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清初四僧 石溪作品欣賞 二

清初四僧 石溪作品欣賞 二

茂林秋樹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構景密實,用筆渾厚,風格源自元四家之黃公望、王蒙。全幅墨色清潤,樹石著淡赭、石綠,並用重色敷填夾葉,增添秋意。傳世石谿作品多為巨軸,本幅手卷顯得特殊。

山 水鏡心 設色紙本 1663年作

山 水立軸 絹本 1663年作

秋山蕭寺設色紙本 1663年作

題識:癸卯秋日,作於牛首之白雲檐下,幽棲電住石溪殘道人。鈐印:殘道者、石溪

老樹寒崖設色紙本 1663年作

題識:老樹掃寒崖,高齋依片石。誰肯愛幽芳,而能遠塵跡。高山不見頂,神龍不露脊。大用貴善藏,虛名定何益。癸卯九月,過佛雲關中,石溪殘道者。鈐印:石溪

籤條:石溪上人老樹寒崖圖真跡。鈐印:張爰之印、三千大千

石溪和尚道心堅固,一生苦修禪悅,擅畫,賞董其昌畫禪之說,遂以禪畫互參互證。嘗於程青溪所見王蒙《紫芝山房圖》、宋荔裳所見《所性齋圖》,以為「神變莫測」,用心揣摩,得其蒼莽淵穆之趣。因獨居深山,「每晨夕登峰眺遠,益得山靈真氣象」,故能一變王蒙之縝密,易以粗豪雄深,然渾厚華滋卻與王山樵異曲而同工,遂卓然成一代大家。此圖崇山密林,岩壑深邃,二人坐茅屋中相對論道。嶺巒深處,祥雲涌動,筆墨鬱勃華滋,蒼然之色,淵然之氣,逼人心目。癸卯為康熙二年,石溪五十二歲。

山中枕石圖設色紙本 1663年作

題識:山中石塊好枕頭,一覺能忘千日愁。世上何如山水樂,幾人歇下幾人休。癸卯冬十月,作於天闕山房。幽棲電住石溪殘道人。鈐印:石溪、介·丘、電住道人

石溪和尚道心高遠,幼年即髡髮入空門,國變後更是遁跡溪山,勤修禪悅。每坐關,常年約不出。獨與清溪道人程正揆友善,與之抵掌談藝,終日不倦。其畫遠師王蒙、大痴(黃公望),更得江南山水之蒙養,蒼莽鬱勃,雄深而有野趣。石濤評當時諸賢,首稱石溪:「此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振一時,得不難哉!高古之如白禿(石溪)……」其高古奇肆,名振一時,甚為的評。一代藝評家周亮工求其畫數年而不得,可見其名高氣昂,不輕落筆如此。故其畫在「清初四僧」中傳世最少。

此圖寫幽岩邃壑,重嶺深澗,雲樹蒼鬱,迴廊孤亭,掩映於危磴白雲之間,境極幽岩,層見迭出。望之可忘塵世。其構境之郁茂得王蒙之深趣,設色之明凈頗具黃公望之淡宕,而山石皴染之秀澗,又彷佛摯友程正揆之生韻。蓋石溪極重正揆畫,其互受影響自在情理之中。如上海博物館作於「丙午長夏」之《山水卷》,南京博物院所藏之《山齋禪寂圖扇》,與清溪趣味甚近,皆此類也。款書「癸卯」,為康熙二年,石溪五十二歲;「天闕山房」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石溪晚年禪修處。

雲徑高山圖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雲徑高山碧,真棲在山溪。絕塵獨指虛,谷幽飛白練,清穎到人心。電住道人石溪。鈐印:石溪(白文)、電住道人(朱文)

石溪(髡殘),明末清初畫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劉,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喪母,遂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一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他削髮後雲遊各地,43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後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後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與程正揆(號青溪道人)交善,時稱二溪,藝術上與石濤並稱二石。善畫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尤其得力於王蒙、黃公望。構圖繁複重迭,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他還遠宗五代董源、巨然,近習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

溪山放棹鏡框 設色紙本

題識:畫理詩理,古人云都通禪理。予禪寂人也,又謂畫理可通詩理,亦知禪理。無礙畫理,久之久之,將三理會為一理矣。雖禪寂人不通詩畫者甚多,而於畫中人不通解禪理者,亦復不鮮,且不知不通,能會為一家者幾人哉。今余會之為一家矣,誰以予言為是者?得山居士曰,予居棒喝之外。予笑曰。還有此在未,稱為善知識。然於外再覓知音,恐不易得。因畫此並記以贈。石道人。

山水卷 設色紙本

江山臥遊圖手卷 水墨紙本 (920萬元,2013年北京保利秋拍)

題識:江山臥遊圖。幽棲石道人,寫於借雲關中。鈐印:介、丘、髡殘道者、石溪

《江山臥遊圖》,墨色紙本,手卷長333厘米,高24厘米,其中題跋部分長30厘米,高24厘米。全卷氣韻雄渾,頗受王蒙畫風之影響。畫面以清淡沉著的水墨勾勒出蒼渾荒率的山石結構,構圖繁複重疊,意境幽深壯闊。畫石濃淡點擦,富於變化,聚碎成形;畫樹多禿筆,用墨點葉,蒼老凝重;構圖山重水複,畫面景物茂密幽深,使人在平凡景物中感悟自然給予人類的偉大魅力。

畫卷引首和拖尾部分均有日本近代著名收藏家長尾甲的題款。長尾甲(1864-1942),字子生,號不隱,雨山居土,又號石隱、睡道人、無悶道人等,日本贊岐高松人。早年致力於漢學研究,是著名的漢學家,與吳昌碩過從甚密,與河井仙郎二人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他善書法,精篆刻,富收藏,此卷應是民國時期流入日本後被其收藏。

擬元人筆意1663年作

山水立軸

秋山晴嵐設色紙本 1663年作

款識:澗泉何清深,苔徑夕陰滿。諷詠紫霞篇,馳情文采館。晴嵐拂書幌,飛花浮茗盌。階下松粉黃,窗間雲氣暖。石磴蘿蔦垂,翳翳塵跡斷。非與世相違,冥棲久忘返。手把玉芙蓉,青天騎白龍。出入人世間,飛鴻踏雪蹤。瑤草粲可拾,群峰森森立。秋色滿天南,離離山影濕。君今在山時,玉韞山有輝。因同白雲出,更與白雲歸。氤氳無定處,只在山中住。河漢共縈紆,經天復東注。擾擾何時己,千年聊寄耳。良也拂袖去,言從志相子。去山今幾年,還山大學仙。天台有仙宅,雲氣相近連。癸卯浴佛日,壤石溪殘道者。鈐印:石溪、電住道人

石溪此幅《幽澗聽瀑》畫軸,但見奇峰峻岭,磅礴逶迤,古樹蒼翠挺拔。澗谷橫靄迷濛,飛泉壁掛,曲徑蜿蜒通幽,岩坳間樓閣生輝,茅舍藏於山麓濃蔭之中。對岸江水蕩漾的岸邊平台上,水閣林立,隱約有兩位高士在亭中坐而論道,離亭子不遠的橋上,另一高士正急忙趕來赴會。石溪在此幅創作中,融「三遠」法於一爐,構圖奇辟幽深,尤得五代巨然、元代王蒙等名家之筆意技法。中、近景山樹多以渴筆禿毫勾畫,兼施披麻、解索等皴法,以水墨、淺絳等層層渲染,變化豐富多姿,彷彿「千筆萬筆方如此」,由衷地展現出一種幽寂繁茂的畫意氛圍;復以濕筆作遠山,盡顯山重水複、深邃緬邈之境;從中亦可窺見,石溪「墨分五色」的表現技法以及高雅的藝術格調。

山居圖水墨紙本

款識:山中雲霧彌,不識人間世。偶然此山游,還是山中是。石道人。鈐印:石溪(白文)

春山知音圖鏡心 1664年作

山高水長

雨洗山根圖紙本墨筆 1663年作 縱103厘米橫59.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近畫岩崖古木,虯松閣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獨釣舟首。中景白雲繚繞,峰巒疊翠曲徑間有石級可緣攀而上。遠景幽岫逶迤,整個畫面表現了雨後山川的潔凈與幽寂。此圖筆墨蒼潤,結構繁簡得宜,本幅左上行書自題五言詩云:「雨洗山根白,凈如寒夜川。納納清霧中,群峰立我前。石撐青翠色,高處侵扉煙。獨有清溪外,漁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鳥,鏗鏗聞落泉。巧朴不自陳,一色藏其巔。欲托蒼松根,長此對雲眼。」

溪橋策杖圖

寒林待客圖紙本 吉林省博物館藏

溪山垂釣圖水墨紙本

款識:峯頭長嘯韻泠泠,雲自行空月自停。忘議擬時真筆墨,非圖繪處有丹青。斟來白乳供茶雪,鉤得鱸魚易酒星。蘆荻何人同伴侶,相期抱臂注山徑。石溪殘道者。鈐印:石溪、電住道人

題跋:石公筆意得香光神髓,此忽作迂態,在獅林鶴林間,宛轉心目,令人意遠,可謂檜矣。綉山先生具賞鑒家,珍藏玩味如對古人,此亦自出手眼,獨行不求伴侶者也。青溪道人揆觀題。鈐印:正揆之印、先代一人師

此圖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山巒顯得渾厚,松林、樹木則用焦墨勾點。畫上方有長篇詩句,畫與題相得益彰,意趣非凡。此件作品與他的代表作《江上垂釣圖軸》十分接近。下有程正揆題跋,整幅畫面詩意盎然,用筆雄渾、謹嚴並舉,乾濕恰到好處,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練,淺絳設色,清雅怡人。程正揆(1604~1676)初名葵,字端伯,號鞠陵,別號青溪道人,歙縣人,僑居孝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他工詩文,善書法,擅長山水畫,著有《青溪集》等。

蒼山結茅圖紙本淡設色 1663年作

山 水 立軸 1663年作

畫面群峰聳立,山泉飛流而下。林巒之間白雲繚繞,屋舍臨溪而建,前庭一仙鶴與高士閑居,塵外幽逸之氣頓生。程正揆曾贊髡殘的畫云:「石公作畫如龍行空,虎踞岩,草木風雷,自生變動,光怪百出,奇哉」。髡殘繼承並發展了王蒙茂密蒼莽、宏闊幽邃的藝術風格,也吸收並融匯了巨然的明潤郁蔥、靈秀華滋的審美成分,給清初畫壇,也給日見枯簡的文人繪畫輸入了一股鬱勃的生機和活力。

松風水月立軸 設色紙本 1663年作

題識:松風水月。古德云:福量成,豐其偶哉。若不以窮勞筋骨,心寂如灰,不可以雲禪學。至於得手處處,是道通境,現身說法,作無量福,普濟苦厄,世人若有知音,此之謂隱德,如水月松風,難足以喻,其清華萬象,空諸所有。殘納寫出以主戒。時作癸卯浴佛日。鈐印:電住道人、好夢

松溪茅舍手卷 設色紙本 1663年作

款識:1.癸卯秋八月,過天龍古院,幽棲電住石溪殘道人。2.癸卯冬十二月念二日,作於佛雲關中,石溪殘道人。鈐印:石溪

雲洞流泉圖紙本設色 1664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端居興未索,覓徑恣幽討。沿流戛琴瑟,穿雲進窈窕。源深即平曠,巘雜入霞表。泉響彌清亂,白石凈如掃。興到足忘疲,嶺高溪更繞。前瞻峰如削,參差岩岫巧。吾雖忽凌虛,玩松步縹緲。憩危物如遺,宅幽僧佔少。吾欲餌靈砂,巢居此中老。甲辰仲春,作於祖堂。石谿殘道人。鈐印:石谿、白禿、介丘

此圖作於髡殘53歲時。表現的是他晚年居地南京城郊牛首祖堂山幽棲寺一帶的景緻。此圖尺幅不大,但具有宏偉壯闊的氣勢,構圖嚴謹,虛實互襯,繁密的山石、林木與空疏的雲、水、天構成疏密明暗的變化。運筆施墨張馳有度,粗獷嫻熟,濃淡墨相宜,乾濕筆相生,全圖一氣呵成,意境幽邃高遠,堪稱髡殘的精品佳作。

書畫卷紙本設色 1666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作於康熙五年(1666)的《書畫卷》充分展現了髡殘組織畫面的能力。此圖截取千岩萬壑、雄山秀水的一段橫景。圖右邊一策杖老人,後隨一攜琴童子,自右往左,正在過橋。橋前一片蒼松,水閣臨溪,石壁、平台之後有梵宮數棟。後山腳下水灣一處,水面浮泛一葉扁舟,漁翁正於船頭垂釣。整幅畫面詩意盎然,用筆雄渾、謹嚴並舉,乾濕恰到好處,墨色分明,造型概括精練,淺絳設色,清雅怡人。

行腳風雨圖立軸 紙本 1667年作 (168萬元,2010年12月北京匡時)

款識:丁未夏五月,坐竹關無事,憶餘十年前行腳風雨中,每山峰突出相值,溪水傍,人行作互答聲。既歸而興到筆隨。輒喜有生趣。今老矣,不任此事,覓竹杖亦不知何處。視門外踵相接,猶時時過索。恐東塗西抹,不似阿婆少年時也。因題云:十年老向寺門中,西抹東塗路不通。卻憶崎嶇風雨里,一條拄杖更誰同。石禿道者畫並題。鈐印:石溪、電住道人

髡殘山水受董其昌影響,取法於黃公望、王蒙,但旨在表現「吾之天游」,布境多山重水複,層次深遠,筆墨蒼茫厚重。他的畫以老辣、蒼健見勝。髡殘得力最多的是王蒙,其次是黃公望和沈周。他的畫構圖奇特,意境深幽,和他廣師造化有關,他的風格形成最關鍵的還是來自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作為一個明末遺民,內心充滿了對一個朝代逝去的無奈和欲與新世界抗爭的血氣。

《行腳風雨圖》軸是髡殘蒼辣作品之典型。畫中山巒起伏,重複層疊,遠近分明,雲壑幽深,一條山路自下而上,蜿蜒曲折,路旁房屋院落,歷歷可數,這種畫法在明代已不可多見。似元代王蒙的構圖法,其用筆之法也頗似王蒙,然只是用筆的大概方法似王蒙,精神狀態則有異。用乾枯而松毛的筆法分披、勾點,輕重緩速,洒脫多變。墨色濃重沉著,層次豐富,顯得異常蒼渾老辣。丁未年髡殘五十六歲,回首往事,感慨世事變遷,人間坎坷,唯有寄寓於書畫之中。畫中一老僧拄杖于山道之中,眺望遠山,山高雲闊,恐怕是髡殘的自我寫照。人生渺茫,一條山道由過去而來,通向雲谷深處,也通向漫漫濃雲的無盡禪意。由是,有詩云:「即憶崎嶇風雨里,一條拄杖更誰同。」此長款頗多自我感慨和禪意的詰問。「四僧」中他的畫存世最少,歷來為世人所珍視。

白雲隱者淺絳山水 1669年作

款識:白雲有隱者,遙望白雲深。隱者豈嘗見,白雲無古今。自怡老明澄君,何惟辨汝前後身。分明忘卻來時路,一日尺竿頭問去津。丹青寫意不寫形,一丘一壑須其人。層巒疊嶂不厭嶮,抱枯采苔不厭貧。自笑、自舞、自歌、自吟,唯白雲兮知音。自怡翁流入白雲寫此為贈,綴之以歌雖然倩人搔囗所見大意之耳。己酉中秋望後一日,電住殘道人。鈐印:介丘、殘道者、石谿

秋山環翠圖立軸 設色紙本 1669年作

山 水 立軸

綠樹聽鸝圖庚戌(1670年)作

款識:綠蔭初集北窗下,黃鳥時鳴高樹間,安得心如牆壁似,一爐柏子對青山。一春為風雨摧折,余亦因老病困之,開眼見新綠黃鳥,忽忽動筆墨之興。日染數筆,畫口頗自適,青溪司空曰:得失寸心,非可向人道也。黃鶴山樵深得此意,雖從古人窠窟出,而卻不於窠窟中安身,枯勁之中發以秀媚,廣大之中出其瑣碎,講盡生物之妙。司空家藏真跡可為甲觀,近來臨摹家往往鞭策皮毛,未得神理。況稍頃便欲棄去,蓋不得古人意耳。余畫歲不過數幀,非知畫者亦不能與。韞居土不但鑒賞具眼,其為人也高遠有致,以此贈之,後之觀畫而得人知余不謬。庚戌三月,電住殘者識於幽棲之大歇堂。

髡殘作此畫時,正隱居於南京城南幽棲寺,潛心於佛理研究,時年五十八歲。大自然的美景引動了畫家的繪畫興緻,遂作成此畫。畫中近景,長松立於山腳下,旁有山溪潺湲,溪上有一水軒,有人憑欄遠眺。軒外綠樹垂蔭,黃鳥啼鳴,其上雲煙繚繞。嘉木成蔭,山重水複,逶迤遠去。此畫構圖繁密,直追王蒙。但他「雖從古人窠窟,而卻不於窠窟中安身」,並不拘泥古人陳法。他用短促的牛毛皴表現山石,林木勾出樹榦,樹葉則隨意點染,山石上以焦墨點苔,整幅畫中以溪流、雲氣以及山石的向陽處留白,使畫面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極富節奏感與層次感。設色以淡赭為主,輔以花青,清雅喜人。

采樵圖立軸 紙本設色

款識:1.煙波常泛艇,石洞掛雲瓢,不淺此間意,何人詠采樵。石溪殘道人作幽棲寶次。 2.寶橦居士評海岳之筆,如吹毛,劍揮之,則萬里無人。南渡諸大家,皆當北面,於自留心扵此,未嘗見其真跡。觀寶橦居士所評,當不知何如竗也,嗟嗟於以老病廢去筆末數十年,不觀樂器,上可做畫此道,鄧先居士索我此醜態,真所謂慚惶人也。石道人又題。鈐印:石道人、石溪

石溪(髡殘)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觀的情感、性靈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這幅《采樵圖》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復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多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干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郁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以繁密的布局、蒼勁的用筆、郁茂的景緻、幽深的境界,顯現出石溪獨有的藝術特色。

黃山圖立軸 設色紙本 1670年作

山水冊頁

石溪以自然的純樸、寧靜作為人世矯飾、爭鬥的對立面加以歌頌。以自然凈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世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理。因此在他的筆下大自然充滿活潑生機,變化無窮,元氣淋漓,雄渾蒼古,而毫無剩山殘水,荒寒蕭瑟之感。

此山水冊頁,隨意點染,似不經意,用筆如亂頭粗服,造景小中見大,最能代表石溪山水畫的特色。第一幅:此幅群山環抱,巨木蒼古,屋宇參差,煙雲流動,把觀者帶入了一個變化迷人的境界。使人感到可居可游。圖中景色的描繪超然脫俗,特別是煙雲處理更具特色,以鉤勒的手法表現,粗獷渾淪,有純樸之美。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第二幅:圖中上半幅為山岩絕壁,飛瀑直瀉。高山流水間一游者攜杖探幽。全圖構圖奇特,筆墨蒼茫高古,引人入勝。第三幅:畫中構圖採用平闊視野的景色,空山煙雲,村舍小橋,寧靜無比。一帶遠山,均用潑墨法畫成,效果淋漓生動。第四幅:此幅近景林木繁茂,煙霧飄渺,其後絕壁峭崖,奇峰高聳,山道間一老者騎驢而上。觀者可以沿著畫中的山路盤旋而上,每登高一處便有一處佳境,領略不盡。第五幅:此幅水氣氤氳,江南田園風貌躍然紙上。茅堂中幽人對坐,似不知有世外。全圖乾濕互用,淡著色,優雅絕倫。第六幅:此幅似寫山雨欲來之時,風搖樹動,浮雲低壓之景。特別的表現出草木枝葉隨風搖曳之勢,以及瀑布奔流,雲霧流動這些與雨有密切聯繫的事物。髡殘對自然的感受與觀察是細膩的。

山水圖冊頁 紙本水墨設色 縱37.5厘米橫76.2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岩樓閣圖紙本設色 縱41.6厘米橫30.4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圖中繪山嵐、松林、樓閣,具寫意山水風範。這幅作品,其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使山巒顯得渾厚華滋;松林、樹木、樓閣,先用焦墨勾點,再加點染,蔥蘢蒼秀,意境奇開。整幅作品墨氣淋漓,秀逸濕潤,氣韻生動,是一幅意境獨造的山水力作。幅畫上方,畫家長篇題識,其字蒼秀,風神獨具。

潑墨溪山紙本墨筆 縱77.2公分橫27公分 天津博物館藏

此作雲山滿紙,章法繁密。作者一反禿筆渴墨之常法,而以濕筆淡墨勾山畫樹,與大面積渾點潑墨融合生髮,再以重墨刻畫橋、屋、人物。用筆鬆動,施墨淋漓,畫面酣暢而又蓊鬱樸厚,洋溢著蓬勃生機。配以行草題跋,隨意揮灑,粗服亂頭,體現其獨具的審美意趣。

墨筆花卉 水墨紙本

岩穴棲真圖

此幅內容畫岩穴中,一名羅漢獨自地靜坐禪修。下方,畫家還自題了一首五言絕句:雖是山中好,難離寵辱窩;息心機景上,貪染漸消磨。髡殘的作品,雖然以山水題材為主,但偶爾創作的釋道人物,同樣持續著蒼厚古樸的特質,風采引人入勝。

人物圖頁 紙本淡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石溪巫琎」。鈐「巫琎」、「石溪」印等。以水墨寫意法畫一老者架下小憩,悠閑自在。布局疏朗,形象簡練,用筆流暢,揮灑自如,線條以草書筆法寫出,筆墨與意境都給人以輕鬆自如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龔賢《柴丈畫說》:筆法、丘壑、墨氣、氣韻為畫家的四要
北宋 司馬光《神采帖頁》欣賞
北宋馬遠傳世名畫《梅石溪鳧圖》賞析:清剛猛烈,無限生趣
石濤山水的三墨法:破墨法、潑墨法、誤墨法
南宋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典雅俊潤,清新脫俗

TAG:藝術luo |

您可能感興趣

清初四僧《髡殘山水畫》欣賞
清初金陵八家高岑山水畫作品欣賞
莫樹滋二十三幅山水作品畫欣賞
姚鍾葆三十一幅山水作品畫欣賞
藝林每日一匠·楊玉璇作品欣賞#壽山石
石濤 清《山水圖冊》十二開欣賞
藝林每日一匠·葉子賢作品欣賞#壽山石
清初四僧之髡殘山水冊頁欣賞!
張大千作品欣賞 巫峽清秋
衣惠春作品欣賞之十七—榮寶齋畫譜 四八二 山水部分 衣惠春繪
清-費丹旭金陵十二釵畫作欣賞
龔賢 明末清初 山水畫冊頁欣賞
一組附石盆景作品欣賞 三生有約 海枯石爛
「滇中第一石」——《爨寶子碑》原石欣賞
藝林每日一匠人·陳武作品欣賞#壽山石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書法作品欣賞
清代張宗蒼國畫山水藝術作品欣賞
十鐘山房作品欣賞(高清)
壽桃 南紅作品欣賞
藝林每日一匠·陳瑞強作品欣賞#壽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