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王道俊 教育學應關注教育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王道俊 教育學應關注教育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王道俊先生是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家。上世紀50年代初,他被作為青年教師骨幹,從華中師範大學三個前身之一、共產黨創辦於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原大學,選送到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教育學研究班——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研究班,該班後被整體調整到北京師範大學,成為新中國最早的一批教育學「研究生」,系統學習了蘇聯專家傳授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從此把自己一輩子都獻給了教育學。

青年時代的王道俊滿懷對真理的渴望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孜孜不倦地鑽研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勤奮好學,思想活躍,可惜命運多舛,屢遇「運動」,荒廢時日,無法施展才華,這也正是一代知識分子當時的共同境況。

改革開放後,國門大開,各種新理論、新思潮如潮水般湧入,思想的禁錮被解除,王道俊敏銳地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學人應該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遂深刻反思傳統教育理論之不足,立足中國本土教育實際,汲取外來思想學說養分,形成了自己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王道俊正統而不保守,守正且重創新,在注重主體和個人的時代思潮影響下,逐步建立了以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教育學理論為本源和依據的「主體教育理論」。上世紀80年代,與郭文安等人先後獨立或合作發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試論教育的主體性》《關於主體教育思想的思考》和《關於教育的主體性問題》多篇力作,主編出版全面體現其主體教育思想的專著《主體教育論》和《教育學原理》,將人的主體性與教育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培育和發揮,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極富時代意義的教育理論在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覆蓋眾多教育學領域如教育原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管理學等的主流教育理論,成為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影響中國教育理論和實踐最大的教育思潮與流派之一。

王道俊與王漢瀾、郭文安等主編的高等師範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材《教育學》,吸收、綜合了教育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觀點新穎,內容豐富,體系嚴密,論述簡明,篇幅適中,自上世紀90年代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來,已印刷700餘萬冊,是同類教育學教材中發行數量最大、影響最廣、嘉惠學子最多的一本教材。

王道俊不僅學識淵博,思想深刻,而且富有戰略思維、學派意識,始終引領華中教育學術共同體發展方向,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張成為「主體教育理論流派」的行動指南。

更為難得的是,他道德文章一肩挑,素為學界同仁特別是我等後學所敬仰。上世紀80年代初,我從華中師大歷史系畢業分配到學校教育科學研究所從事教育研究,就與他相結識和交往,時相過從,聆聽教誨,受益良多。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治學態度極為嚴謹,不思考成熟不輕易著述。平時一起出席教育座談會,往往是那些學術後輩踴躍發言,他卻沉思不語,不過一旦開口,必切中肯綮。記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座談討論其主編的《教育學》(新編本)如何修改時,他一直傾聽眾人發言,最後臨結束時他不疾不徐、觀點鮮明地提出,教育學教材修改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體現出時代精神,教育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應是教育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如今哲人其萎,悲思益增。誠盼先生的治學箴言能嘉惠與啟迪更多後來的教育學人。(作者周洪宇,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助力實現中國夢
處境不利兒童教育補償策略
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
創建貫穿學校教育全程的大美育體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教學:共享教育學建構未來教育
傳統文化中教育的智慧
仁和教育理念之——運動與教育
教育教育:熱愛教育才是師者的硬體
建構適應時代的教育文化觀
學科教學融合生涯教育策略
教育
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策略與探索
劉老師教育手記:教育的核心在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教育心得︱民國教育人物漫談:論梅貽琦的教育思想
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學籍管理的現狀與對策
家庭教育中的夢想教育
性惡論與道德教育
國學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靈魂工程
大學教育=職業教育?
學人說:學童的體驗式教育:淺談英國的食農教育
聚能教育聚能教育個性化教育加盟店的管理模式
傳統文化與現代兒童教育
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白皮書——雷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