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

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

成果導向教育面向學生未來發展,基本思想是以預期學習成果為中心來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教學。學習成果包括學生通過教育教學過程所取得的知識、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長和收穫。

為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我國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實施成果導向教育。成果導向教育面向學生未來發展,基本思想是以預期學習成果為中心來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教學。其所謂學習成果,包括學生通過教育教學過程所取得的知識、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長和收穫。

成果導向教育的教學活動,圍繞「定義預期學習成果—實現預期學習成果—評估學習成果—落實改進措施」這一主線展開。以往立足於教師「教」的本位性所形成的教師能力結構和能力水平評價體系,與成果導向教育不相適應。要有效開展這種「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教學活動,就必須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能力。

成果導向教學活動及其教師效能

與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相比較,在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實施、成果評價和教學體驗方面,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活動都具有顯著差異,作為教學活動重要驅動要素的教師能力也具有不同效能。

從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過程來看,在課程教學目的方面,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活動圍繞幫助學生實現預期學習成果展開;在教學策略方面,它以啟發、推動學生認知與意義建構、獲得綜合能力與專業技能的「產生式教學策略」為主;在教學媒介、資源的利用以及教學場景設計方面,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需要「圍繞著學生學習發展」,創建、利用多樣化的學習平台。從教學成果評價來看,它強調學生參與度,允許試錯,鼓勵創新,對學習成果的評估重在每個學生基於學前水平的成長程度,採用多主體、多維度動態評價的方式。

另外,就教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感來看,成果導向的教學活動給學生的體驗是進步感、學習價值感。教學內容導向教學活動給教師的體驗主要是表演者、威權感,而成果導向的教學活動給教師的體驗是導演、參謀以及參與創造的愉悅。

從上述教學活動特點可以看出,進行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僅具有「程序性熟練」的知識傳授能力是不夠的,教師能力及其「效用」大小,在於其能否對學生學習成果具有「推進」「助產」「提升」作用。富有創造能力的教師,能夠以創造性精神對待教學實踐,具有創造性地幫助學生獲得優質「學習成果」的能力,這正是成果導向教育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訴求。

開展成果導向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能力

成果導向教育的整體目標要落實到具體課程的「學習成果」,因此,基於課程預期學習成果進行設計、教學和成果評價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能力。

進行成果導向教育的教學設計,首要的是能夠科學設計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目標。教師必須充分理解課程目標與專業目標間的有機聯繫,科學確定課程層面的「預期學習成果」。其次是能夠建立支持預期學習成果的教學策略,所採取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創設等,要對預期學習成果有確定貢獻。同時,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它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能力成長,就要求教師能夠準確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軌跡、知識稟賦和學習進程,使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達到其最大學習成果。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課程預期目標與課程教學策略、學習內容、形成性評價間建立具體的、可操作的關聯。這就需要教師具有甄選教學策略和融合知識、採取應對手段的能力,能夠將支持某一種能力發展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組合,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以不同樣式的學習素材、不同類型的學習策略完成知識建構和能力訓練,保證學習過程生成預期學習成果。

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意味著要回答「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這一問題。對此,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恰當評價。教師應能夠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以多個維度的、梯次性的評價標準恰當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其二是多元化、個性化評價。這就需要根據學生學前稟賦、支持性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個體投入等因素,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評估學生學習的成果水平。其三是反思評價。學習產出評價也是對教學預期成果設計是否合理、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教學實施是否有效的檢討,教師應根據對課程學習達成的成果指標的綜合分析,發現不足,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持續改進。

推進學習成果生成的教學能力

對實施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活動的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的教學能力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具有不同的支持作用。除了精熟的專門知識、廣博的學識、高尚的道德素養以及人格魅力等教師必備的常規職業能力之外,能夠恰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與教育技術,並善於組合配置教學資源,對推進和優化學習成果可以產生較強效能。這是因為,恰當採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可以營造多樣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情境,為啟發思考、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學習過程提供媒介和平台;同時,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實時進行學情測量、實時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實時接受學生反饋,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的放矢地推進學習成果的產出。

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實踐教學問題,是成果導向教育對教師能力的內在要求。它以學生經由接受高等院校專業教育而獲得的在相關領域創造新知、新能的能力,來量度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果質量的,因此,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就從熟練地傳達抽象理論的課堂教學轉向在實踐中驗證理論並批判性地建構理論的能力;在前者基礎上,指導學生處理真實或模擬的專業實踐問題,在整體上具備進行創新實踐教學的能力。

成果導向教育是高等教育為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所進行的教育範式改革,而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重構是教師對教育環境變化的自覺回應。毋庸諱言,許多在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基礎與成果導向教育所要求的教師能力存在差距,因此,探討、研究成果導向教育範式下教師能力特別是教學能力的結構要素、建構路徑和建構方法,針對不足,有的放矢地發展和提升教師有效教學能力,是成果導向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共同面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任何教育範式下,教師教學能力都直接影響教學成果的優劣。(作者:王偉芳,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處境不利兒童教育補償策略
博物館和學校之間如何「拆牆」
為什麼老師能看到孩子的「拖鞋」,卻看不到孩子的「濕鞋」?|教學
研學旅行要規劃先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學診改如何為教師提供輔導
努力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培養教師
培養卓越教師服務基礎教育
教師領導力何為
教師素養決定教育質量
教育教學:素養時代教師能力轉型三部曲
用「活教育」培養研究型幼教師資
淺談教師如何讓教育更有魅力
家教指導力——教師的必備素養
提升教師教育質量 培養高素質教師
教師教育學科振興助力良師培養
全力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 不斷提高教師職業吸引力
教師要善於化「教」為「學」
智慧教育的未來:機器教學,教師育人
人工智慧助力教師教育
淺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教師培訓標準
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
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如何為教師提供輔導
教師教育的文化轉向
幼兒教育的改革一定要在教師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