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出戰地平線,全面打響「端+雲」戰略
曾親歷Facebook從不足千人創業公司到互聯網巨頭的過程、擁有搭建連接十幾億人的雲端架構能力的吳強強勢加盟地平線,啟動「雲計劃」——這一舉措背後,體現了地平線怎樣的戰略意味?
作者|左左
編輯|甲小姐、小魚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2015年夏天,O2O的炮火仍未散去,浮躁的模式創新市場正值泡沫頂峰,剛剛成立的地平線拋出了一個對於大眾市場而言頗為前沿的概念——「嵌入式人工智慧」。
兩年過去,當「嵌入式人工智慧」逐漸被業內認可而反覆提起時,地平線卻又回馬一槍,引入了一員雲計算大將。
從「把智能做到端」,到走向「端+雲」,這一雲計算大將帶著清晰的戰略意味推門而來。
2017年5月,地平線CEO余凱內部郵件公告:原Facebook總部高級主任研究員、雲計算及大數據專家吳強博士正式加盟地平線,任公司副總裁、首席雲架構師兼任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
余凱在公司郵件中說到:「吳強博士加盟地平線,不但標誌著奔跑中的地平線在持續增強對世界頂級技術專家的吸引力,同時也標誌著公司從建設『演算法+晶元』的階段進入打造『演算法+晶元+雲』三大技術引擎的新階段。」
一人入職足以標誌一段新階段的開啟,足見地平線對於這位領軍人物的重視。吳強是誰?
吳強擁有悉尼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0年企業的科研、技術開發與創新經驗,是業界資深的雲計算架構及大數據並行處理方面的專家。他曾親歷了Facebook從一個不足千人的創業公司到互聯網巨頭的過程,擁有搭建連接十幾億人的雲端架構的能力。
吳強進入地平線後,將同時兼任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也將大力加強南京研發中心在雲架構和雲服務方面的研發力量。無疑,他的加盟標誌著地平線開始系統性地規劃和落地公司的雲端戰略,也將極大提高地平線團隊在雲端和大數據方面的能力。
那麼,一直以來以嵌入式人工智慧領域見長的地平線,此舉發力雲端用意何在?
帶著這樣的疑問,Xtecher深度專訪了吳強博士,解剖了地平線這一舉動背後的深意,也對地平線未來雲方向的布局進行了展望。
緣由:嵌入式AI解決方案需要雲支持
一直以來,地平線致力於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人工智慧軟硬體解決方案。其打法是,在端上做「演算法+晶元」的技術研發。
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地平線整合資源突擊終端:專用人工智慧處理器架構BPU研發成功、盤古晶元進入流片階段、ADAS產品已經落地……手握的核心產品逐一上線。
隨著各種端上產品陸續上線,新的挑戰卻隨之而來:對強大的雲的需求愈發迫切。
人工智慧的研發過程很複雜,需要在「數據—演算法—訓練—部署—服務—檢測—更新」這樣一個超長鏈條中不斷循環,逐步接近最優解。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涵蓋了端與雲兩方面內容——設備端既要做與人相關的交互感知,同時也要與雲做數據交互。
以自動駕駛為例,行進過程中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攝像頭、雷達或者激光雷達等設備把信號感知出來;第二部分是在設備端上做車輛定位與路徑規劃;第三部分是把數據回傳,與雲做交互。
與雲的交互雖然是最後一部分,但卻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一輛車只能看到自己本身,但在雲端可以存儲成千上萬輛車的信息。有了與雲端的交互,汽車才能查詢到各類精確數據,精準地看到全面的布局。比如,周圍的車在哪裡?何時需要減速?雲端可以隨時獲取到這樣的即時信息。
不僅如此,雲還可以帶來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滿足機器學習演算法的靈活性與自適應性。機器在雲端可以不停地根據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再訓練,把信息回傳到設備端,讓設備端起到二次開發和模型優化的作用。
吳強介紹,地平線雖然有雲,但之前是小規模作戰。隨需隨做,隨做隨用。一個問題是,在產品上線的過程中,這樣的配合顯然滿足不了端對雲的迫切渴求。吳強的加盟,正是一個恰逢的時機。
積澱:8年Facebook經歷
作為八年的同事與好友,線性資本創始人王淮對吳強的評價是:「非常solid,也讓人感覺非常solid的一個人,他是典型的能擔待起重任的大將型人才。」
2009上半年,吳強在普林斯頓的師兄找到他,「Facebook在招人,你要不要過來試一試?」當時吳強剛剛在AMD做了一個版本的GPU,正想跳出這個舒適圈。彼時Facebook的工程師只有兩百人,所有人員加起來仍不足千人。
「覺得它比較小。」吳強起了好奇心,拉著太太註冊了一個賬號。他的太太是大學教師,Facebook又是大學生之間爆火的社交軟體。短短2個小時之內太太收到了四五十個friend request,來源全部是她的學生。吳強覺得「有那麼好的產品,當時就有2億多用戶,這家小公司挺有意思。」
到了Facebook不久,他開始了第一個項目——解決緩存器和資料庫的穩定性問題。吳強至今還記得,曾經遇到過的一個大難題。
那是2009年感恩節的晚上,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火雞,部分雲緩存器和資料庫突然變得不穩定,隨後崩潰。
這是一個被稱為thundering herd的效應。舉一個例子,一個名人發布了一條「我要去北京」的狀態,第一個閱讀者從資料庫中閱讀消息後,是存在緩存器上的,它可以支撐數以億計的用戶。但當這位名人再次發布一條「不,我要去南京」的狀態,消息更新讓緩存器清掉舊內容,但還來不及取存新內容,粉絲只能返回到僅能支持少量人的資料庫中。當時Facebook的一個資料庫負責數以千萬計的用戶,一旦一個資料庫掛掉了,千萬級別的粉絲都會擁堵在資料庫中,用戶讀取信息時就會全盤崩潰。
家人在一旁圍著壁爐吃火雞,吳強在旁邊捧著電腦和同事討論怎麼解決宕機。
最後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卻解決了影響Facebook 數千萬用戶的大難題。吳強和同事們緊急之中,在緩存器上加一個「互斥標籤」,第一個讀取到新狀態的用戶去了資料庫,快速設置標籤,告訴剩下的人「我已經去了,你們不用去了。」剩下的用戶遇到這個「互斥標籤」,就會明白「他已經去取了,我就不能再去,需要等待。」這個標籤防止了眾多人為同一個數據同時訪問某一個資料庫,從而有效地減緩了資料庫的壓力。
從這個事件中,吳強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辦法,也能解決大問題。對公司來說,無論什麼方法,首先要先把問題解決了再說。
此後,吳強還領導了「大規模雲伺服器中心快閃記憶體儲故障分析」和「雲架構性能和穩定性優化」等項目。其中,「雲架構性能和穩定性優化」這個項目,在兩年的時間內,成功令故障率降低了10倍,大幅度地提高了公司整體雲架構的穩定性。吳強本人也因此在2012年獲得公司對員工的最高獎——Redefines Expectations。
除此之外,吳強多次受聘擔任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項目委員會委員。其中包括 201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雲計算評審委員會委員(NSF CSR Review Panel on C lud Computing);2017 IEEE/ACM國際計算機結構大會(ISCA)技術委員會委員;2017IEEE/ACM國際並行計算大會 (PACT) 組委會委員。
回顧那段時光,吳強感受最深的就是在Facebook期間,每過兩年公司會鼓勵員工更換新項目。不斷磨練,不斷挑戰,也因此造就了吳強。他不僅闖出了名氣,也擁有了系統化地搭建連接十幾億人的雲端架構的能力。
「早期的扎克·伯格,(工作)不是那麼緊張。學習中文的勁頭很大,每個星期都會找幾個中國員工過來跟他一起練口語。只說中文,不能說英文,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陪練。」吳強笑著對Xtecher回憶。
新征程:加入地平線,重回創業路
吳強加盟地平線是強強聯合,用王淮的話講,叫「里外都硬」。
吳強與地平線的牽手,王淮的引薦功不可沒。吳強回國後,作為老朋友的王淮幫助吳強引薦了三家公司。吳強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選擇了加入地平線。吳強表示,這不僅是出於對嵌入式人工智慧的信心,也是看到了地平線打造萬物智能互聯的願景。具有挑戰性的雲平台和大數據要求能為他帶來更大的成就感。
「做一個創業公司很不容易,公司也有很多挑戰。人少,壓力大,還有很多大公司都想把你掐死。就像當年微軟想把Google掐死,Google想把Facebook掐死,Facebook想把Snapchat掐死。」
小公司在拚命博弈的路程中,讓吳強欣賞到了那種不怕死的「矽谷文化」。
無獨有偶,創立兩年的地平線,辦公室里五顏六色,午休時間的桌上足球活動不僅熱火朝天,牆上還打著戰績榜單。樂高拼成的海盜船,遍處的機器人玩具,以航海家命名的會議室:迪亞士、麥哲倫……在地平線這個空間內,每個人都是心懷理想,且身懷絕技的海盜,這種「海盜文化」恰巧吸引了熱愛挑戰的吳強。
而從實操上看,吳強不僅擁有地平線所需的雲架構能力,還對端有著篤實的技術基礎。
早在普林斯頓讀博士期間,他的研究方向就是CPU的編譯器和晶元架構的設計。2002年至2004年期間,吳強參與了與Intel的CPU編譯器合作項目,並第一次提出用動態編譯器做性能和功耗的優化,彌補了硬體方法能力有限和靜態方法信息不全的缺陷。最後,這項研究成果還被美國業內雜誌IEEE Micro評選為年度最有影響的12個科技成果之一。
吳強博士畢業後進入AMD工作,主攻GPU編譯器的開發。他和團隊開發的AMD晶元產品成為市場上兩大GPU產品系列之一。2006年,GPU剛剛開始從一個純粹的顯卡被應用到高性能並行計算中,吳強就開始進行把GPU用做通用計算的開發,並且代表AMD參加過OpenCL標準的討論。
既強於雲,也了解端,加盟地平線是吳強的一次嶄新征程。
新戰場:布局雲戰略,打造AI雲引擎
地平線要做嵌入式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這個大方向並沒有因為雲的加入而產生變化。
吳強向Xtecher表示,如果說「演算法+晶元」是地平線落地到產品端的「前線部隊」,那麼提供數據、訓練、更新等支持的「後勤部隊」就是「雲和大數據」。前者「演算法+晶元協同優化」是地平線具有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而後者基於雲端大數據的服務則是地平線要沉澱的核心價值。
吳強的此次出征,研發的主戰場放在了南京。他介紹,南京研發中心是地平線整體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成立於2016年9月,主要負責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和聲學信號處理的研究,接下來將在吳強的帶領下承擔更多的雲架構作用。
「我希望我們的雲產品能做成一個最優的垂直雲平台。」不同於阿里雲、亞馬遜雲這些通用的雲計算平台,針對嵌入式人工智慧的垂直雲平台涉及到了人工智慧的整個生態鏈。
隨著吳強的加入,他將整合地平線原有的大數據和雲計算能力,打造出一個更清晰的雲戰略規劃,並持續推進地平線的三大業務線:智能駕駛、智能生活、智能城市。
演算法與晶元更多的是在端方面。尤其是與安全相關的功能,必須在端上實現,這樣才能確保功能的響應與駕駛的安全。吳強表示,例如自動駕駛,因為雲的延時問題,安全性和基本功能必須要靠端來保證。
雲的響應雖然沒有端那麼快,但云卻囊括了海量的數據、擁有巨大的計算量。有了這麼大的計算資源,它可以把許多細枝末節聯繫在一起。當端和雲結合在一起之後,雲可以變得更豐富,形成一個更為優化的解決方案。
吳強的計劃是將在雲端構建三個主要平台,即數據服務平台——實時收集、篩選、存儲和分析海量數據,並提供各種微服務;訓練平台——根據真實和虛擬數據,依據演算法搭建訓練雲架構,進行模型訓練;模擬平台——虛擬環境,為增強學習訓練提供載體。
此番變革則意味著地平線將從「演算法+晶元」的階段,邁向一個「演算法+晶元+雲」三大技術引擎的新階段。
對此,吳強強調,「演算法+晶元」是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雲是一種沉澱的核心價值。雲和端是互為補充、不可或缺的兩個環節。在吳強看來,「演算法+晶元+雲」才是全方位的一個整體。
隨著大戰略的調整和推進,地平線因其業務的前衛、多元、複雜,不乏引來旁人的質疑之聲:公司創建了兩年多,打法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好似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團隊在前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挑戰。背後有一支強大的戰隊,堅毅前行,奮鬥之路將會越走越明晰。
地平線的核心團隊無一例外地有著輝煌戰績:CEO余凱,曾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創立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聯合創始人、演算法副總裁黃暢曾是考入清華的省狀元、NEC Lab第一人;聯合創始人兼軟體副總裁楊銘曾是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院(FAIR)創始成員之一;首席架構師周峰前身是浙大教授、前華為美國研發中心資深架構師;聯合創始人方懿曾任諾基亞智能手機全球研發副總裁。
帶頭人余凱親自打造的海盜船,仍在矚目的位置上注視著這群與海浪拼搏的團隊。周峰曾言,「余凱大抵是想改變世界的」。
余凱的目標是,在不久的未來,會有上億個智能終端嵌入地平線的AI晶元和演算法,同時數據連接到地平線的雲平台,進行大數據的模型更新和服務。
按這個邏輯推理,「地平線」是要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有人說一個好的企業最大的優點是專註,「堅定理想——定下目標——尋找路徑」,當目標確定時,必將選擇砥礪前行。
海浪已來,看「地平線」如何改變世界?我們拭目以待。
X 公告
━━━━━
封面來源:網路 排版:陳光 校對:米琪
━━━━━
Xtecher官網平台現開通認證作者,
(添加好友請註明公司、職位、事由)
點擊展開全文
※教授學術造假,學校蓋章背書,揭秘2.6億高科技騙局!
※美的去年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巨頭Kuka,要做個人機器人了
TAG:Xtecher |
※戰鬥民族打響反擊美國的最狠一槍,普京下令:戰略核武器全線出擊
※戰鬥在凌晨打響,世界第二陸軍強勢出手,炮彈如雨戰況異常慘烈
※又一場全面戰役即將打響 俄軍戰術導彈運抵前線 美拒絕出兵參戰
※地面戰打響,印航母潛艇齊出動!全面戰爭啟動,誰是最後勝利者?
※重大消息!美軍戰艦越過戰爭紅線,伊朗導彈齊射,衝突正式打響!
※戰鬥在深夜打響!40架美式戰機出動空襲,伊朗基地一片火海
※打響全面戰爭第一槍?伊朗戰機在邊境地區墜毀,專家:不排除美軍率先出手
※北極大戰悄然打響?美採購極地戰鬥車,準備與俄爭地盤
※打響決戰第一槍!老虎師強勢出擊,劍鋒直指東部石油重鎮,美國戰機緊急升空
※以色列正式對敘利亞宣戰,第六次中東戰爭已打響,巴沙爾:局勢全面失控!
※「戰爭」正式打響!全球暴跌衝擊鋼市!
※俄羅斯全面打響反擊戰,普京下令戰艦出兵黑海,美國的噩夢到了!
※戰鬥在午夜打響!以軍大批戰機出動,伊朗基地淪為一片火海
※重大消息!美軍正式打響戰爭,3枚導彈強勢出擊,為沙特開路!
※戰鬥在夜間打響,以色列大舉空襲,戰機出動炸毀地下基地
※不再沉默!普京徹底打響反擊戰,黑海戰艦全軍出動,戰機護航!特朗普的噩夢到了!
※戰鬥在凌晨打響!數枚導彈接連發射,伊朗軍事基地被夷為平地
※美俄大戰正式打響?特朗普:全力出兵敘利亞,普京:越過紅線必開戰!
※戰鬥在深夜打響!戰鬥機、直升機聯合出擊,俄防空連相繼被炸
※暗戰打響第一槍,美國對伊朗發動非戰爭模式打擊,俄果斷出面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