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博物館和學校之間如何「拆牆」

博物館和學校之間如何「拆牆」

校館合作,建長效機制路有多遠

本報記者 焦以璇

如果把學校的美術課堂搬進故宮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在剛剛過去的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40名學生走進紫禁城,開展「故宮元素彩繪傘」活動。在美術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下,學生們自主收集、整理、提煉故宮元素,在空白傘面上畫出心目中的故宮。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800餘家。作為社會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與學校牽手,共同為學生打造立體化的教育網路。與此同時,如何充分認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如何構建常態化的館校合作機制,都考驗著博物館、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三方的智慧。

校館合作豐富多彩

拿起畫筆繪製彩陶罐、用仿製的獸皮鼓和青銅鼓演奏打擊音樂……每周二至周五,史家小學都會組織學生走進國家博物館,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北京市教委社會大課堂管理辦公室主任高付元看來,博物館有其特有的館藏和情景優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活潑的教育,這是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

不僅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多個省份均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館校合作項目,吸引學生「走進來」。

去年底,上海科技館及其分館自然博物館與全市127所中小學簽訂了館校合作共建協議,目前,已經完成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60個「館本課程」的開發。在山東省博物館,每年的環球自然日活動都能吸引來自100多所學校的500多支隊伍參加,學生以展覽或表演的形式,在博物館進行展示。

在「引進來」的同時,博物館主動走進校園,策劃製作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專題展覽。

北京天文館的天文科普宣傳車如今已經開進了近百所學校,科普工作者用趣味的講解和形式多樣的互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到了天文知識的魅力;湖南「移動博物館」教育項目於2015年正式啟動,在展開後凈展示面積約35平方米的車廂內,學生們變身考古學家,逐一完成「考古現場發掘」「文物修復保護」等各類體驗活動。

不僅僅是補充教育

2015年3月20日,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施行,對博物館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調整,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條例》明確規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博物館應當對學校開展各類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

「教育功能不僅是博物館對社會的責任,而且是首要任務,這是國際博物館界的共識。」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認為,《博物館條例》在頂層設計層面為館校合作定了基調,有助於推動館校合作常態化、制度化。

那麼,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給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定位?

山東大學輔仁學校校長鄭廷偉認為,學校管理者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館校合作能走多遠。「事實上,一些學校管理者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性,把館校合作當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被動應付,甚至認為博物館教育可有可無。」

「博物館自身的理念也需要更新。」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認為,如果博物館展陳方式比較傳統,在教育方式上又缺乏互動,就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黃琛對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有著更深入的思考:「我不贊同博物館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我認為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體系,我們的很多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實物教學、情景教學、體驗互動都是學校課堂中很難做到的。」黃琛表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串成鏈,形成合力,才能讓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力量。

鄭奕告訴記者,在國外一些專家看來,未來的教育時代將會以自我引導、體驗式和分布式學習為特徵,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信息分析綜合能力、團隊合作等技能,而博物館教育可以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補充角色。

構建合作長效機制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各地館校合作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地方合作形式單一,僅把博物館作為學校春秋遊的活動地點,局限於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缺乏系統性的活動設計。對此,山東省博物館黨委書記王斌認為,關鍵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如何與學校建立長效合作?國家博物館在課程開發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據黃琛介紹,國博開發了「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專門面向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群體,其中包括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共同開發的「繪本形式博物館課程」,與史家小學共同開發的「博悟」系列課程。

「合作時不能做『一鎚子買賣』,必須重視合作的可持續性。」在對比了國外一些博物館的成熟經驗後,鄭奕認為,館校合作不能只局限於師生在博物館內的參觀學習階段。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後三個階段的教育活動也應該統一規劃與實施,形成完整的鏈條。鄭奕介紹,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的「專家學者在學校」項目、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讓我們一起做歷史」巡迴項目都採用了駐校服務模式,博物館會指派專業人員進駐課堂,指導學生確定學習方向、收集組織信息、設計製作展覽、評估學習成效等。

「館校合作項目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體驗學習,也要重視對教師能力的培訓與提升。」史家小學教學主任郭志濱坦言,博物館的文物教育具有綜合性和交叉性,要求很高,因而對學校老師的專業化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國內,一些博物館也開始嘗試師資培訓。上海科技館開辦了「博老師研習會」,目前已有268人次教師參與。該項目旨在通過觀摩場館、專家講座及課程設計研討等形式,幫助教師熟悉館內教育資源,了解博物館探究型學習的理念和做法。

此外,在採訪中,有不少教師表示,承擔館校合作的相關工作不能算作績效考核時的工作量,在職稱評定時也沒有多大幫助,因而館校合作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到影響。對此,郭志濱認為,未來的職稱評定可以把承擔社會實踐課程作為參考指標之一,真正從制度上激發老師的參與熱情。

「在促進館校合作過程中,政府也應有更大作為,在政策上應加大扶持力度。」鄭廷偉表示。

據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統計,各省級行政區出台的館校結合政策達100多項,但各地並不均衡,部分省份還沒有出台館校結合相關政策。王康友建議,國家在館校結合政策的落實層面出台一些細則,確保政策落到實處,比如為提升學校的積極性,國家課程標準中應增加場館學習內容,中高考題目中出現與科技館展品或者活動相關的試題等。

「我們在博物館裡聆聽歷史」

——北京史家小學與博物館走向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焦以璇

「如果說老師的課堂講授是一種知識輸入,那麼孩子把自己心中的博物館畫出來就是一種輸出,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看待文化。」

「在金色的沙灘旁,有一個水下動物博物館,陸地上的動物遊客們可以戴上氧氣罩,進入海洋參觀。」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史家小學共同舉辦的「我心中的博物館——兒童繪畫、攝影、手工作品展」上,史家小學四年級學生魯芮伊為她的作品《水下博物館》寫下了這樣的介紹。

「如果說老師的課堂講授是一種知識輸入,那麼孩子把自己心中的博物館畫出來就是一種輸出,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看待文化。」史家小學教學主任郭志濱說道。

那麼,史家小學的學生們是如何從知識的輸入者轉變為輸出者的呢?

雙師制的奧秘

「我們在博物館裡聆聽歷史,博物館裡的陶俑微笑地看著我們。」史家小學學生於雅凝這樣描述自己在國家博物館上課的體驗。

2013年至2016年期間,史家小學與國家博物館建立課程研發協作體,進行「漫步國博」「博悟之旅」兩大系列課程的教材編寫。目前,與課程配套的學生用書24本、教師用書4本均已出版發行。依託這兩大系列課程,學校三至六年級全體學生均能利用國家博物館資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學習。

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個成果,「漫步國博」系列課程把課堂直接搬進了博物館。該系列課程分為說文解字、服飾禮儀、美食美器、音樂辭戲四大單元,共計34個教學主題。

「在授課方式上,我們創造性地採用了雙師制模式。」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黃琛介紹說。

所謂雙師制,即在每一次教學過程中,博物館老師完成展廳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尋找、發現、探究為主;學校老師完成課堂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總結、歸納、體驗為主。看似配合默契的課堂背後其實經歷了無數次的打磨。「每節課前,國博老師會給我們先補課,對文物進行深度講解;他們也會來到學校,與我們一起聽課、磨課,反覆修改課程設計,確保兩段教學內容相互呼應、互為補充。」史家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李樂告訴記者。

跨學科融合的探索

「『博悟之旅』課程實現了與國家課程的深度關聯,並且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黃琛說。

北京市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王凱曾經參與了「博悟」課程教材的審定,在他看來,這套課程的一大特色在於,既能夠將教學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單位進行,同時還能反哺學校的課堂教育。

「博悟」系列課程有意打破學科壁壘,同一題材的課程內容中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品德與社會課上,老師對渦紋四系彩陶罐的講解,會從紋飾入手介紹原始藝術的啟蒙,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紋飾等分的規律。

目前,「博悟」課程涵蓋了語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等小學階段的12門學科,覆蓋學科率為92.3%。

核心價值觀教育紮根落地

「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鼎上的內壁銘文說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這很好地體現了『敬業』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該校一名學生在研究了國寶「大盂鼎」上的銘文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進行的解讀。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孩子心中紮根落地,是「博悟」課程開發的目標之一,授課教師有意識地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滲透在對歷史文物的講解中。

「敬業、和諧、誠信這些概念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而藉助歷史文物和它背後的故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變得鮮活起來,並且能讓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史家小學教師李樂說。

如今,郭志濱對博物館課程的價值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們要通過文物讓孩子們尋找到自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形成屬於自我的核心價值觀,這才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

美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融合互動

本報特聘記者 吳娟 發自美國波士頓

海星、蛤蜊等「小客人」近日來到波士頓列剋星頓鎮的布瑞吉小學,入住餐廳內的一個透明塑料缸。學生們按班級輪流去上「潮間帶生物」課程,聽新英格蘭水族館專家講解海洋生物及棲息地的奧秘。這家水族館依照中小學教學標準,為不同年齡學生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如「企鵝資料」「魷魚解剖學」「田野體驗」等。

據美國博物館聯盟統計,全美博物館每年在教育活動上的花費高達20億美元,其中3??4投向了中小學學生。而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階段,美國博物館與學校教育都已形成密不可分的融合互動關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學校博物館」和「博物館學校」並存,這個奇異的現象,折射出美國博物館和學校教育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美國的大學博物館,分藝術、自然歷史、科學等多種類別,其中僅藝術類大學博物館,全美就有約700所。今天的哈佛大學,擁有3所藝術類、5所科學文化類和6所其他類別的博物館。龐大的博物館群已成為這所世界頂尖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為教學提供了充分支持,也將大學的教育功能及影響力向全社會輻射。

與逐漸向公眾開放的大學博物館相比,其他一些博物館則在20世紀初,更早地開啟了博物館民眾教育的實踐之旅。據發佈於1975年的《美國博物館》報告記載,在當時,全美已有約90%的博物館提供學校教育活動。

除了以提供資源、服務等方式介入學校教育外,有的博物館還直接辦學。例如,波士頓美術館屬下的藝術學院,與該美術館同時成立,現與塔夫茨大學合作,辦有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些博物館還與地方學區及其他社會力量合作,參與中小學辦學,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兒童博物館特許學校即是一例。

迎進來+走出去

美國的博物館,普遍設立了教育部門,專註於挖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包括更好地實現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對接。

如今在美國,博物館教育已成為一個專業化的職業類別。許多大學設有「博物館教育」學位,大學與博物館合作,為全美博物館培養得力的專業人才。以位於波士頓的知名大學塔夫茨大學為例,其教育學系的博物館教育碩士學位項目,是為期兩年的跨學科學位,著重培養專業人員提高博物館受眾參與度的能力。

這些博物館教育專才,工作頗具挑戰性。他們不僅要將學生和其他受眾「迎進來」,還要負責讓教育內容「走出去」,從多種渠道實現博物館資源在學校和其他社區的「落地」。

以「迎進來」的形式與學校教育對接,包括接待和指導學校團體參觀、館內課程、夏令營等多種方式。波士頓美術館向兒童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美術學習課程,學生在美術專家的引領下,近距離觀察和學習欣賞藝術精品。

「走出去」的形式也很多樣。「移動博物館」或「旅行小組」等方式被不少博物館採納。「移動博物館」由集裝箱車或卡車等改造,裝上展品或教材教具,由博物館教育人員開到學校。更為輕便的「旅行小組」,隨時接受學校的預約,上門提供課程。

當前行動+未來構建

據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研究所最新統計,美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全美博物館數量已超過3.5萬所,而在本世紀初,這一數字是1.7萬所。值得注意的是,在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美國博物館界對更深層次地影響教育過程、參與構建教育的未來表現出愈發深厚的興趣。

在紐約、芝加哥、匹茲堡等城市運行的蜂巢學習網路(Hive learning Networks)非常引人注目。「蜂巢」由博物館、圖書館、學校和非營利創業機構及包括教育者、設計師、創客等在內的個體組成,在有資金和僱員支持的前提下,這些力量一起為年輕人創造超越傳統教室的、開放式的學習機會。

新技術的發展,也為博物館發揮自身優勢、增大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提供了新的可能。很多博物館通過互聯網為教師輸送教學資源,設計線上課程,對教學過程產生了更深入的影響。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組為教師設計的課程計劃就很讓人「驚艷」。以一門名為「陶瓷在中國和近東」的課程為例,課程計劃不僅標明了「認識藝術品對不同文明交流的反映」等幾項教學目標,還列出了與該主題相關的視覺藝術、世界歷史、英語語言藝術等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此外,所有與這門課相關的館藏資源,無論文字還是物品館藏,網上鏈接一目了然。

可以說,當下在美國,學校教育和社區學習的界限,已有日益模糊的趨向;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也日趨緊密。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9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老師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卻看不到孩子的「濕鞋」?|教學
研學旅行要規劃先行
山谷迴音
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浙江經驗」
走出課程改革的「青春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參觀學校兒童博物館
濰坊博物館送課進聾啞學校 教孩子們在無聲世界製作藏書票
校園恐怖故事:在學校里遇到的白衣女同學
如何選擇寵物美容學校?
與我朝夕相處的電子寵物,其實是學校旁小鋪賣的山寨貨 | 極客博物館
「學校是一座有魔法的博物館」
「開放式」為學校、課程拆「牆」破「界」
校園無處可逃的早戀,學校發明「奧特曼校服」。
校園鬼故事短篇:在學校里遇到的白衣女同學。
學校生活之食堂篇
大學校園藏了這麼多博物館
美術生如何在城市、學校、專業之間抉擇?
為何如今的學校紛紛效仿部隊,軍事化管理為何如此風靡,當畢了業才知道學校用心良苦
大學校園裡的「食夢者」
「今後的學校應更像植物園」
學校里的咖啡店
品牌|學校里的咖啡店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港大《學苑》妄稱內地背景校長將「赤化」學校
校園戀愛搞笑漫畫《寄宿學校的朱麗葉》宣布動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