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新學院派回歸,能將電影帶出垃圾堆嗎?

新學院派回歸,能將電影帶出垃圾堆嗎?

重拍《傲蕾·一蘭》(原片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重拍《悉達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第9部著作),重拍《金鎖記》(原著為張愛玲的代表作)。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三大重量級電影籌備項目正式發布,這被視為「新學院派」一次集體發力。加上不久前在威尼斯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上獲獎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說),「名著改編熱」似已成氣象。

《傲蕾·一蘭》

正因後人一再改編,好作品傳之久遠。

不否認,改編必然帶來扭曲,後人總要在經典中加入自己的誤會,但經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結構是開放的,足以容納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創造,卻又不失去其本然的魅力。

不斷改編名著,其本質是創造一個文化傳統,這是最好的普及課,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嚴肅創作與消遣之作的不同。通過一代代人層積的闡釋,這些文化傳統最終會融入到個體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中。

悉達多

作者: [德] 赫爾曼·黑塞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譯者: 姜乙

出版年: 2017-1

如果沒有宋詞、元曲乃至流行歌曲一次次改編李杜文章,如果不是民間故事、評書、戲劇、連環畫、電視劇反覆刷新四大名著,我們如何將這些經典刻進記憶?我們還會為我們的傳統感到自豪嗎?

然而,在今天,改編面臨困境,正如馮小剛說:「中國怎麼這麼多垃圾電影?還不是因為有那麼多垃圾觀眾。你不去捧場,就沒這東西,往往垃圾票房還很好。」

馮小剛的話有倒因為果之誤,但他說出了當下電影的困境——商業價值壓倒藝術價值,創作水準不斷下滑,大環境日趨「垃圾堆」化。

這個困境並非電影獨有,在音樂、文學等仰賴創造力的領域中,均出現了同樣問題,體現出消費主義對文化積澱的蠶食。

我們已進入一個被消費拿捏的氛圍中,消費主義試圖將人們編織進消費秩序中,即把每個人都格式化為「生產者+消費者」,通過不斷創造出更光鮮、更閃亮的新商品,刺激人們更多消費,由此將其套牢在格子間中,埋頭於枯燥的生活。

比如人吃飯,本是為了獲取營養,但消費主義創造出快餐,隨時隨地能讓人滿足口腹之慾。味道完全符合預期,更大的分量、更划算的價格還能附贈驚喜。在此誘惑下,人攝入更多熱量,隨之誕生出減肥、健身房、吃藥、綠色食品等新需求。在今天,還出現了抗性澱粉這種奇葩食物,它無法被人體消化,讓人大快朵頤後,不用擔心攝入過多熱量。可這和吃飯的初衷豈不完全相悖?誰還能說清,我們原本需要的是什麼?

金鎖記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哈爾濱出版社

出版年: 2005-6

越掙扎,就越沉浸其中,這是消費主義的可怕之處。當活著的目的變成幫消費主義擴張,我們猶如《黑客帝國》中的「電池」時,則消費主義必然會創造出一種麻醉劑,讓我們相信當下的一切如此美好,這樣我們才永遠不會醒來,即使身邊是「垃圾堆」,也覺得這才是正常的。

「每天這麼累,我想看點輕鬆的東西。」「嚴肅作品太沉重了,看不懂。」「它們與生活有什麼關係?」種種聲音,正是「垃圾堆」化的真實寫照。對於生活其中的人,告訴他們烤鴨好吃是毫無意義的,即使他們嘗上一口,也會覺得不對胃口。

怎樣擺脫消費主義?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目前並無根本的解決方案,只能靠「文化醒覺」來對沖,這需要專業群體的介入。畢竟嚴肅創作與現實存有距離,所以它能不被生活融化,能批判生活。可這個距離也會讓受眾找不到自我,感到喪失了尊嚴。面對嚴肅創作,他們往往用「看不懂」來回絕。

在上世紀80年代,嚴肅創作與大眾聯繫更緊密,因當時還有「學院派」。在電影界,比較突出的代表是《香魂女》《鄰居》《黑駿馬》等,這些作品為嚴肅創作樹立了標杆,即: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形式上需遵循一定規範。

中國的「學院派」是舶來的,對本土文化只有功利性的徵用,且徵用標準來自西方。在提倡高雅的同時,並未脫去服務王權、維護等級制的烙印,對現實生活的多元與活潑持鄙夷態度。故一旦離開權力扶持,很容易被市場經濟淘汰。

然而,掙脫「學院派」,人們才發現,消費主義是更可怕的暴君,從上世紀90年代一路走來,電影市場不斷擴大,好作品卻越來越少。2012年以來,《失戀33天》《萬箭穿心》《飛越老人院》《我的影子在奔跑》《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作品相繼出現,標誌著「新學院派」崛起。

與傳統「學院派」比,「新學院派」更重視交互性與體驗,強調「虛擬現實」,從而突破了傳統只重現實的封閉。與「學院派」一樣,「新學院派」也提供了一套標準,它試圖告訴人們,什麼才是嚴肅創作,如何看懂嚴肅創作,以及嚴肅創作向何處去。

「新學院派」細節考究,充分吸納流行元素,卻用它來為嚴肅內容服務,但由此也可能帶來兩個瓶頸:

首先,對於缺乏「理解之同情」者來說,「新學院派」是在「謬改」「不尊重」「歪曲」名著,儼然誰也不再改編名著,任其慢慢被遺忘,才是最大「尊重」與「負責」。這或者就是為什麼,「新學院派」選擇的多是那些不太受關注的名著,如《不成問題的問題》,並非老舍先生名氣最大的小說,讀過的人並不多,這就免去許多筆墨官司。

其次,「新學院派」更善妥協,因有條件地接受當下,寬容了現實的某些結構性缺陷,故其批評不易深入,多停留在質疑科學主義、消費主義的層面,對造成這些偏執背後的力量只好視而不見。這往往迎合了學生們的心態,他們深受其苦,卻又有出路可投機,有一個巨大的牢騷,已經足夠。

藝術總是戴著鐐銬的舞蹈,而創造經典,其實是個低概率事件,無需對「新學院派」提出那麼苛刻的要求。畢竟他們還在抵抗中,還在建設著,未沉醉於靠罵觀眾來標識自己卓越,那麼,對他們來說,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文| 唐山

本文刊載於20170627《北京青年報》B2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這一次 作家用書畫來表達世界
對社會了解得那麼透徹 因為他曾是記者
他們的信仰就是手板聲
安迪·沃霍爾在藝術界做的事,其實和馬雲差不多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未來香港電影的出路何在?誰能扛起香港電影的大旗?
沒有了電影原聲,這些電影還能拿獎嗎?
宮崎駿的這些電影,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回憶!
你看電影能看出什麼?
DC和漫威都在陸續出反派電影,是因為大眾都審美疲勞了嗎?
矬子里再也拔不出將軍,香港電影遭遇回憶殺
一部熱血又浮誇的校園電影,我竟然看出了「宮斗劇」的趕腳
男子下課回家撿到一張電影票,剛進電影院卻發現周圍的人都怪怪的
回顧電影,這三部電影,你有看過嗎?
女子在電影院看電影玩手機被打,網友:乾的漂亮,女的活該!
胡歌回歸電影已成定局,他又去拍一直想拍的電影了!
胡歌6年新電影再次歸來,網友:搬磚攢電影票了
范冰冰 這部電影她演出了自己的特點 讓人們看完電影流連忘返
熊孩子太入戲電影院大鬧被訓斥,哪知他竟跑到屏幕前衝進了電影里
外出遊、看電影、搶紅包,「新年俗」里看變遷
有哪些電影能讓你給出滿分?
和長輩看電影,出現了尷尬場面怎麼辦?
誰在拍科學小電影,應該怎麼拍,能有什麼用?
回家途中看看電影,帶走你的無聊感
電影圈的票房毒藥,連吳京親自出馬也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