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藝批評回歸價值判斷
無題(漫畫)王建明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我國文學藝術界在一定範圍內衍生併流行著一種怪異現象,一些文藝評論家似乎成了亦真亦幻的魔術師,而文藝批評則變成「魔術師」手中把玩拿捏的道具,言談間將各種虛華標籤擲出,隨意地把「一代巨匠」「藝術大師」「文壇新秀」「黃鐘大呂」「精品力作」等貼在某些普通作家和平庸作品上。這種無原則無節制的廉價吹捧式文藝評論,是使文藝批評陷入虛幻狀態的主要因由之一。
批評界失語失真現象仍普遍
新時期文學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伊始,伴隨著人們對文藝批評進入春天的熱望。30多年過去後,人們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文藝批評依舊有些慵懶地打盹。如果仍舊關心文學關注藝術,如果依然在瀏覽即時更新的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和琳琅滿目的圖書報刊,那就不難發現佔據諸多網路頁面和紙媒版面的被稱之為文藝批評的東西,不僅可陳的力作不多,而且缺少批評意味,大都與文藝批評的本質和特徵毫不相干甚至相去甚遠。文藝批評是以理性為標尺的,既不能故作驚人之語,更不宜編織無稽之談。當今中國正處在變革轉型的關鍵時間節點,正置身於全方位承受「市場經濟」價值觀衝擊的特殊歷史時期,整個社會出現了發展新態勢,問題和矛盾也變得複雜多元,以時代生活為母體和根基的文學藝術面臨著轉折、位移和重新定位,而作為文藝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評判維度的文藝批評,也需要迅速適應、儘快調整和及時發聲。畢竟文藝批評和文藝創作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二者歷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部恢宏的交響樂需要多個聲部的和諧共鳴,一個繁興的文藝局面需要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的有機和聲。但是,即便時代疾聲呼籲和大眾強烈訴求,文藝批評尚待露出真實容顏,發出的有力聲響還太少,批評家的失語、失當、失真現象還是比較普遍。
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面對「三俗」作品的登台亮相,一些文藝評論家或束手無策或低眉附庸,千篇一律、千文一面地遁入同一寫作套路和文本模式之中,所寫批評文章缺乏抉發、洞察、闡釋、想像和識見,不是進行肉麻露骨的喝彩與吹捧,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貼上「後現代主義」的符碼,這與20世紀80年代文藝批評的書正義、發正聲、揚正氣的理性狀態,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當代文藝批評同文藝創作一樣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知青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寫實文學……這些概念類型的提出和深入的批評研究,既源於文藝創作實踐與實績,又經高度概括和抽象升華,形成了一種濃厚學術氛圍和強勁論爭態勢。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的節奏越來越快捷,文藝發展的內蘊越來越深厚,可供文藝評論家施展才華的空間也越來越闊大之時,原本走在文藝前沿陣地上的批評家們卻有些止步不前、作為不夠。也許有些學者將批評家不佳表現的責任推給嚴肅文藝今日所面臨的困境,但只要認真思量和深入分析就不難得出結論:文藝批評所患的失語症、失真病與文藝創作的當下處境無根本關涉,其最主要原因,還在於文藝評論家自身人文意識的淡漠和文化功力的孱弱。
批評家理論素養、人文修養待提高
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一樣,一方面應有當代生活的深厚底蘊,另一方面還應有文化底蘊的長期滋養。
縱觀近年一些趨於「迎合和媚俗」的「文藝批評」,還可提煉和總結出不良文藝批評的另一顯著特點,即評論家的附庸性與寄生性。這種附庸性與寄生性,是由於一些評論家先天缺乏中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學理論的基本訓練和系統學習,導致他們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嚴重缺失,只能依附於作家藝術家的文藝作品而存在。我們知道,文藝批評是源於文藝作品並高於文藝作品的「二次創作」,任何文藝作品只是評論家再度創作的客體和機緣,而評論家的首要任務和根本職責,就是從這些文藝作品中梳理、提升和概括出超越作品的美學價值、思想內涵和社會意蘊,進行定位和判斷,並以此啟發、熏染或提醒廣大受眾,催生和引領文藝健康發展。文藝批評是文藝理論的具體展示和集中呈現,這就需要評論家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具備文學、美學、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唯其如此才能涵育獨特的理論觀點,才能構建科學的批評框架,也才能站在文藝作品之上解讀原作、指導創作。
文藝學原理表明,沒有文學藝術便沒有欣賞者,沒有欣賞者也就不存在文學藝術,文藝評論家的重要使命就是闡釋和評騭作品的成敗得失,讓批評家「一個人看見的東西變成大家都能看見的東西」(別林斯基語),使欣賞者在文藝評論家的揭櫫視野中篤化審美意識,在滿足不同欣賞者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向作家藝術家提出更高的創作標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文藝批評就沒有文藝事業的繁榮,沒有文藝事業的繁榮也就沒有評論家的安身立命之所。
回望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歷程,無論是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文藝本體論,還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抑或後現代思潮、新美學原則、科學與人本至上理念……每一次廣泛的文藝理論爭鳴,都為新時期文學藝術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注入了人文血液,也充分體現出文藝批評的卓異地位和獨特作用,尤其是在許多文藝浪潮沉寂之後,在許多文藝作品淡出視野之後,一些文藝批評文章或專著卻以其在文學和美學上的價值和貢獻而留存於史冊。然而,今日文壇上,文藝批評的表現卻與創作的活躍、推進難以「登對」。近年來文學藝術創作界絕非平淡無奇,但對真正的力作和代表作又有多少可以「罩得住」「說得響」「傳得開」的優秀評論呢?對時下市場上熱銷的灰色市井小說、黑色歷史小說、褐色官場小說,很多文藝評論家們幾乎眾口一詞地予以褒揚和讚譽,文藝批評文章被浮淺詞句和無聊話語所充斥覆蓋,如果批評甘於萎靡與退縮,那麼批評家終究會難免「邊緣人」和「多餘人」的尷尬。
回歸學術自信,回歸批評自信
當今時代是一個裂變與創建共生的時代,也是一個困惑與信心並存的時代。市場經濟帶來對嚴肅文藝的挑戰和衝擊,商業藝術對人們精神生活的襲擾,人文精神與金錢邏輯的互相排斥,繁雜的文藝現狀和由這一現狀孕育出的文藝作品,期待著文藝評論家去探究去破解去釐清去闡發。
消極等待與被動觀察不是文藝評論家應秉持的態度,唯一選項就是運用文藝批評進行守望與擔當,以良好精神狀態堅守文藝家園、迎接世俗挑戰。偉大的時代磨礪和鍛鑄偉大的作品,作為文藝創作的諍友與伯樂,優秀文藝批評不能缺席、不應缺位。這就要求文藝評論家應當「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評判標準和以問題為導向的評判原則,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和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勇於闡明立場,以此增強人們的審美認知和價值判斷。
一是樹立否定自我的膽魄。要把目光從外面精彩的世界中收回聚攏,踏實坦誠地對自己過去形成的審美價值標準進行檢省和反思,從理論框架、批評方法到語言風格等方面,將那些與主流話語相左、與時代發展相悖的東西加以辨識與篩選,加快創建新的理論範疇新的表達範式新的話語風格,為構築新的批評理論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樹立開放自我的膽識。實事求是、以誠相見,是每位文藝評論家心嚮往之的民主氣氛,因為「嚴格的批評無法毀滅真正強大的才能,正像捧場的批評不能抬高微小的才能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講,被別人「批評」絕非壞事,反倒說明觀點已為人所注目,觀點是否正確,應平等地進行討論和理性地開展爭鳴,通過討論與爭鳴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尋找學術見解的最大公約數,為文藝評論健康發展夯基築石。
三是樹立拋棄自我的膽量。要擺脫「自我中心論」和抽象人性論等錯誤思想傾向,堅持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美學取向,不再機械地套用西方理論,剪裁國人的審美習慣,不再武斷地褒貶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成果,更不再參與低級炒作和庸俗捧場,正確處理好「義」和「利」的關係,注重把社會效益放在文藝批評的首位;要注重把抽象的美學概念轉化成具體的文藝話題,轉化為個性化的對象分析,轉化為專業化的學術語言,用內容深入淺出、語言新鮮活潑、風格質樸清新、篇幅短小精悍的文藝批評,貼近讀者觀眾的審美習慣,找到文藝評論和作家作品的交匯點,使審美規律成為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的自覺遵循。
四是樹立質疑名家名作的膽略。要強化學術自信和批評自信,對享譽文壇的名家名作善於審視善於質疑善於詰問,用獨到視角和公允言語去判斷去剖析去裁決,讓文藝批評回歸評論本體,努力將欣賞者帶到一個更高邁更澄澈的精神世界,在作家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架起一座通向「智慧」的橋樑。
編輯:
龍明潔
關鍵詞:
文藝批評;反思文學;寫實文學;繁興
※面對「鑽石層」和「年糕團」 上海隧道鐵軍攻堅三陽路長江隧道
※積極對沖全球經濟復甦阻力
※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連續發射回收「獵鷹9」
※認知的共識在哪裡消失了
※食品行業力推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廣東「三同」產品覆蓋2200家商超
TAG: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
※文藝批評,揀要緊的說
※蔣述卓 李石:新時代文藝批評的功能與價值取向
※讓文藝批評更有力
※讓文藝回歸本質
※54年前,毛主席嚴厲批評文藝界,今天的文藝界該不該批評?由誰來批評?
※文藝評論·一本書
※對書畫藝術類文藝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頭銜!
※賈潔:重塑文藝批評精神
※「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文藝作品該不該接受「道德審判」?
※文藝評論·畫家董殿富的藝術追求
※他們以藝術青年姿態,掀起文藝批評「新浪潮」
※楊冪演文藝片鮮見扮丑形象,卻遭權威報紙批評「鍍金」
※楊冪被官媒公開批評演技差,想靠文藝片鍍金?
※文藝評論·段畫匠的荷花夢
※還是又瘋又文藝的它特別值得買
※適合摘抄的文藝短句,值得收藏,值得分享
※文藝評論︱北喬詩集《臨潭的潭》讀評:在詩行里放逐高原
※紀凌塵轉發闞清子微博,文藝評論被批渣男,網友:真誠點比較好
※換季硬貨指南丨還是又瘋又文藝的它特別值得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