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在傳統社會中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祭祀城隍由來已久。夏商周三代時期,祭祀水庸就佔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後,祭祀城隍成為國家和地方祭祀的重要內容。「城隍」,據《辭海》的解釋為「護城河」,「城」原指挖土築起的高牆,而「隍」是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時人們認為與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靈護佑,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始稱「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稱城隍老爺。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因而在民間形成了獨特的城隍文化。
城隍神及其職責
城隍在早期是以城池為象徵的自然神,並無姓名;漢代以後始逐漸成為人格神。數千年來,各地的城隍數不勝數,其中每一位都是一部傳奇,都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寄託和文化標杆。歷史上被奉為城隍者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能臣廉吏型的地方長官,如蘇州城隍春申君(前314-前238),因公正廉明、造福一方而名留青史;另一種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功臣名將,如西安城隍紀信(?-前204)。 在古代民眾信仰中,城隍既是一座城市的守護神,也是正義之神;不僅保佑這座城市的百姓安居樂業,還監察當地官吏的功過是非、天理良知。 明朝時,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推行,城隍信仰普及至各府州縣。不但出現了讚頌城隍的經文,還對城隍的職責加以概括。《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有云:「其神天地儲精,山川鍾秀,威靈顯赫,聖道高明,無黨無偏,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隨形。」將城隍的職責概括為「代天理物,剪惡除凶,護國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澤,普救生民」。這24個字基本代表了城隍信仰的核心意義,說明城隍不僅是一個城市的保護神,更重要的是剪惡除凶的正義之神。
還有一段對都城隍讚頌的經文曰:
大哉城隍,實天生德。虹流華渚,山嶽降靈。承天稟命,統制萬邦。主判生死,報應分明。賞善罰惡,不爽毫分。明同日月,德並乾坤。皇都肅靖,姦宄不生。救災拔難,佑國康民。大都乾地,廟貌尊嚴。國崇杞典,禮儀精裡。天下欽敬,率土歸心。御災捍患,永鎮八方。香膏綿永,億萬斯春。
此外,還有城隍專有的寶誥:
社稷古公,天下正神,銓福國顯忠之行,稟賞善罰惡之仁。都邑之主,諸郡侍從,所隸十三布政,桉判一十八司。廟社萬年,恩扶億劫,設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權。運神力以護郢川,遇陰兵而驅夷寇,至靈至聖,乃正乃公。護國保寧佑聖王威靈公感應尊神。
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城隍的職責基本上涵蓋了中國民眾宗教信仰的全部心理需求。概而言之:其一,代天理物,護國安邦。代表上天主理世間的一切事物,護佑一方平安,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二,公正廉明,教化群黎。是世間的公平正義之神,既能監督當地官吏的所作所為,又能教化黎民百姓多行善舉。其三,監察善惡,陰司報應。能看清世間的善惡是非,並根據善惡標準而判定每個人的生死禍福。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社會,隨著城隍信仰的遍布流行,其教化社會、導正禮俗的作用也逐漸深入人心,從而使城隍信仰參與構建了社會的基本道德秩序,並彌補了王法統治之不足。
(武漢城隍廟)
城隍信仰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與城隍被賦予的職責相應,城隍信仰在監察官吏、教化庶民以及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概言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監察官吏?「舉頭三尺有神靈」,當人們心存敬畏時,就不敢妄為。明清之時,各級地方官吏在上任之前,須先至城隍廟上香。一方面,祈求城隍爺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一方平安、眾生康寧;另一方面,向城隍爺盟誓,絕不貪贓枉法,所作所為將無愧於天地良心,如有違背,可任由陰司審判,遭受輪迴報應。
警示教化
城隍爺兩側一般供奉文武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喻示既能審判世道人心、辨清善惡真假,又能捉拿兇惡之人,判定吉凶禍福。大多數城隍廟門前都有一塊寫有「你來了嗎」的匾。看似口語化,不像大多數廟宇里的匾額那樣深奧難懂,但恰恰道出了老百姓最真誠的願望,即每個人都應來城隍廟,都應面對城隍爺及文武判官拷問良心。為善者心懷坦蕩,祈禱平安;為惡者膽戰心驚,棄惡從善。此外,各地城隍廟往往有各種警世楹聯,如「善來此地心不愧,惡過吾門膽自寒」,「陽世奸雄積善作惡皆由己,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其教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在城隍巡城的傳統廟會中,有文武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隨行,鳴鑼開道、鼓樂齊鳴,所到之處民眾設香上貢、祈求護佑,而這同時也是對為非作歹者一種有效的震懾。
緩解矛盾
城隍賞善罰惡,秋毫分明。在中國傳統社會,如果冤屈不公、上訴無門,人們就會到城隍廟喊冤訴狀,被稱為「告陰狀」。這既是民眾心理傾訴的有效途徑,也體現了他們對公平社會的期寄,對於緩解矛盾也有一定作用。到城隍廟喊冤訴狀的人,得到城隍託夢告知真相;縣令到城隍廟發牒文祈禱獲知案件實情,果獲城隍顯應託夢告知……這些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反映出城隍信仰在中國傳統社會被賦予了緩解現實世界矛盾的功能。
傳承文化
城隍信仰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城隍廟又大多地處城市中心,故各地城隍廟往往香火旺盛、信眾如潮。由此而興起的廟會,往往會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中心,從而彙集了各種地方戲曲和民間工藝。所以,在中國傳統社會,城隍廟在承載當地世俗禮教精神慧命的同時,往往又繼承了當地最原生態的文化傳統,從而成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之靈魂所在。
(編輯整理甘棠,本文作者劉世天,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圖來源於網路)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點擊展開全文
※《道德經》解讀之七報名中
※武漢市副市長龍良文一行考察長春觀
※陳攖寧先生的《道藏》情結
※幽冥世界的職能部門——七十六司
※全國政協常委、民宗教主任朱維群一行到武漢長春觀調研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憲法信仰: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
※物聯網的社會化應用對傳媒行業的影響
※中國的封建社會
※張近東:重視區塊鏈等技術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應用
※惠普加入「信易+」聯盟,共助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身份技術:身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
※發揮統戰作用 促進社會和諧!
※重建社會:中國社會家族祭祀的復生
※金庸秘密社會中的道德觀
※互聯網影視公司的「社會效益」任務
※城市與社會的關係所在
※中印人口轉型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這位博士論文研究鬥蟋蟀:隱蔽的斗蟋社會,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活化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偉大社會革命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國竟然少了其中一個社會?
※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
※匡樂成:社會信用建設推動新型城市化進程
※仁義禮智信的五行特徵,和現代社會的儀式感的關係
※共建社會信用體系聯合聲明發布,是網貸行業止雷的標誌嗎?
※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