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之父洪堡的前世今生
圖為柏林大學內洪堡的雕像(田園攝)光明圖片
今年是德國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誕辰250周年。說起威廉·馮·洪堡這個人,或許知者不多,但是他創辦的洪堡大學(又名柏林大學)卻聲名顯赫。從這座名校走出的名人可謂群星璀璨:黑格爾、馬克思、費爾巴哈、愛因斯坦、海涅等耳熟能詳的大師級巨擘都曾在洪堡大學留下學術足跡。除此之外,作為普魯士教育大臣的洪堡還實施了奠定德意志復興基礎的高等教育改革,其提出的「現代大學應當是以知識學術為目的,培養全面型人才」理念影響至今。
1、創辦柏林大學培養璀璨大師
正所謂「打仗親兄弟」,教育家、思想家威廉·馮·洪堡還有一位胞弟亞歷山大·馮·洪堡,是一名著名的科學家,倆人都是洪堡大學的重要創始人。兩兄弟成長時期的普魯士,面臨內憂外患,先後經歷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普魯士的慘敗和1806年法國佔領柏林。普魯士王國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倆改革祖國教育體制的想法。
威廉·馮·洪堡於1806年秋寫信給當時普魯士的外交部部長說:「我從未追求功名,始終對我居住的、我所熱愛的國家感到滿足,但卻對自己的無所作為和不能為受威脅的祖國儘力而感到慚愧。」洪堡提出,一個國家只有通過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禮儀和知識,才能使這個社會的內在價值提高。於是,1809年受當時普魯士內務部部長所託,洪堡從外交官調任為普魯士王國內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長,掌管普魯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務,並決心說服王國上層,在全社會範圍普及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並建立一所由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為疲軟的普魯士王國培養復興的人才。
當時,洪堡在普魯士王國上下奔走、力排眾議,呼籲走科教興國之路。他的諍言令原本無所作為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議,決定超常規猛增教育經費,籌建一所重點大學,並決定每年為該校撥款15萬塔勒。為此威廉三世甚至不惜將豪華的王宮——海因利希宮貢獻出來作校舍。受洪堡影響,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國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觀點:「我們必須以精神來彌補國力的不足。窮則思變,必須大興教育,以此來挽救國家,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起初學校以國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命名,後改稱「柏林大學」,但民眾卻喜歡以創始人之名叫它「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的創辦宗旨是以學術自由與教研結合為圭臬,打造國際一流的高等學府,培育全球最傑出的高端人才。洪堡提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個性和道德的修養,二是對科學的探求。為此,學校請德才兼備的哲學家費希特出任首任校長,1830年則由大名鼎鼎的黑格爾繼任校長。當時的洪堡大學不惜高薪聘請知名教授,卻只用小錢去搞硬體建設。據悉,該校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是1500塔勒,而當時柏林一個熟練工匠全家年消費僅為150塔勒,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年消費為750塔勒。就是說,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資足以養活十戶工匠之家或兩個中產階級家庭。與此同時,該校的研究經費比工資支出還多一倍。
此後,外表並不起眼的洪堡大學果然不負眾望,吸引和培養了無數精英人物,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成為世界學術的中心,並使柏林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學的校訓是該校就讀過的學生卡爾·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即理論上升為實踐,這一升華無論在哲學史、教育史還是社會意義上,都堪稱千古真理。如今,這句名言仍然被鐫刻在洪堡大學一進門的大廳里,激勵著無數學生和教職人員。
洪堡大學的建立對後來德國的統一和崛起影響至深,它標誌著普魯士政府把教育改革當作國家崛起的一種手段。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德國開始了自己的強國之路。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洪堡大學留下忙碌的身影,這裡曾湧現出叔本華、格林兄弟、愛因斯坦等名人,留下了馬克思、恩格斯、海涅、費爾巴哈等大師的足跡,它還產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如今這些人的畫像陳列在洪堡大學二層走廊內。
2、實施教育改革助力復興之路
圖為柏林大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與創辦柏林大學同步進行的,是洪堡主導的普魯士義務教育制度的改革:1809年2月,洪堡掌管普魯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務,在他短暫的任期內,洪堡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
威廉·馮·洪堡在他弟弟和同事的幫助下,很快就在當時的普魯士行政和教育中心哥尼斯堡進行了迅速而高效的改革,他的改革內容涵蓋小學、中學、高級中學和大學的教程、教師培訓和考試制度。洪堡提出了一個三級的學校制度:即現在已經遍及全球的小學、中學、大學制度。在洪堡看來,理想的中學首先應當是人文中學,是為大學學業作準備,為此他提倡學生學習古語言以修養思想。此外,洪堡和他的同事留下來的長久的改革措施還包括:1810年引入的教師考試,中學教師必須掌握古語言、歷史和數學;1812年引入統一的中學畢業考試(不過到1834年才完全執行);1816年引入了十年制中學教程。這些改革措施和制度許多仍沿用至今。
洪堡大學聘請了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費希特、尼布爾等有名的學者作為教師,明確規定大學的任務是雙重的:除了教學外還有研究的任務,學生和教師直接參加研究工作,而且在教學和研究上擁有比較大的自主性,國家對於大學的束縛比較小。洪堡提出,現代化的學校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更要以學術成就和科研能力作為判斷教師能力的標準,國家行政不要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這些原則被歐美許多高校借鑒,奠定了洪堡兄弟在世界教育史上卓爾不凡的地位。
威廉·馮·洪堡本身就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胞弟亞歷山大·馮·洪堡則是著名科學家,他們認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更應按照每個學生的個性全方位開發其能力,並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對社會和民族的責任感。於是在改革教育體制的同時,他們還推廣新的學習理念和方法,提倡自主教學,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塑造,將古典文化、語言和自然科學定為學生必修課,設立學年制、課程表,建立考試及升降級制度等。
在洪堡實施全面教改之前,人們普遍將大學教育的功能定位為培養特定的實用性人才。但洪堡認為,大學教育旨在提高人的修養,而修養是道德和人格上的一種境界。因此,他提出了「完人」教育觀,即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他認為,修養是個人必備的素質,與專門的能力與技藝無關。相反,單純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會使人偏離通往修養的正途,最終遠離培養「完人」的這個目標,學生必須要有獨立思考和自由創造的能力。在此理念下,傳統普魯士大學由教師設定正確結論再讓學生證明的教學方式被廢除,學生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顯著增強。
幸運的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是洪堡堅定的支持者,威廉三世曾對從拿破崙佔領下的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講道:「這個國家必須用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物質上的損失。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因為辦教育而辦窮、辦亡國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他甚至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大學是科學工作者的廣闊天地,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科學自由!」這場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為普魯士之後的飛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學技術與人才基礎,成為普魯士重新崛起的動力。
3、重新定義大學功能開啟教育新時代
德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卓有成效,科學研究第一次成為大學職能,洪堡的辦學思想和洪堡大學的改革成為近代大學的典範,它和法國近代高等教育模式共同構成歐洲近代高等教育兩大模式。威廉·馮·洪堡本人也被稱作現代教育之父,因為他對大學的功能進行了新的定義。
洪堡大學大廳內鐫刻著校友卡爾·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田園攝)光明圖片
傳統大學的功能是「教」,即傳授知識。但洪堡認為,教育除了是「全面的」之外,還必須是「純粹的」,即大學教育不能以眼前的暫時利益為目標,而應把追求真理當作最終目的。洪堡極其重視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張。大學教師的科研工作是其教學的中心。只有一個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才會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只有實行「教研合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傳播和升華,則必須要落實學術自由。
一般來說,現代大學有兩個起源:一個是1088年誕生的義大利波隆尼亞大學,從中世紀的修道院制度過渡到近代大學,波隆尼亞大學無疑是成功範例。另一個則是洪堡大學,後者享有「現代教育之母」尊稱。洪堡大學的這份尊榮,來源於威廉·洪堡的大學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簡單地說,這種理念包含兩個最根本要素:一是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探尋真理,並在探求過程中實現人格的培養。二是治學應當超越經濟、政治等功利因素,追求孤寂和自主的狀態。前者詮釋了大學教育對全面人才的塑造,後者則刻畫出一個完整科研工作者和教學者的理想狀態:獨立、專註和最大化的調動資源。
後人描述道:洪堡大學的建立「開啟了普魯士和德國,甚至是整個歐洲高等教育的新時代」。洪堡大學也被譽為「真正近代德意志大學之開端」。英國近代詩人、教育家、評論家馬修·阿諾德曾說:「法國大學缺乏自由,英國大學缺乏科學,而德國大學則兼而有之。」這被認為是對當時歐洲大學的客觀描述。
此後,洪堡的現代教育理念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接納與推廣。美國的教育家吸取了德國改革的經驗,「贈地學院運動」和「威斯康星思想」進一步強調大學與社會的聯繫,凸顯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使高等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霍普金斯大學開創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使德國的「講座制」更加民主化。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德人文交流」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大圖欣賞:連山連海連雲連天下
※原創┃女人當自強:從《唐頓莊園》 看英國女性地位的變遷
※教學評價標準的淵源、內涵與使用——以核心素養為例
※原創┃通俗歷史寫作的前期準備與相關技巧
TAG:中國國家歷史 |
※古典教育如何為現代世界培養學生
※《戀愛先生》暴露的現代婚姻現狀
※老子的自然觀及其現代教育內涵
※傳統文化與現代兒童教育
※現代老師難當,且看古代老師是如何教育學生的
※羅繼祖:盛開在「現代」的「舊式」教育之花
※當萬世師表遇上現代教育
※聽王蓮英老先生講中國現代花藝
※中國現代教科書之父張元濟
※現代殘忍的宗教祭祀
※如果耶穌誕生於現代
※現代生活的永恆環境
※吳冠中先生,一個留洋書生卻懂現代水墨
※前現代的歷史循環
※卞之琳的現代詩歌
※何世界現代詩五首
※滄桑的現代詩八首
※陳壁生:《孝經》的現代意義
※讀《我的一生略小於美國現代史》
※阿膠的前世今生:現代阿膠的臨床應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