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最早的預製石核揭示古人類技術與認知能力的演化

最早的預製石核揭示古人類技術與認知能力的演化

6月28日,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與南非金山大學Kathleen Kuman,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Matt Lotter,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eorge Leader和南非開普敦大學年代學家Ryan Gibbon的合作研究成果。通過對出土於南非北開普省早期阿舍利遺址(Canteen Kopje site)的西維多利亞(Victoria West)石核的分析,研究者證實了古人類在距今約100萬年,就已經熟練掌握了預製石核技術,並利用從預製石核上剝取的大石片製作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工具。這是目前世界上報道的最早的預製石核技術,對於重新認識和評估早期人類技術、認知能力的演化及其複雜性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石核是古人類用來剝取具有鋒利刃緣石片的母體,剝下的石片可供直接使用或進一步加工成各類工具。而預製石核是通過一系列預先設計的剝片步驟,對石核形態進行有計劃的修型,並最終剝取具有穩定形態石片的一類石核。預製石核的出現,標誌著古人類在石器技術、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顯著進步。目前,預製石核技術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即距今約30萬年以來,其中以勒瓦婁哇預製石核最為典型。

西維多利亞(Victoria West)石核最早發現於南非中部瓦爾河流域的曠野遺址中,年代一般認為在中更新世(

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等利用高精度三維CT掃描方法對這批石核標本進行了定量技術和形態分析,深入探討這類石核的剝片組織策略,及其反映的古人類技術和認知能力的演化。研究指標主要包括:石核剝片面與預製面的不對稱程度、石核遠端與側邊的彎曲度、石核形態的幾何形態測量分析。結果顯示,西維多利亞石核在剝片的組織上表現出明顯的空間體積概念(Volumetric Concept),即在剝取最終的大石片之前對整體石核形態進行過有目的地預製。這一預製過程主要是通過打制出上下兩個不對稱、功能上不可互換的面,以及維持遠端和側邊的彎曲度來實現的。這與舊石器時代中期勒瓦婁哇石核體現出的體積概念非常相似。但是,兩者之間也有明顯不同:與具有多樣性剝片方式(優先型、循環型、對向型等)的勒瓦婁哇石核相比,西維多利亞石核用來剝取最終石片的方式單一,均為優先型;西維多利亞石核最終剝片時選擇的打擊方向也相對固定,所剝取的優先型石片均為側邊打擊(side-struck)石片,即石片技術長軸小於技術寬軸;幾何形態測量結果顯示西維多利亞石核的形態接近於手斧毛坯的形態,即近端寬、遠端縮窄的匯聚形;西維多利亞優先型石片大多被進一步加工成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大型工具,而勒瓦婁哇石片通常直接使用或加工成各類小型工具。因此,不同於勒瓦婁哇技術,西維多利亞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早期阿舍利技術體系中獨自發展起來的一類早期預製石核技術。

認知能力的演化是古人類研究領域極富挑戰的課題之一。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新的假設來探討早期人類認知演化的動因和過程,比如工作記憶假設、身份辨識假設、社會大腦假設、視覺顯示假設等。距今約100萬年的西維多利亞石核的發現和研究,為相關討論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材料。系統化、標準化的預製石核概念版型在古人類大腦中的存在,反映了西維多利亞石核製作者進步的抽象思考能力,以及社會群體中成功的教育-學習機制。從石器操作鏈的角度看,西維多利亞預製石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技術過程,而是由相互關聯的不同部分組成的,其中包括前期對原料的獲取和選擇、後期對大石片的修理和加工等。這一完整的操作鏈條反映了古人類深入的計劃性和預見性,是大腦工作記憶時間延長的實證。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工作記憶的延長與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直接關係,而這一腦形成過程又可能與社會複雜性的增加密切相關。由人群規模擴大和人際間親密性加強所產生的社會複雜性,進而成為進步的西維多利亞石核技術在100萬年前的古人群中傳承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C類)、中國-南非雙邊舊石器合作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批准號:XDPB05)的支持。

文章鏈接

圖1. 南非北開普省(黃色)Canteen Kopje遺址地理位置圖(a,b)及遺址地層剖面圖(c,d)(李浩供圖)

圖2. 西維多利亞(Victoria West)石核的定位及相關定量指標測量(李浩供圖)

圖3. 基於標誌點的西維多利亞石核幾何形態分析(李浩供圖)

圖4. 西維多利亞石核舉例(黃色箭頭代表預製過程中的剝片方向;紅色箭頭代表優先型大石片的打擊方向)(李浩供圖)

圖5. 西維多利亞石核舉例(黃色箭頭代表預製過程中的剝片方向;紅色箭頭代表優先型大石片的打擊方向)(李浩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院網站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揭示細菌Argonaute蛋白引導鏈與靶鏈不完全互補配對的分子機制
化學所承擔的重大儀器研製項目「高分辨多功能化學成像系統」通過驗收
武漢岩土所三維節理岩體非連續變形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光敏染料分子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地質地球所揭示俯衝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制約因素

TAG:中國科學院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智慧與技術的結晶
容器技術演化史
盆景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
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智人的繪圖能力可能與狩獵技術有關
世界的技術化與主體的技藝化
攝影技巧:包圍曝與曝光合成技術,解決大光比問題的有力武器
當藝術向技術示愛
精課雙師:打造賦能平台 核心還是技術之外的教學
跨越技術和管理的鴻溝 成為技術領導者
是時候展示真正的技術了《奇蹟重生》跨服對戰
真實的科技創新是什麼樣的?從事技術人士必讀
創造無限:神奇的納米技術與原子技術
版式設計:用顏色訴說情緒,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統一
歷史的造物:古羅馬人可能掌握納米技術,並用於製作醒目的裝飾品
科思創:高科技材料和技術,讓自動駕駛成為可能
武術武術,到底是技術還是藝術?
科學技術重大突破,人類掌握核聚變技術,將實現跨星系飛行
讓視障人群「觸摸」藝術創作,這家美術館用VR技術實現了
讓你腦袋打結的化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