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迄今最好的國片出現了

2017年迄今最好的國片出現了

文 |落木君,紐約大學電影系

許鞍華的新片《明月幾時有》,算起來,是她第四次講民國的電影了。這部片子雖未正式上映,但在上海電影節和北京的點映與影迷見面後,已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觀眾的反應褒貶不一,有人感動得落淚,有人則覺得有些淡而無味。看豆瓣上的評價,很多人覺得,故事講得有點散了,有點不知道說的啥。

落木君去看了北京的點映,個人覺得,片子質量讓人十分驚喜,可以算得上2017年華語電影年度最佳了。

很多豆瓣網友所說的「敘事散漫」,其實恰恰是這部片子的精華之處,是很高級的東方文人敘述方式。

形散而神不散,看似處處是閑筆,但仔細一品,無一處是閑筆。看似東拉西扯,絮絮而談兒女情長,百姓瑣事,看完全片,你會發現許鞍華的野心,她勾勒的,是整個香港抗戰時期的風俗長卷,她描繪的,是整個民族的韌性和曠達。

形散神不散

電影講的是40年代的香港,東江縱隊的游擊隊抗戰往事。以港九大營救中,營救郭濤和蔣雯麗扮演的茅盾夫婦為引子,以點帶面,引出了三支主線:

以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為代表的,正面抗敵的短槍隊,以周迅飾演的方姑為代表的,傳輸情報的情報人員,和以霍建華飾演的錦榮為代表的,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

而方姑作為主線人物,她與錦榮的情愫,與劉黑仔的惺惺相惜,與母親和童子軍鄭家彬姐弟等其他情報人員的感情,串聯起了整個故事。

三支主線相互交錯,網羅了香港抗戰往事的各個階層,但導演筆墨有濃淡,人物卻全是立體的:

戰時筆耕不輟,卻不得不顛沛流離的文化名人,精打細算勉強維持體面婚禮的普通市民,有春夏飾演的富家千金這種看似奢靡,實則心懷信仰的名媛交際花,還有喜愛中國文化,但永遠也無法理解中國的日本軍官。甚至連港口負責搜查的普通老百姓,許鞍華也精雕細琢,將其猶疑又怕事自保的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些細膩的對世情的群像描寫,恰是導演想讓電影呈現的狀態:國難當頭,不同階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都在拯救自己,拯救這個民族。細究下來,每一處似乎旁枝斜逸的細節,都有情節的勾連。

春夏與霍建華

譬如春夏飾演的富家千金,與日本上層的女子縱情歌舞,似乎沉淪於亂世中短暫的歡愉,一度讓人疑惑,這與電影中的主線故事有何關聯,但隨著敘述展開,參與情報工作的方姑母親被捕後,春夏也同時被捕,我們才恍然大悟,她原來也是心懷大義的抗戰人士。

霍建華飾演的錦榮,是周迅飾演的小學教員方姑的男友,他突然的求婚,和求婚不成後的告辭,一度讓人摸不著頭腦,直到電影最後,觀眾才理解,在向女友求婚的時候,錦榮已有了為國赴死之心。

再比如作為日方中文教師的錦榮與日本軍官的幾場對手戲,更是寥寥幾筆,卻畫龍點睛,含蓄表達出導演對抗戰的態度。兩人的微妙關係幾乎成為抗戰時中日關係的隱喻。日本軍官傾心於中華詩詞的精妙,但永遠參不透其中精髓。劇中借用七步詩的典故,顯出了日本軍官對大國文化的掌控欲,不尊重和傲慢,錦榮情急之下隨口做對的詩卻不卑不亢,綿里藏針。這些細節都在故事最後嚴絲合縫地對隼了。

這種看似散漫,其實草蛇灰線的敘事方式,其實是從古至今,漢民族特有的古典敘事。任何一個在紅樓夢,金瓶梅等古典小說的浸淫下成長的中國觀眾,都應該會覺察到一絲久違的舒適感。

散點敘事

最讓人擊節的,是梁家輝飾演的童子軍彬仔的偽紀錄片採訪式的旁白插敘設置。在此片中,梁家輝飾演老年的鄭家彬,昔日的童子軍,曾與方姑等東江縱隊成員並肩作戰,傳遞情報。

方姑,劉黑仔,錦榮等人的故事,是由他的碎片式回憶,勾連在一起的。這樣的形式,乍一看有點像關錦鵬的《阮玲玉》,或許鞍華的上一部電影,同樣以個人的沉浮描寫整個民國文壇的《黃金時代》,細究起來卻全然不同。

梁家輝

彬仔的採訪,是戲中戲,梁家輝雖直接向觀眾敘述,但他扮演的仍是戲中的角色,而非梁家輝本人。採訪本身也是戲中的情節,劇情因此用彬仔的採訪作套子,以插敘形式出現,結尾又回到彬仔的開車離去。

更妙的是,戲中的情節雖由他的採訪引入,但視角卻是全知視角,超出了他在東江縱隊時,作為孩子的視角。劇中對於劉黑仔,方姑母女和錦榮的描寫深度,遠遠超出了彬仔所知。

這種敘事手法足以看出許鞍華導演的文人氣質,民族美學!落木君不由得想起前段時間,奇愛葛格在北影節做的「文人電影」特別單元。其中的《小城之春》,女主角玉紋那種超出了全知視角的旁白,也一度讓中外學者既著迷又疑惑。

《小城之春》

君君一直覺得,恰恰是這種全然自由的,游離於內心和客觀世界的旁白描述,掌握了中國文化五千年來寫意表述之精髓!

君君先班門弄斧,舉個繪畫的例子吧,在畢加索立體主義之前的西方繪畫中,老外們一般使用單點透視,比如下面這幅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透視點在正中,畫出的是事件發生的一瞬間。

而東方的繪畫思維是散點透視,比如《清明上河圖》,透視點有很多,使得一幅畫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超越了一時一地一個人的感知,可以自由穿梭千里江山,移步換景。

這种放飛自我的自由表現到了古典小說里,照北師大郭英德老師的總結,變成了一種「散點敘事」。比如說,水滸傳里寫武松對付孫二娘,是這樣寫的:

先全知敘述武松的動態:武松也把眼來虛閉緊了,撲地仰倒在凳邊。

這時就開始說武松的聽感:只聽得笑道:「……」便叫:「小二、小三,快出來!」只聽得飛奔出兩個盛漢來,聽他把兩個公人扛了進去,「一隻聽得他大笑道:「今日得這三頭行貨,倒有好兩日饅頭賣,又得若千東西。」聽得他把包裹纏帶提入去了,隨聽他出來。

然後突然又轉到旁觀者的視角:看這兩個漢子扛抬武松,哪裡扛得動?直挺挺在地下,卻似有千百斤重的。

又回到武松的聽覺:只聽得婦人喝道……

古典小說這種「散點敘事」的手法,隨處可見。這種描述已經跟電影分鏡頭腳本似的了。而到了戲曲里,這種散點敘事的思路,成了戲曲的代言體,變得更加放飛了,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自由穿梭毫無障礙。

主角上來先念個定場詩,跟觀眾講自己的身世,一會兒在劇情里,一會兒又背著劇中人跟觀眾講兩句心裡話,甚至直接作者附體評價一番。

角色知道的事情可以大於劇情,也可以小於劇情,還可以等於劇情,而不會精神錯亂,偶爾各懷心思的兩人同時跟觀眾講話,劇中人還可以選擇性耳聾,互相聽不見,最後下場還彷彿未卜先知似的,預告了自己身世。

對於精通京劇之精髓的費穆導演, 《小城之春》中玉紋的旁白,自然而然就是這種操作,這足以讓洋人震驚了,但是對於放飛自我的中國人,咱是見怪不怪。

而《明月幾時有》中,梁家輝飾演的彬仔在散點敘事之外,還是一個重要的「功能性人物」。他就像《桃花扇》中的老贊禮,《長生殿》中的李龜年,《紅樓夢》中的賈雨村,作為一個群戲中的「緯星」。

彬仔的採訪,讓導演可以自然地打破電影的第四堵牆,自由表述。他既是場外之人,評點戲中人事;又是場內之人,展現當年世事。這種雙重身份,使他不僅在電影的敘事結構中可以「細參離合之場」,而且在抒情中承擔著抒發「興亡之感」的重要任務。

而梁家輝教科書般的演技,也很好的完成了這一任務,他的表演無比真實,連脖子上的皺紋都特別有戲。如果不是知道他是梁家輝,觀眾簡直要誤以為這是真的人物採訪。彬仔的設置,hold住了整個故事的「形散」,而且拉開了時間的跨度,讓細膩的,細節上精雕細琢的故事,一下子有了滄海桑田的宏大感。

借離合之情,抒曠達之感

和孔尚任,曹雪芹一樣,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電影敘事沿用了中國傳統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手法。通過方姑的成長,與兩個男人的情愫,與母親的生離死別,寫出了一個時代的興亡之感。

這種家庭倫理的故事內核,寫家國情懷的宏大敘事,其實一方面延續了許鞍華從《客途秋恨》到《黃金時代》一以貫之的細膩又客觀的描述,另一方面,又沿襲了民國文人電影傳承不息的民族美學傳統。

《黃金時代》

《明月幾時有》讓我想起,鄭君里和蔡楚生兩位影壇巨匠聯合執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樣也是用詩句作題,同樣講抗戰,同樣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敘事手法,也同樣有望月場景,每當江上月圓時分,忠良月下「永遠團聚」的誓言,成了髮妻素芬生活下去的信念。

「明月」作為一個民族希望的象徵,也成為兩個電影共同出現的意向。

《一江春水向東流》

但不同於《一江春水》表現出李煜式的沉鬱,《明月幾時有》就像它所引用的蘇軾的詞句,全片有一種港人特有的從容曠達之感。沒有悲悲戚戚,只有為國的奮不顧身和樂觀向上。

從影片開頭被營救離港的一句「勝利再見」,「勝利見」成了所有抗戰時港人心中的明月,從俠客般神勇的劉黑仔,到嬌小瘦弱的方姑,到方姑年邁的母親,所有港人,懷著希望與樂觀的心態,積極抗日。

雖然劉黑仔也有「入了短槍隊,就沒想著活著回來。」,方姑母親也有「死不重要,不要連累隊友。」但每個人說到生死,都有一種曠達和樂觀,甚至有種幽默。

這種幽默的背後,是香港人對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自信。勝利後見沒見,影片悲憫地在此處留白,我們每個人也心知肚明,蘇軾的水調歌頭也已經給出了答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本片的曠達洒脫正如蘇詞的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體現在影片末尾,驚艷的長鏡頭,明月照耀下的香江邊,香港,東江縱隊曾經拋頭顱灑熱血保衛的地方,已是高樓林立的大都會。

許鞍華的民族認同感和港人的自豪感,在一個鏡頭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正如《客途秋恨》中她借爺爺之口說出的「不要對這個國家失望。」,本片中也洋溢著一種極其曠達的民族自豪感。

明月,是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堅強不屈的希望。我想,這也是許導演為什麼要把本片的英文名起為:Our Time Will Come的原因吧,不管當下有多糟心,香港人總相信,我們的時代會到來。

導演許鞍華和彭于晏

這部片子也讓我對17年的中國電影有了希望,在商業化IP化的大潮下,我們仍有這樣的導演,堅持民族美學,文人風格,堅持講述本民族的故事。

有人擔心這部明星雲集的文藝片會不賣座,我卻是比較樂觀的。在上海電影節,曾經有導演怒噴中國觀眾是「垃圾觀眾」。但我想,曾經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一部長達三個小時的文藝片史詩長卷,能夠在上海引起巨大轟動,每七個人就有一個看過《一江春水》,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格局,連國民黨敗退到台灣時,甚至覺得《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和《烏鴉與麻雀》,讓國軍失了民心和江山。

那時的觀眾欣賞得了《一江春水》,現在往返於京滬兩地,在電影節受到各種高級片子洗禮的觀眾,就欣賞不了《明月幾時有》了嗎?觀眾都不傻,好內容,觀眾都會懂的。

視頻推介 |《中邪》,一部重燃起人們對國產恐怖片希望的電影。聽導演馬凱坦誠相告拍攝前後的個人體會,看《中邪》如何走入國際視野。

推薦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慧園路三號 的精彩文章:

關於人類的末日生存,這部科幻絕對不輸《異形》
面對永遠長不大的男票,我該怎麼辦?
兒童片經典回憶殺,爺孫情催淚上演
找家好的影院看《變5》,分數哪至於這麼低?
對於這屆上影節,奇愛葛格有話要說

TAG:文慧園路三號 |

您可能感興趣

2019爆款國片一定少不了他
《我不是葯神》真的神了 6天13億成國片票房增速NO.1
這才是給業內看的2019國片指南
韓國片酬最高的4大男神,李敏鎬上榜,蘇志燮第2,第1高達6600萬
2019備受關注的十部韓國片
老照片:1933年的古巴 電影院里上映的都是美國片
馮小剛電影《芳華》登陸香港,當日票房僅6.9萬,而韓國片卻有116萬
被禁17年,這部超前國片把中國女人的難說透了
漫威《蟻人2》獲8.9評分,被國產片碾壓,網友:中國片春天來了?
消失5年,回來就「國片第一」
誰說國產無好片?光這三年,你就錯過了至少10部院線高分國片!
這部韓國片,打破了今年戛納評分紀錄,今天終於出資源了
豆瓣9.0,法國爆紅的「中國片」,在國內知名度為零
《頭號玩家》口碑票房雙豐收,將成為今年首部10億外國片?
《頭號玩家》口碑票房雙豐收,將成為今年首部10+億外國片?
豆瓣9.5還被罵「差」,國片只有它了
俄羅斯票房狂轟30億,豆瓣8.2分口碑爆棚,這部進口片不輸美國片
2月國產片春節大爆發,票房要井噴,但月底那個美國片值得注意
都說大陸片不如外國片,2018這四部片子為大陸正名!
豆瓣9.0開畫,突破國片尺度,山爭哥哥這次又雙叒叕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