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理傳真問答錄!同沐太極法雨,精進提高!
很多朋友在閱讀了《太極拳理傳真》(本書電子版免費獲得,在太極養生堂公眾號回復「拳理傳真」即可!)後提了大量問題,我力所能及的回答了一些,自己也從中受益不少,今輯錄部分選登,囿於智識,難免有不妥的地方,肯請同道多加指正!期盼同沐太極法雨,精進提高!
1、問:如何看待楊氏太極拳傳承不同,拳架風格各異,以及如何去學習繼承?
張賢:楊澄甫先生傳下這套太極拳法,入門弟子眾多,其根總在一處,凡習楊式太極者,都以拳譜拳論為圭皋。這是歷代傳人的共識,也是楊家拳的根脈所在。諸位前輩的拳架各有風格,這與其個人的功夫、修為、性格甚至氣質有關。前輩們各有成就,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有好的師承,認定老師,就聽老師的話,功夫無息法自修,踏實用功、用心練拳、就教師友、疑義相析,這是學習和繼承最為重要的地方。
2、問:尊師的師承。為何尊師的視頻才有一兩式,何不全部上傳?是否有點保守?
張賢:(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的高足李雅軒先生在蜀中蟄伏數十年,一直以太極拳為務,有拳照數百幀及大量拳論手稿遺世,這是太極拳界的寶貴遺產,受到了後世學人的讚歎和推崇。)
家師的父親張義敬先生從李雅軒先生學8年,家師的伯父張義尚先生從李雅軒先生學30年,具得李傳楊氏太極拳真傳。家師張宏先生幼承家學,曾得到李雅軒前輩的指點和關愛(這在第六代傳人中,是不多見的)。家師久居滇中,秉承父師庭訓,精研拳藝,不事張揚,這與販賣太極家業,動輒以「太極名師」自誤誤人者不可同日而語。
家師沒有把全部視頻上傳,我們是理解和支持的。遵師意願,只上傳了部分,真能懂拳的,窺一管而知全豹;不懂的,多看無益。打個比方:懂棋的與高手對弈,開局三著兩式就已經知道高手就是高手,哪用下完全盤才明棋力高下;唐人王勃即席寫《滕王閣序》,每寫一句,閻公就叫人抄來給他看,開篇才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就驚嘆作者少年才俊,非同尋常。真通文章筆墨的,又何必看完全篇才知才學優劣呢?
家師也時常教我們,不要東看西看,觀師摩像、踏實用功就行。太極拳不是看會的,只有實際的去修鍊,去實證,才能真正學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文章和拳照也是寫給、照給懂的人看的,真懂的才能看懂,也才能產生共鳴。
《太極拳理傳真》一書留有家師電話,以方便真正的同道交流探討,這「保守」嗎?
3、問115式和85式等,數目上為何有如此差別?
張賢:舉例來說,就左右「雲手」為例,85式樣只說「雲手」,只算一式;115式則細分為「右雲手」、「左雲手」、「右雲手」算三式,類似情況115式還有。此外,李雅軒先生晚年對個別拳式做了改動,使之更趨完善。所以115式和85式,數目有了差別。但就名稱而言,大致相同,我們還應該明白,拳理都是一樣的,任何式子的太極拳,符合拳理就是對的,不符合拳理,就是錯的,哪怕差之毫厘,也將謬以千里,數目的多少不是重點。
4、問:練拳為何出現手臂疼、膝蓋酸?
張賢:練習得法,傳承正確的話,練完套路應該是會全身松泰,清爽無比的。但前人鄭曼青先生初習時,據說也出現身體筋骨等不適的感覺,後來就沒有了。有人說是「換勁」,關於這個問題,未能證實,所以不能臆斷有無此說。但肩膀胳膊疼,可先請教傳授的老師。個人覺得,練拳不要努著勁、憋著氣、鼓著、撐著等去刻意的做動作,輕鬆、自然的演練,可保無虞。
5、問:太極拳初學者能多看各家的視頻、兼收並蓄多學一點嗎?
張賢:學太極拳首先擇「明師」很重要。初學就好好跟老師練拳,聽老師的話,觀察體悟老師如何練的。不應該看東看西。好比我們學書法,寫著顏字,又想著歐體,是寫不好字的。況且看再多也是看不會的!初學要下功夫專習一家,而不是遍臨元明,上溯晉唐。寫字、練拳都是注重實操的功夫,不是多看就會的,更不是東寫一碑,西臨一貼就能成名成家的,應該遵循古人總結的成法,在明師的指導下,有效習練,進步才快。拳也一樣。
6、問:呼吸不用刻意去配合動作,是不是有點絕對?
張賢:李雅軒先生反對刻意用呼吸去配合動作,主張自然呼吸,動作順遂熟練之後,自會與動作相合。家師也是這麼說的,我們也是這麼練的。李雅軒先生晚年功夫已臻化境,尚且如此主張,作為後學,前人的言教我們還是應該聽的。至於是不是絕對,仁智之見,情理之中,多說無益。
7、問:「煉丹、養丹、用丹」也適用於太極拳。
張賢:丹道是另一個範疇的學問,家師的先伯父張義尚前輩,是丹道的實證家和傳承人,同時也是李雅軒先生的弟子,有《禪密薪傳》、《丹道薪傳》、《武功薪傳》、《中醫新傳》、等著作遺世,這樣一位實修、實證的禪、道、武、醫集大成者,他老人家也沒有把丹道跟太極雜糅在一起,互相融合學習的,更沒有捆綁傳授給弟子,所以「煉丹、養丹、用丹」之於太極拳,離題了!
還是那句話,「保持太極拳的純潔性」,古人說:世間好語佛說盡。對於太極拳來說,一切好語,拳譜都說盡了,再牽扯其他什麼丹、什麼法的,愚見以為都不必要。
8、問:網上有人見多識廣、會「書、劍、拳」;通「禪、武、醫」,對於學太極拳,是否可效法,又如何看待?
張賢:功夫靠實修,拳譜靠親證。專註一家,貫徹踏實就得了,而不在於旁徵博引,證據百家,或以認識誰誰誰為榮,以通禪武醫為能。作為有諸多拖累的普通現代人,更是精力有限,所以不要把這有限的精力,花費在各種談空論玄、太多太雜的探究上去。能結緣太極拳,就學好、學真!
9、問:論說各種功法。
張賢:說天地人合一、說三花聚頂,五氣朝元、說周天、說經脈、說陰陽五行八卦來解釋太極,這都沒錯,都是老宗祖傳下的玩意。以上種種說,都是有人實證過的,但是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別人說,由他說,理智的聽,不要盲從就是。要學太極拳以拳譜為綱,已夠受用了。畢竟精力有限。一切實際去練,親自去證。
每天練拳對照拳譜,逐一落實,這已經是個浩大而細緻的工作,足夠練半輩子的,哪還有精力旁騖其他?即便楊祿禪再世只怕也做不到,我相信他也不會這樣去做。何況我們這些還在紅塵中翻滾、職場上摸爬的人?
有人就喜歡說認識誰、誰、誰,練過禪、武、醫,會丹道、會太極,這無可厚非,但只怕僅得皮毛,有其如此,何不專註一樣呢?
樣樣通,樣樣松。裝神弄鬼,唯恐自己不神秘,裝大尾巴狼,種種邪師說法,就是這麼泛濫開來的。
10、問看哪位大師的視頻好,可以跟著自學?
張賢:太極拳是自學不會,也不能自學的。自學是盲修瞎練,自認自學會了,又教授別人,發心雖好,卻是以盲導盲。所以擇師從學不可不慎。
說到大師,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大師」,缺的是明師,遇到「大師」往往會一葉障目,不見明師;有緣遇到明師,則可以輕鬆甄別「大師」。
11、問:「老論」和「正本清源」(兼說楊家拳學自陳家)
張賢:群里有朋友說到「老論」,說到「正本清源」。遽爾拿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並引「八大特點的第五特點」,由此認定此為「老論」,這樣的觀點和說法,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朋友莫衷一是。我想說,六十年代的書,確乎不老!書里這樣的論,自然也不是所謂的「老論」!對太極拳有所認識的人,都應該讀過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此「論」在太極拳中的地位和影響,自不待言。王為乾隆朝人,也有說是明朝人,無論從哪一種說法,比起六十年代近人所論,是要老得多,也論得更深入和真切!這是個常識問題,不再多說。
再說「正本清源」,很多人喜歡拿「楊祿禪的拳是從哪學來的」,來說事。不錯,楊家學自陳家,但為何楊家拳和現在的陳家拳,風格、外形差距如此之大呢?(楊氏太極跟拳譜能夠絲絲相扣,點點落實,譜如何說,拳就如何打,以拳證譜,以譜印拳,絲毫不爽。而他家拳則不盡然。「本」如何正,「源」如何清,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即便說了,但沒有學過太極,或者學了,卻未得真傳,都是不能理解和相信的。這些問題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和重視。)
唐豪「考證」說,是楊露禪在京城教拳時「簡化」了,那麼楊早期在永年所授的拳,也看不到現在陳家拳的風貌,楊改革、簡化陳拳之說,又如何站得住腳!?簡化也好、改革也罷,總得要一定的時間和積澱吧,楊怎麼可能一出師就全盤改造,另創一路呢?再來,陳長興先生得了蔣發的傳授,並在村中教蔣發所傳的拳,以「炮錘陳家」自許的族人認為放棄陳家炮錘改學外姓拳,有辱「炮錘陳家」之名,從此不讓陳再教「炮錘」。外姓人楊祿禪從陳長興學,盡得其奧,所學即為「太極拳」,由此可知,其一,楊祿禪本來學的是蔣發傳給陳長興的架子;其二:由蔣發傳給陳長興的「太極拳」,和「陳家炮捶」不相干。所謂「陳氏太極拳」,是在陳家炮捶的基礎上吸收了太極拳法而成。
非要討論出個所以然的朋友,可以參考吳圖南先生的《太極拳之研究》,吳1927年親自造訪過陳溝。另,唐豪的考證,囿於特殊時代所限,正確與否,提醒讀者「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建群之初,就不想有門戶之爭,也不想說門戶是非,因為有朋友說到了這個問題,該問題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不得不說兩句,點到即止。也不希望再有繼續跟上的文字。
12、問:115式的步伐是否要大一些?
張賢:初學階段,步子可以大一點,身勢可以多沉一點,「架子」可以低一點,老師說這樣「長功夫」。學習日久,得其要領,可以「收小」一點,這符合拳論「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要求。也是由「練體」到「練氣」的過渡,至於到了「脫規矩而合規矩的程度」,那就上升到「練神」的階段了,張義敬先生在書中說這一階段:「亟應舍外求內,對拳理的探索更細緻,動作更精確、配合更巧妙,每式不多動、不少動、不亂動,決不浪擲精力」。
13、問:對於「腰」,拳理傳真是如何說的?
張賢:「命意源頭在腰隙」、「腰為纛」、「刻刻留心在腰間」,腰的重要性,拳譜、論都說的很清楚了。李雅軒先生說「玩弄身腰」,張義敬先生說:一趟太極拳無非是腰在畫圈圈。以上這些都是在說「腰」,腰在太極拳中很重要,這些話也很簡單,一看就懂,但要學有體會,還得請明師指教。
14、答某網友
張賢:一個號稱練太極拳的人,說話、做事不該是這麼粗野無品!無論你是練武式的、還是陳式的,縱觀這兩派的歷代先師,沒有誰開口就是「狗屎」、「放屁」、「牛逼」的。作為後學,你的言行,實在有辱門庭!能罵人不是本事,有理不在聲高!你也好大不小的人了,修養才這麼點真為你汗顏!前人說一個人的武術修為「德成為上,藝成為下」。不是你能叫囂、能放厥詞就能唬住人的,相反這恰恰暴露了你的無知和低俗!依照你在群里的言行來看,你根本就不配練太極拳,甚至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什麼是「尚武」,尚是尊崇,對武術一道的尊崇,才稱得上這兩個字。可惜的是,你以「尚武」自命,盡幹些謾罵、詆毀前人的事,甚至動輒要以武力挑釁一切、決斷一切,「尊崇」得不到一丁點體現。你得到了什麼呢?又值得跟你討論什麼呢?
我為你的狂悖無知替你感到害臊!!要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後生,也就罷了,這麼一把年紀還如此不知進退、置禮儀、廉恥於不顧,滿嘴噴糞(沒有污衊你,你自己說的「啐人一臉狗屎」,常人只能啐人唾沫,你能啐出狗屎,不是噴糞是什麼!),還自稱要「練好X式太極」,真是糟蹋了太極拳。
此外,我一直隱忍沒說的是,上周你在群里發的視頻「2014首屆X氏太極文化傳承論壇隆重開幕」,你不置一言,只丟個視頻鏈接。我後來也說了,不知道你發視頻的初衷是推崇還是什麼?如果是推崇的話,我想說被你如此推崇的人,在2013年的「天山武林大會」也有出現,並被評為「搞笑版」,其它的我不想多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不想也成為一個「樹欲靜而「瘋」不止」的無聊人!
至於被你中傷的李雅軒先生和李雅軒先生的弟子及後學,都歡迎你到重慶、成都、昆明交流!而你提出要去陳溝交流的狂妄說法,純屬你的狂悖無知,不能代表全部陳溝拳友。自己瘋不要傳染他人,甚至禍害陳溝!
維護先輩聲譽,繼承宗師真傳,是我們作為愛好太極拳的晚輩責無旁貸的義務。太極拳界泥沙俱下、良莠不齊,這是現實,我們不參與、不攪水,做好自己能做的,學好自己能學的,對得起自己所學的,也擔得起自己所說的。不以無知無畏為榮,也不以貶損詆毀人為能。別的群我管不著,在這裡要是這麼撒潑,我卻不能作壁上觀。
學拳就是一個由技問道的過程,也是一個身心愉悅的體驗,試問像你一樣整天質疑、爭辯、逞強的人,你快樂嗎?
呼籲大家一起維護太極拳的純潔性!這是利己利他的好事!
15、問:李雅軒先生的練法是由外而內地練的,符合他原來是外家的練法。
張賢:李雅軒先生畢生精力都傾注於楊氏太極,他的老師楊澄甫先生說「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對於只注重筋骨皮肉、肢體外形的操練,李雅軒先生一直是反對的,也曾多次告誡過弟子。我也多次聽家師說過同樣的話。什麼由外到內、或者非要跟外家拳扯上點關係的,都已不是純正的太極拳,更不是內家拳所提倡的。因此,說「李公的練法是由外而內地練的」、「符合他原來是外家的練法」是不對的。
16、問:關於張義尚先生及其著作《武功薪傳》(本書電子免費獲取方法,關注太極養生堂公眾號後,回復「武功薪傳」)
張賢:《武功薪傳》是張宏老師的伯父、張義敬先生之兄——張義尚前輩的著作。該書為張義尚先生親傳弟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胡孚琛研究員整理。今天幾位朋友都談到此書,或許更多的朋友還不了解,正好有空,我轉引胡孚琛先生的幾段原話來介紹一下張義尚前輩,他說:「忠州張義尚先生,當世之真人也。」
「先師張義尚先生,即所謂「先悟而後修」者也,其學涉及金家拳、太極拳、丹道三元丹法、佛教密宗大圓滿、大手印、那洛六法、中醫學、藥學、針灸學、周易占卜星象、地理、奇門遁甲、太乙、六壬諸術數、旁及繪畫、花卉翎毛、古典詩詞,無不該通。」
「1937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民國年間以張虛一的名字參加全國中醫資格考試,在蜀中名列第七,竟成當地名醫。」
「1939年,又拜大江西派宗師李涵虛嫡傳弟子銀道源為師,得丹道西派之別傳。精研自身陰陽丹道十年悟透閔小艮虛空陰陽丹法之後,又尋覓同類陰陽丹法以破解《參同契》、《悟真篇》之秘。」
「1940年,尚師又皈依貝馬布達上師學佛法密宗,繼之又貢嘎活佛灌頂授法」
「1945年在成都幸遇周一三先生,得龍虎丹法之傳,至此人元大丹之學已大備。」
「近世丹師自李虛涵而後,其精研豐博無人能出張義尚先生之右者。」——胡孚琛
17、問:坊間對胡孚琛也頗有爭議,不知其詳,不敢亂言。
張賢:唯庸人無譽無咎。但凡有成就的人,就會有毀、有譽,甚至還有「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情況。道聽途說,不如親自去慎思、明辨。
18、問:感覺傅清泉的楊式與張宏老師的楊式有較多的不同?
張賢:傅清泉學自其祖父傅鍾文先生、其父傅聲遠先生。張宏老師學自其伯父張義尚先生、其父張義敬先生、成都黃星橋先生。張義尚、張義敬、黃星橋等先生具為李雅軒宗師弟子,李雅軒先生同傅鍾文先生又都是楊澄甫大宗師的弟子,因此可以說同根同源。但是從現有拳照及傳承弟子拳架來看,楊門眾位弟子的拳架風格是有不同的,如鄭子太極、李雅軒太極、傅鍾文太極、董英傑太極等風格各異。之所以如此,個人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跟每人的秉性、學識、素養、勤奮、領悟能力、什麼時期跟師、跟師時間長短等等因素有關;
其二、太極拳內在神、意、氣的修鍊和外在筋骨皮肉等形體動作相比,尤重在內,有「意氣君來骨肉臣」之說,對拳理拳意的理解程度和修鍊次第會影響每人拳架風格的形成;
其三、楊氏太極自祿禪公始創,班侯、建侯克紹箕裘、澄甫公總其大要、規範定型,流傳於世。楊家三代各個時期的拳架風格可以說是一個不斷變化、完善的過程。經歷了構建理論、完善體系、定型拳架的歷史。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同一時期的不同年代所傳拳架也是會有差異的。我們沒見過楊祿禪、楊班侯、楊建侯幾位前輩的拳照,但見過楊澄甫先生的拳照,僅從他30年代和20年代的拳照來看,其風格是不同的,甚至拳架的形態都有顯著的差異的。在這些不同時期所教授的弟子,必然影響其風格不會一樣。
綜上所述,各地因傳承情況不同,師資不同,因此有一些所謂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如何鑒別和區分差在哪?異在哪?這對學人的要求較高,語言也難以說清說透,只有靠提高自身的功夫,才能增長辨別的眼力了。
19、問:一直有個疑問,太極拳和「道德經」、「易經」、「五行」有沒有關係呢?
張賢:太極拳和《道德經》的關係,《太極拳理傳真》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摘錄部分,與大家分享。
「太極拳是道家的一種養生功,學拳實質上是沿著學道的階梯由技(拳技)入道」;
「如果說《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的話,太極拳就是將這一部抽象的哲學著作變成了可以操作的實際行動」;
「學太極拳更是用拳法(實際是《道德經》的一套理論)來全面改造我們自己,使自己不斷完善、自我超越」。
以上是就太極拳和《道德經》的關係所作的闡述,家師在教拳的時候經常會引用《道德經》的文字來說明拳理,兩者之間是有關係的,而且很緊密,值得研讀體悟,日久功深,自有領會。
至於太極拳和五行、易經之間,可能也會有某種聯繫,甚至跟寫詩作文也有聯繫(《十三勢說略》中,有「每一動……不外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是古人作詩文的方法,故言),對此,普通學人似乎就沒有深究的必要了,直接學前人研究得來的「成果」即可。何況,這些「關係」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輕易揭示得了的。
中國文化都是相互貫通、滲透、融合的,也許前人在洞悉並藉助了易理、醫理等學問,才創造出了太極拳也未可知。這些種種文化背後的關係,對於我們在現實中學拳來說,已經不該是重點了,那種練太極拳要講五行、演八卦唯恐其不神秘的做法,應該受到學人的抵制和擯棄!
20、問:盡量不用力了,練拳後及每天睡覺起來一放鬆後肩膀兩側就感覺很重,裡面感覺被扯著一樣,站樁會緩解嗎?
張賢:長期在電腦跟前坐著,很多朋友都有肩頸部位緊繃、酸痛不適的感覺。我個人建議,伏案工作造成肩頸不適的,就不要再站樁了,因為保持一個姿勢寂站不動,本身就會加重這些不舒適。多動動肩頸,做上肢畫圈、搖擺、松抖等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緩解方法都比站樁強。
此外,初學練拳時,適當的鬆鬆、抖抖肩,待舒適、松泰下來再練拳不遲,如果帶著這種工作習慣造成的肩頸問題去練拳,自身又沒有真正的、很好的松下來,始終「提」著、「綳」著,說是練拳,其實有可能會「放大」了問題,結果只會越練後背緊繃感愈明顯。當然如果得到真傳,方法對路,一旦不適,直接練拳就是最好的緩解辦法,而不需要先做其它抖肩、甩臂的「準備活動」。
21、問:真鬆開試試,結果是躺在地上。松是相對而言。
張賢:練拳初期,要求「松」,深入了也要提「松」,將來還要繼續追求更「松」。松是楊氏太極拳的一貫要求,松跟懈不一樣,躺在地上那是懈了、癱軟的表現。
李傳楊式太極關於松的要求和內涵,需要師授,也要自己體悟,缺一不可。只在文字上作訓詁無益,也無過多探討的必要。
22、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應該多跟別人學,為我所用。
張賢:你只說對了一半。後邊還有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所以,應該是三人中只選好的老師,然後一門心思學,而不是隨便一個三人行,都去每個人身上一鱗半爪的學一手。
23、問:什麼叫斷勁?
張賢:首先,勁不能斷,是說一身鬆開,神意內斂,以腰帶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勢之終,既是下勢之始,連綿不斷的把一趟拳形容出來,而不要時快時慢,斷斷續續,多動妄動,零零碎碎。(至於神意如何內斂、具體又如何做,當從師授。)
其次,發勁要完整,是指全身的整勁,而不是局部的發力、如手上推一下、撞一下、撥一下。家師說過,發勁可以一發再發,接連發,但必須都是全身的整勁才對。
此外,分享一則李雅軒先生的話,「我(李雅軒)練功夫時,為了審身上的勁道,有時也停頓,不如此,不能體會出身上的勁道、重心來。重心、勁道如保證審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頓的好,如是勁斷意不斷地停,也算不錯。」
24、問:「面掛拳意」,怎麼理解,是個什麼狀態?
張賢:來看李雅軒先生的拳照,雖然不是高清晰,但那種穩靜安舒、神意內斂、內氣鼓盪、由內及外的「拳味」,從他中正平和、肅穆莊嚴的面部表情上是能看得出來的,可以說面部跟拳相表裡。這裡所說的「表裡」,不是刻意擺出來的、演出來的,而是自然的流露和展現。此外如師公張義敬先生,以及家師張宏先生等,本著李公的言教,練拳時都是如此,這就是「面掛拳意」。
25、問:楊式太極與陳式練的勁有區別。
張賢:張義敬先生說「太極拳只有兩派,一派正確、一派錯了」。錯了就不是太極拳,他的勁是個什麼勁,當不在討論之列。
只說正確的一派,說有區別,應該是在「勁」的層次上有區別。按李雅軒先生說的五級勁道,如只停留在「僵柔」階段,那跟追求松沉、追求輕靈、甚至追求虛無的比,區別就顯露無疑了。
凡是不能沿著五級勁道逐級深入的,區別會越來越大。
這種區別無關姓氏。
(待續)
太極養生堂的拳友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
可以在線購買
免費獲得電子版
可在太極養生堂公眾號
回復「拳理傳真」
如果 你想獲取正版圖書,
點擊展開全文
※第856期 | 真太極——太極入門法(福利贈送4本太極入門電子版圖羽)
※《太極拳入門》專家傾囊相授 太極技巧全圖解 基本技法、入門套路,詳細解答種種疑難,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打人
※站樁的種類很多,習太極拳的人,一般只練渾元樁一式就行了!
※太極拳的五種練法!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練一萬遍有一萬遍的感覺
TAG:太極 |
※太極操形與意脫節缺少內涵——明拳理修鍊真正太極!教你如何遠離「太極操」!
※很多人練習太極拳不懂呼吸,聽張義敬老師講授太極拳理傳真
※要想提高拳藝那麼學拳就要明理!太極拳理法十解與你分享!
※真正的陳氏太極拳最精粹的拳理在這裡,你知道多少?
※真傳一張紙——張義敬太極拳理傳真
※如何學習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理與做人做事
※明明白白練太極——太極拳理新解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拳理9
※拳理弄得太清楚了反倒練不成,過來人親身體驗很辛酸
※語音版:太極拳的開合 詮釋陳鑫太極拳理論之2
※閱讀鄭子太極拳理拳法的25個思考問題
※太極大師雷雷為何自稱進入世界泰拳理事會,還考取A級教練證?
※以中醫經絡為據,洞悉太極拳理
※《中道皇皇——梅墨生太極拳理念與心法》序
※生活中的實例亦體現了拳理拳法
※看太極雷雷花20萬演雀不飛拍西瓜,才知他還進入世界泰拳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