤,幽然無形,綿延不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藝大師 的精彩文章:

玉雕藝術源於生活,玉雕藝術品也應回歸於生活
「賞玉為主、賞雕為輔」和田玉是賞玉質,還是賞雕工?
海派玉雕大師姚菊萍,淺談玉雕題材的設計理念
江蘇省玉雕大師葉清「成醉江南,花鳥風月」
上海海派玉雕大師,楊小榮玉雕藝術品鑒

TAG:守藝大師 |

您可能感興趣

翡玉盛世:中國和田玉文化
國玉和田玉的文化魅力
玉石文化的精髓:戰國風格玉佩飾
從《國家寶藏》里的「玉琮王」,說說良渚文化的玉琮們
玉文化中的神秘基因——和田玉
德國記者手記:盛大莊嚴的黃帝陵公祭與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清明節
翡翠玉文化的傳承
文玩玉石收藏-翡翠的玉文化淵源
和田玉,中國文化的品牌!
王國尊嚴——玉器與良渚文化
黃其森:中國文化是泰禾的標籤
「牡丹仙子」謝麗萍: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玉石文化中的美人如玉!
丹景山,以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和古彭蜀文化著稱於世
王琴《文化人玉林爸》
《漢語世界》之王聖強的書畫和唐卡文化
金、玉、青銅與陶瓷文化
強哥聊玉:「廣寧玉雕」吉祥文化的審美意蘊
張愛紅:《採茶女子和茶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的禮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