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壹
文史哲中,我歷史讀得最多。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如何學唐詩一樣,業餘讀歷史的方法也簡單,先從整體上通讀,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代或者專題。我在大學裡斷斷續續的通讀了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這一套書很厚,基本上算我讀歷史的底子,不過後來我接觸到呂思勉後,感覺白壽彝版水平要低很多。
昨天在圍爐小讀的讀者群里,有一位朋友問我怎麼評價袁騰飛和高曉松,我說都很差。袁騰飛是水平不夠,高曉松則完全是素質差,缺乏最基本的學術修養,滿嘴跑火車,慘不忍睹。他的觀點往往沒有任何史實支撐,完全是主觀臆斷,然後由於缺乏基本學術素養,對自己不能肯定的事用肯定的語氣講出來。甚至直接是謬誤。只能講給不了解歷史的人聽。如對歷史感興趣,還應該從呂思勉之類的讀起。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讀歷史有什麼用?
貳
先講我的一段經歷。
有一段時間我對佛學很感興趣,就找一些入門的書來看。那麼我首先找的第一本是什麼呢,是《佛教史》。如果你想從整體上了解某個事物,那麼讀它的歷史是最有用的。包括佛教產生的背景、早期理論、理論演變、派系演變、佛教的傳播、在各地區的發展和演變等等。通過這本書,你能了解到佛教的前世今身,也能接觸到它的一些基礎理論和它的發展。可以說,讀完這本書,你對佛教就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整體了解的前提下,再按經律論或者什麼類別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叄
那麼歷史是什麼?
簡單地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
小行星撞擊地球,撞出個太平洋來,碎片飄到宇宙,因為引力又聚起來,變成月球,這也是過去發生的事,但不算歷史學。
所以歷史學需要引入一個研究對象,就是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從形成到今日,必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化的。
而歷史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變革、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係的一門學問。
核心是什麼?是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係,如同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
所以歷史學本質上是邏輯的科學。
肆
那麼我們讀歷史有什麼用?
有人說,發現規律,斷定既往,預測未來。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其實這話是扯淡,哪來的以史為鑒?世上本無同一條河流,你想改革了,能找出一百個改革的成功案例來。你想蕭規曹隨了,也能找出一百個改革失敗的案例來。往往你以為相同的事,實際上細微處的不同導致完全不是一碼事,那麼用以前的經驗就不那麼靈光了。退一步講,即使真有一模一樣的事,你按以前的經驗做,實行起來也不一定和以前做法完全想同。總之,以史為鑒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伍
姑且說說我為什麼讀歷史。
一是聽故事的樂趣。中國歷史幾千年,能被記下來的大多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有聰明的、有忠義的、有陰險狡詐的,各色都有,故事劇情精彩的也舉不勝舉。如讀五胡十六國史,英雄人物輩出,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甚是有趣。
二是求知的樂趣。歷史不只是年代和歷史事件。除了政治史,文化史、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都很重要。讀歷史,接觸到的知識很多,服飾的演變、建築的演變、兵制的演變、民族的演變等等。如有一顆求知心的,歷史學科是非常適合休閑娛樂求知的。
三是探尋規律的樂趣。史實紛繁蕪雜,間有謬誤,從中抽繭剝絲,找出一條線的,就尤為顯得有趣。歷史是規律的科學,是邏輯的科學,用邏輯思考,是讀歷史書最重要的事情。
四是文史哲不分家,自然會接觸到。讀文學和哲學都是繞不開歷史的。拿文學來說吧。文學一般分為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文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大類。而哲學可以說,本身就是是哲學史。當我們面對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思想,我們都很難把它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割裂開來,很難把它與文學、哲學的發展洪流割裂開來。
TAG:圍爐小讀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一點歷史?
※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
※為什麼我們要讀大學?
※為什麼我們要讀大學?
※我為什麼要讀書?
※為什麼要讀通史?
※馬勇: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黃煌: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為什麼我們也要讀二流的書?
※讀完就忘,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你,為什麼要讀書?
※玄枵館:我們為什麼要讀屈原?
※談談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還需要讀經史子集嗎?
※讀帖要讀什麼?
※讀書不一定能發財,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
※為什麼要讀書?
※學者楊奎松: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