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孩子用悖逆向父母喊話

當孩子用悖逆向父母喊話

《境界》獨立出品 【教育前線】

王敏俐

當父母對孩子不抱希望,高三男生張釗對父母也已不抱希望,「他們改不改對我沒什麼關係」,他和女友成天窩在家,「我是給自己找一種力量支撐到高考」。本周正逢高考放榜。神無條件的接納幫每顆缺愛的心靈再造一個安全基地。悔改的父母,才能陪迷路的孩子回家。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地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這是14歲的叛逆少年澤清所寫的一首詩。澤清不上學、不出門,在網路軍棋的世界中「稱王爭霸」。

2017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中所放映的紀錄片《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澤清是其中的一個。

紀錄片一播出之後,引起熱烈的討論與迴響。不管是身為孩子,或者是身為家長,我們都在記錄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這部記錄片並非將焦點單單指向出現問題的孩子們,而是更深入的去探討兩代之之間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

從6月22日到30日,全國各地的高考成績陸續放榜,子女教育方式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點。

做父母需要資格證嗎?

紀錄片的一開始,是三個青年與他們父母之間的拉扯與爭執。高三男生張釗在交往女友之後便不再上學,將父母趕出家門,與女友兩人窩在家裡,拒絕與父母溝通。父母與特殊學校聯繫,請他們從武漢來到河北,把孩子帶到武漢的特殊學校接受輔導,整個過程中張釗充滿了憤怒,甚至試圖藉機逃跑。

另一個武漢男孩家明,流著兩行淚,氣憤地「控訴」自己的父母:「他們永遠都會說,我是在他們底下長大的,你說我怎麼會不想出去?」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喜歡什麼東西,就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我身上……他們還不是以為我是一個小孩子,我回去再怎麼跟他們折騰,他們也會覺得我是個幼稚的人,他們也覺得我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我!」 整日在家昏睡和玩遊戲的家明一心渴望自由,想做一個背包客四處流浪。

這部紀錄片里的三個孩子,被送入了武漢的特殊學校,脫離3C電子產品,開始軍事化的生活,並接受一連串的心理咨商與輔導,紀錄片繼續深掘3個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之間的關係,試圖從原生家庭的背景、價值觀、父母之間的感情與互動來尋找孩子心靈深處糾結的線索。值得注意的是,不只孩子們被送到了改造學校,父母也必須參與家長學堂,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與面對孩子的態度。

「做律師要拿律師資格證,開車必須要有駕照,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但是,為人父母不用拿證,我們就這麼直接做了,而且要做一輩子。第一次當爸媽,誰都沒有經驗,所以往往會出現滿滿傾注的愛,變成滿滿傷害的結果,而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對問題爸媽、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的存在。」家長學堂的一位講師在課堂中說道。

「我們拍的不是《變形記》。《鏡子》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記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在《鏡子》故事的背後,更融入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到哪裡去?」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如此闡述他對於這部紀錄片的思路與理念。

是什麼形塑了今日的我們?

導演提出第一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換句話說,是什麼形塑了今日的我們?我們的說話方式與用詞,我們對自己的觀感與評價,我們內心懼怕什麼,我們面對成功與挫折如何回應,在在反映出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約翰·湯森德博士在他的著作《為孩子立界線》中提到:「孩子對世界運作的方式最早也最基本的心理畫面,是從家裡學來的。他們觀察你如何對待他們、對待配偶和對待你的工作,然後不管好壞、照單全收的模仿你,因為他們不但景仰那些更大、更有能力的個人,也想要像他們一樣。」

於是在世代的承傳之中,孩子不但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血脈,也複製著一代又一代的思維與生活模式,暴力的家庭帶出暴力或者怯懦的孩子,權威壓制的家庭帶出壓抑或者強烈反抗的孩子,冷漠的家庭帶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感的孩子。

片中最年輕的孩子澤清父母都是大專畢業,有好的工作,我們不難從他的談吐與思維觀察出他是一個聰明、接受父母細心栽培的孩子。但是父母之間的爭執、言語、肢體暴力、對彼此的冷漠也深深傷害了澤清,甚至他也以暴力的方式對母親拳打腳踢。我們許多時候從上一代領受了正面的影響與祝福,也同樣經歷到上一代所留下來的傷痛與扭曲。

我們和我們的父母一樣,都是如此有限、自我中心、想去愛卻常常不知如何愛、想說出溫柔的話卻說不出口、不想說出傷害的話卻往往在憤怒時毫無節制的狂飆。更準確地說,在人類離開上帝墮落以後,養育孩童成為一種罪的循環,無力去愛的雙親面對和我們一樣有罪性的孩子。

父母所疏於反省的是,自己帶給子女的可能是一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愛,因為我們教養兒女背後所隱藏的深層動機常常帶著自私的成分。我們溺愛、不願管教,或者是想彌補無法陪伴他們的缺失與內疚;我們督促孩子的成績與行為時,或多或少帶著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企圖心;我們想要掌控孩子未來的方向,其實不過是反應了我們面對未知的未來,內心的焦慮與恐懼;甚至在與配偶冷戰時,孩子成為兩方爭奪的籌碼。

我們的孩子,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了。我們期待充滿問題的孩子浪子回頭,但首先需要來到神面前悔改的,是我們這些身為父母的人。若父母依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需要調整和改變的地方,憑著自己的剛硬與自己的孩子角力、與神角力,我們與孩子將在互相碰撞之中遍體鱗傷。

沉溺因為缺愛

我們從哪裡來,決定了現在的我們在哪裡。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認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塊安全基地,這個安全基地更多是由父母,特別是媽媽來承擔的。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的自我形象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沒得到滿足,他會漸漸在心中形成負面的自我印象。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鮑比說。

但正如紀錄片中所呈現的,多數父母從不吝嗇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也花了大把心思幫孩子尋找最好的學習環境,卻很少真正花時間在家庭彼此的親密關係中。物質上的給予相對容易,但是親密關係的建立卻是一個不斷放下自己,陪伴他人的過程。

「我不上學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有女朋友,而是那個學校很壓抑。我一說壓抑得我受不了了,我媽就會說,學校幾千人,別人都受得了就你受不了。我感覺我不是受不了,我是把心裡已經壓了很久的情緒全部放出來了。」 紀錄片中,17歲的張釗輟學4個月,自己和女朋友在家住。在張釗與父母互動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以及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信心,張釗甚至故意用「買狗需要1萬塊錢」的方式去測試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度。

張釗絕望地表示「他們改不改,對我沒什麼關係,我也不抱希望」;他也解釋了自己為何如此看重與女友之間情感的原因:「我也是在給自己找一種力量,至少能支撐到高考的力量。我已經放棄了(父母),這邊沒了,如果我再放棄那邊(女友),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就空了!」 即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對愛的關係、以及被愛被肯定所能帶給他的力量,仍然是那麼渴求。

當我們與孩子之間失去這樣親密的連結,孩子便轉向這個充滿誘惑與陷阱的世界,從中尋找親密與連結:有的沉溺於感情依戀,有的沉溺於遊戲賭博,有的沉溺在毒品與性的錯亂之中,身體與心靈都付出極大的代價。我們只看到了孩子所犯的錯、捅出的簍子、浮現在表面的問題,卻沒有看到,孩子所呼求的是真實的愛與接納,是生命與生命赤誠相擁的親密。

「沉溺並非真正的需求。它只是真正需要的代替品。重要的一步就是去找出真正的需求,而它通常以私慾為假面具出現。真正需要中的一項就是與人的相連與依附。」 美國基督徒心理醫師亨利·克勞德在《改變帶來醫治》一書中提出。我們都在尋找真實的親密關係:「你可以做你自己。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感覺或想法,你不需要做出一些表現,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去贏得愛。那個人知道真正的你,而且無論如何都愛你。」 但是,有限的父母無法活出無限的愛與接納,「恩典,是上帝在關係方面的性格。恩典在上帝和我們無條件的連結中顯示出來。」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觀看整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和所有的觀眾一樣好奇,到底經過整個心理輔導的培訓過程,父母與孩子之間會否有什麼樣的改變?在影片中,家長們常試著去調整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態度,尊重孩子的夢想,卻也在妥協與讓步的過程中,找不到一個寬容與原則之間的界線。

家明的父親為孩子買了狗,孩子卻沒有相應的責任心去照顧,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去流浪,卻發現孩子仍然窩在網吧里打遊戲......家明的父親在整個過程中,反而經歷了一種更深的絕望。我們到底該往哪裡去?我們的生命真的可能被改變嗎?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換句話說,陪孩子成長、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唯有一個被改變了的生命,才有可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改變。唯有願意在神面前真實悔改的父母,才有可能陪伴誤入歧途的子女走一條浪子歸家的道路。

自我中心所建築起來的高牆,使我們面對子女生命深處的吶喊,我們彷佛聾子一樣充耳不聞。事實上,創造生命的神,正藉著孩子對我們發出永恆的呼喚,邀請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去傾聽孩子的聲音,體會孩子的需要。上帝藉著我們在親子關係中的掙扎,使我們從這個錯繆扭曲的世界中轉離,重新思考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唯有神所賜給我們的愛與信心,我們才有可能在自己改變的反覆掙扎中,在陪伴兒女改變的反覆掙扎中,心中不致失去盼望。神無條件的接納,可以幫助每一顆在成長過程中缺失愛與信任的心靈,重新再造一個安全基地。

(文中提及影片中人物均為化名)

境界服務站

求助:

1、尋找北京七里庄附近的家庭教會。若能是英文團契就更好了。

2、尋找石家莊高新區想像國際小區附近的教會,步行能到的,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年邁。

小編:請知情者在評論留言部分聯繫我們,謝謝!另外請尋找長沙嶽麓區教會和尋找河北石家莊長安區附近教會的肢體,留言留下你們的聯繫方式,有信息回復你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jingjie 的精彩文章:

畫家牧師白野夫:尋道求佛,終遇耶穌
最好的父親是醫治者
為什麼你總是掉進自大或自棄?
涼薄的高考,需要逆商
做聾啞人的牧師:在無聲處讚美

TAG:ijingjie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叛逆期父母用這些方法應對,將不再擔心孩子走歪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常對孩子說這4句話,孩子一輩子有出息!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這些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父母當初讓網友扔狗,兩周後父母放話:誰敢抱走我孫子
父母如何跟孩子說性的話題
為不讓兒子哭,父母做法導致兒子雙目失明,醫生怒斥孩子父母無知
聰明的父母,不對孩子說這3句話!父母才是孩子的情商老師!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父母應當教給孩子的幾件事兒,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啟蒙老師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但是父母可以選擇孩子!
父母如何說話孩子才會聽
父母有什麼行為對孩子不是鼓勵孩子勇敢而是壓抑孩子情緒?
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害羞的孩子
父母可別用這3種方式哄孩子,小心養出一個叛逆不聽話的孩子
熊孩子與好孩子之間,隔著父母而已
孩子回家後,父母掌握這四種問話方式,孩子將更加優秀不聽話才怪!
父母離異孩子被同學嘲笑,孩子的童真話語,老師卻在一旁偷偷抹淚
當父母老了,請把他們當兒女養
當孩子干擾到父母時,該怎麼溝通?
孩子叛逆愛發火,父母的做法影響著兒女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