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打破親子間的「玻璃牆」

打破親子間的「玻璃牆」

語言冷暴力,言語嘲諷、故意忽視、躲避、冷漠、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等,是親子關係的「黑洞」,兒童承受愈多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就愈容易表現出情緒低落、強烈的沮喪與低自尊等情緒反應,甚至產生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據台灣兒童權益聯盟2016年的調查,有超過半數(51.2%)的父母,曾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兒童最容易成為遷怒的對象。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父母控制或教導孩子的手段,是一種心理虐待或情緒傷害。即使是以愛的名義,即使是來自最親近的父母,語言暴力也真實傷害著孩子的身心發展,致使其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給他們留下一輩子的烙印。許多成人回憶小時候爸媽的一句怒罵對自己的傷害,即使過了很久心還是很痛,甚至一輩子難忘。

調整情緒語言,提升教養質量

情緒是一把雙刃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而在於其表達方法是否適當」;作家畢淑敏說「良好的心情是一種生產力」,會拓展個體認知和思維彈性、提升創造性。當兒童覺得不安全時,就會降低記憶和發現知識、獲得習得樂趣的能力,常常對他人充滿敵意或容易畏縮。要改善親子關係、提升教養質量,父母首先要學會調整情緒語言。

眾所周知,無條件的愛,是親子關係最好的黏合劑。父母有條件的、選擇性的愛的表達,如「你要是考不好,媽媽就不要你了」,常常讓孩子感覺焦慮,害怕父母不愛自己,於是會不斷地討好父母,在親子互動中容易察言觀色、猶豫不決,失去自我決斷力。唯有絕對的、無條件的愛,如「考不好沒有關係,這只是暫時的困難,媽媽會陪著你」,這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有勇氣嘗試錯誤,有勇氣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立而行,探索未來。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和家才是溫馨的,才能成為孩子最終的安全舒適區。

誠如台灣著名學者洪蘭教授所說,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當父母願意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時,親子關係就親密了。當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時,他的心房就打開了。當孩子全心全意愛父母時,養兒育女的辛勞才會變成甜蜜的人生回憶。

情緒不是用來壓制的,而是親子關係重要的溝通途徑。因此,父母應時常反省自己情緒狀態,選擇合適的言語來表達情緒,選擇合適的方式來排解情緒。在親子互動中,父母掌控著溝通的絕對權力,應謹慎反省自己的情緒狀態,學習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或反應方式,尤其要注意如何恰當地表達破壞力比較大的氣憤等情緒。

遠離傷害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怒火帶來的破壞力。父母如果是工作帶來的情緒不佳,應避免遷怒於孩子,冷靜下來,力求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最近工作壓力有點大,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沒有關係,可以讓我安靜一會兒嗎?」如果是親子互動中出現的不佳情緒,則要避免簡單否定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你又沒有完成功課,媽媽感覺很不開心,因為我很擔憂你的學業會逐漸落下,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呢?如果有困難,說出來,媽媽陪伴你一起面對。」

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選擇理解和支持,從表達「我」的感受開始,而不是簡單地發泄不滿,孩子就不會簡單地沉迷在各種情緒糾結中,才有可能在失敗中真正學到經驗。探索問題出現的原因,既避免了簡單武斷的批評引起的衝突,又為孩子示範了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父母如一味忍耐,反倒讓孩子在不清晰的親子互動中模糊了必要的邊界,要花更多時間來猜測父母的心思,以討好或取悅父母,卻不能解決問題。直到父母忍無可忍,以更爆炸性的生氣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錯誤的憤怒。父母張牙舞爪的情緒表達,讓孩子感覺莫名其妙,無所適從,對父母產生恐懼,內心只想遠離父母。

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孩子就是孩子,有很多行為他們自己都控制不了,真不是故意跟父母對著干。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更要陪伴孩子從失敗中吸取經驗,讓失敗成為成長的契機,轉危為機。

父母接受孩子會犯錯的事實,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協助他們成長。反觀父母的成長過程,也常常為自己的拖沓、懶散找借口,為什麼就不能多包容一下孩子的磨蹭、不乖呢?孩子哭的時候給他一個擁抱,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出去玩,但是現在到睡覺的時間了」,幫他明確表達出來;「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著你」,鼓勵他表達情緒。這樣做,孩子清晰地知道情緒來自哪裡,才不會無休止地大哭大鬧。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或回應他們內心可能出現的內疚和難過的情緒。一般來說,面對失敗,孩子的內疚或難過說明他們內心很想上進,也努力了,只是現實結果出乎意料。這時父母要關心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的感受,給予他們表達自己感受的空間和時間。

及時的情緒表達,讓孩子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再只是焦慮或沮喪。父母陪伴孩子總結失敗的教訓,協助孩子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把孩子的失敗標籤為「蠢笨」。孩子內心會感到安全,就有勇氣去探索錯誤的緣由。

孩子犯錯或失敗時,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安慰、陪伴和鼓勵。如果父母用譏諷或嘲笑的方式雪上加霜,無疑是在孩子的內心深處貼上難以消除的負面標籤。面對只問結果、不陪伴解決問題的父母,孩子往往會自動從親子互動中退出,讓雙方關係橫亘著堅硬的玻璃心牆,看得見彼此,卻走不進彼此的心。

放下父母的面子,保守孩子的自尊

中國的父母注重面子,一方面難以做到開明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另一方面又難以放下「父母是權威不可違逆」的信念,即使發現自己錯怪了孩子,也為了面子而選擇不道歉,甚至追加懲罰來加強自己的權威感。處於這樣不對等權力的親子關係中,孩子要麼全力以赴地堅決對抗父母的錯誤,要麼採取自我隔離的方式,內心中讓父母遠離自己。親子關係面臨公開的決裂或隱性的陽奉陰違,後者只是孩子伺機逃離關係的權宜之計。

孩子犯錯不是不能批評,而是要講究批評的藝術,不要突破「保守孩子的自尊」這一親子互動的底線。批評錯了,就要第一時間向孩子道歉。

批評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兒,而不是為了宣洩父母的不滿情緒。在親子之間不平衡的權力關係中,有批評話語權的父母尤其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少說廢話,不翻舊賬,具體指出當下的錯誤。比如「我很生氣,因為你沒有收拾玩具」,一句簡單的話,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就夠了。「我都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就記不住?」這種話除了發泄父母的情緒,只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翻舊賬、連環指責等過分懲罰,容易讓孩子不自覺地專註於對父母的反感,或努力爭辯,或內心反駁。孩子「關閉」了耳朵,父母啰唆中的一些有益的話也被孩子選擇性地過濾掉,批評的教育功能消失殆盡。有的父母在批評時隨意踐踏孩子的尊嚴,比如公開指責孩子無用,甚至讓孩子在公眾場合受羞辱,讓孩子滋生仇恨,甚至在怨懟中度過一生,百害而無一益。

智慧的父母講究言語的藝術性,讓鼓勵成為巧妙的批評,讓商討變成熱情的批評,讓提醒帶出善意的批評,讓沉默成為有力而無聲的批評。

父母如果實在沒忍住跟孩子發了脾氣,補救的辦法就是第一時間道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和愛。有勇氣對孩子表達歉意,其實是父母向孩子示範如何勇於承擔,不但能提升孩子承擔錯誤的勇氣,也讓孩子學會從不完美中成長,而不拘囿於為維護面子而推卸責任,提升其抗逆性。不肯道歉的父母其實是懦弱、不敢承擔責任的,孩子長大後面對問題時選擇逃避或推卸責任,就不足為奇了。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粗暴語言對孩子的傷害,儘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很大的進步。父母得體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鼓勵孩子面對錯誤時不恐懼、不害怕;尊重孩子,協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意識到從失敗中成長的重要性,學會承擔責任;拒絕暴力,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進行溝通,好好說話,成為孩子溫暖的陪伴者。

(作者蘇細清,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實踐與精神健康中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29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怎麼修復破裂的親子關係
親子神器,孩子的」綠色玩具
親子鑒定非親生,妻子卻倒打一耙
親子斗篷
跟著明星母子檔學穿搭,這才是「親子裝」的正確打開方式!
親子活動:陪孩子剪幾個圓做一隻可愛的毛毛蟲
親子時間 自製橡皮泥
懷疑被戴「綠帽」,偷偷帶孩子做「親子鑒定」的8位男星
黃聖依親子節目被「打臉」,打扮自己比兒子的早飯還重要?
霍思燕與嗯哼現身,親子破洞褲搶鏡,網友:別凍著表情包!
范瑋琪與雙胞胎兒子親子裝出鏡,三人同框溫馨又有愛
沙溢父子溫馨同框,同款親子墨鏡成亮點
刷爆ins!火烈鳥、獨角獸親子泳圈!凹造型神器,安全防側翻!
昆凌抱兒子親子裝出鏡,模仿周杰倫經典造型,兒子終於露臉了!
女子患病後希望前夫照看孩子,做了親子鑒定後,結果被打臉
日本一媽媽和兒子的親子穿搭走紅網路,這親子裝可以說很厲害了!
親子關係破壞容易建立難,別讓扭曲的愛,成為孩子一生的痛!
胡杏兒老公曬與兒子同框照,父子倆穿親子裝,奕霆笑容太治癒了!
鄧莎和兒子穿親子裝現身 大麟子頂「雞窩頭」攤手揮拳呆萌可愛
美女和香豬穿「誘惑親子裝」,「嘴部動作」成亮點 網友:沒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