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專訪馬化騰: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只等湯熟

專訪馬化騰: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只等湯熟

現在我們把這種競爭的心態

轉變為一種合作的心態

馬化騰。圖|受訪者提供

馬化騰: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

本刊記者 | 王全寶 賀斌

本文首發於總第810期《中國新聞周刊》

6月20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的承辦方,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一出現便引起現場一陣歡呼。

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2017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以「共建中國的世界級灣區」為主題。

本次論壇有400多位嘉賓出席,陣容堪稱豪華,演講和致辭的政界主要嘉賓有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企業界主要嘉賓則有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衛,大疆科技的創始人汪滔等。

據了解,很多嘉賓都是馬化騰親自邀請,比如以低調著稱的順豐總裁王衛,他笑言自己的低調牌坊沒有了,「沒有馬主席盛情邀請,我恐怕很難想參加今天這麼高調的活動。」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騰訊在香港舉辦大灣區論壇,不僅源於騰訊自身誕生於深圳、上市於香港的緣故,亦預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規劃正愈來愈受到各界關注。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我感覺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這幾副好牌恰恰反映了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即軟體、硬體、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三者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未來大有可為。」

「發展大灣區,要更重視發展科技」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你提出了一份關於粵港澳灣區建設的建議,即「建議打造粵港澳 世界級科技灣區」。請問你提出建議的背景是什麼?

馬化騰: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我也提到了騰訊的發展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現在三分之二的員工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

我們1998年在深圳創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十多年來我們的股票不知不覺在香港從一個股價非常低的股票成長到現在的香港龍頭股之一。關於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的建議,這個想法真正比較強烈是去年的時候,比如說我參與「Hong Kong X創業計劃」的平台,我們也搞了幾次活動,舉辦了很多研討會,這個過程中還包括跟很多人溝通,其中包括跟董建華先生很多的溝通,感覺受益良多。

我覺得,這個建議與我們面臨的問題非常貼近,也非常切中現實問題。騰訊在香港上市,有很多員工是香港人,他們經常往來,所以對區域協作發展裡面的很多痛點感受很深,也比較了解。

因此在今年兩會前,當時與團隊討論準備建議素材的時候,我說這個挺重要的,我要提,其實團隊當時還不覺得這個特別重要。我說越來越有這個感覺了,這個應該要提出來。

中國新聞周刊:全球灣區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分別是: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聚集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馬化騰:從全球來看,世界級灣區一直主導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國際大都市群發展的標杆,孕育了不少領導全球創新潮流的科技企業。比如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

我們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的20年中,整個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前不久,接受香港經濟日報一位記者採訪時,我評價說,香港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優勢和條件發展創新。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只是一副。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了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例如,港澳的國際級商務和科研資源,廣深的科技產業孵化能力以及東莞、佛山、珠海、惠州等地的製造與應用轉化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整合協同,形成創新合力,就有機會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力。

未來,軟體、硬體、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大家現在看到,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體開發,都不能孤立發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設備裡面,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雲端,與後端的雲服務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括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

中國新聞周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要發展需要更多的協作,你認為其發展面臨哪些挑戰?區域間合作該如何突破?

馬化騰:粵港澳大灣區要成長為世界級的科技灣區,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包括粵港澳三地如何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發揮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協同作用;香港如何把創新潛力和國際「超級聯絡人」的巨大能量充分發揮出來,吸引更多頂尖科技人才和機構落戶;如何增進粵港澳三地年輕人合作創新創業的可能性等等。

首先,發展大灣區,要更重視發展科技。我們希望國家能給予大灣區更好的政策,讓大灣區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窗口,也希望這裡能夠成為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引進來」)的重要橋樑。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環境對很多國際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容易適應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夠主動出擊,這樣香港就有更多的機會吸引到國內外的科技企業來這裡落戶。

其次,大灣區要有鼓勵創新的氛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大家知道,在矽谷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學能夠培養人才,矽谷則能留住人才。其實香港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高校和基礎研究的平台,但是很可惜,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理工科的學生很難留在大灣區。我相信,未來需要營造更好的創新氛圍,我建議「搬大樹,引鳳凰」,吸引更多的科企與高校進行合作,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後,我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態的協調機制,大家可以更加敞開心扉。過去可能會覺得「你發展好了,我就受影響了」。現在我們把這種競爭的心態,轉變為一種合作的心態。大家要一起發展,我們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場。

具體來說,比如人才引進方面我們能不能聯合推出灣區人才計劃?還有相關優惠政策方面,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綠卡,讓高端人才的流動和跨地域的發展能更加便捷?個稅方面,在全國個稅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能不能地方實行一些補貼,讓在港澳的一定名額的高端人才在大灣區範圍內工作生活都視同於在港澳工作生活?現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內地工作要數著日子,一年不能超過183天,否則按內地的稅率來納稅。這對我們吸引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不便的,希望這裡能有一些措施來改善。

從各地優勢看,香港的金融和服務業發達,深圳高科技產業和產業創新比較好,珠三角以高端製造業和智能製造見長,並有較完備的製造業配套。現在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無疑帶來了增進合作的良好契機,使得粵港澳更加緊密,也使得灣區概念更加明顯。

中國新聞周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你認為香港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馬化騰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發揮香港「超級聯絡人」角色,為科技產業創新牽線搭橋。包括依託香港特有的金融、服務和制度環境,發揮法律、財務、諮詢、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專業服務優勢,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實力地位,加快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科技服務產業,推動專利技術創業孵化、應用轉化,搭建覆蓋粵港澳、聯通國際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創新技術與產品的供需市場。用好深港河套地區創新及科技園,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示範區、先行區。

「這鍋湯要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中國新聞周刊:自從國務院提出「雙創」後,一些人選擇去深圳創業,創新創業的力量在深圳開始再次彙集,你怎麼看這些創新力量?如何把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吸引過來?

馬化騰:去年在深商大會上,我提到深圳和深圳企業有三個特徵:創新、務實和開放。首先,深圳有創新、敢闖的氛圍。我從一個只會寫軟體的書獃子,到被感召去創業創新,這和整個深圳的環境是完全分不開的。其次是務實的氛圍,廣東企業尤其是深圳企業來自五湖四海,特點就是務實、低調、不忽悠,不畫大餅,我們說得到的就儘力去做到。深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因為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我們沒有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大家都是平等的,深圳有一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就是代表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來到深圳開始創業,或者是企業把總部從外面搬到深圳來。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政府非常重視和吸引外來的企業和人才。騰訊的第一筆融資,我們在第一屆高交會拿到風險投資,那時候深圳也非常難,互聯網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沒有VC來深圳,所以當時如果沒有深圳政府舉辦的高交會平台,像騰訊這樣的小企業非常難接觸到這些資本。

關於吸引全球人才,前面也提到,不僅僅是深圳一地,而是要從粵港澳大灣區的角度來考慮。

我建議粵港澳三地共同向全球要人才、要市場。前面也提到很多吸引人才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香港如何把國際「超級聯絡人」的巨大能量充分發揮出來,吸引更多頂尖科技人才和機構落戶。香港的金融、法制、教育環境對很多國際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容易適應的。

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夠主動出擊,這樣香港就有更多的機會吸引到國內外的科技企業來這裡落戶。我也希望政府會更有緊迫感,有時不我待的魄力。只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們企業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戲。

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這鍋湯還沒有煮開,還只是混在一起。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不同的「料」之間目前還不熟,還是生的。粵港澳三地的年輕人之間未必能互相熟悉,整個灣區之間的市場,包括對方市場發展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機會,還是比較割裂的。甚至很多人還有抵觸情緒,不願意敞開心扉擁抱。

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則大灣區發展講破天,他們根本不知道,不去看,也不去融合,就沒有用的。

騰訊啟動騰訊粵港澳灣區青年計劃,實際上,我們希望通過青年交流計劃,比如建立青年夏令營,鼓勵港澳的年輕人和珠三角的年輕人能夠融合,我們會編隊讓他們融合在一塊生活,希望更多的企業像我們一樣,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營、冬令營組織很多活動,這鍋湯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值班編輯:飯小姐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國企業首次收購細胞免疫治療原研葯成功
2017全球大數據傳播大會圓滿落幕,你get到多少知識點?
這是一份有意思有意義的工作,中國新聞周刊全媒體招聘
我知道體檢重要,可體檢報告我看不懂啊!答案來了——
新刊提前看 | 香港:二十年,愛與憂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最多的錢、最大的咖、最尬的綜藝!浙江衛視又把一副好牌打爛了!
特朗普一手好牌打爛了!美國兩大盟友集體倒戈,俄伊成大贏家
蜀漢後期的八大忠勇之將以身殉國,網友:劉禪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烏克蘭極具大國潛質,為何一副好牌打的稀碎?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吳三桂大軍已飲馬長江,為何停滯不前?
小程序:萬億新零售市場的一張好牌?|青山說
三國正史上的董卓是這樣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的
下課熱門!大連一方一副好牌打的太慘,也許真的換了馬林才有救?
蔣勁夫在酒吧當DJ?網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俄羅斯專家為何建議中國買蘇-57?專家:只是在打一副好牌罷了
桂林導遊發飆,強制遊客消費2萬!網友:桂林一手好牌都被打爛了
一首好牌打得稀爛:三個把富國折騰窮的領導人
從宏圖大業到千古昏君,隋煬帝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大英帝國是如何打爛一手好牌的?
楊紫鄧倫成客串,《香蜜》豆瓣評分下降,網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三國大敗局:袁紹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爛牌?
她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本該大紅大紫年紀卻慘遭冷藏!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力捧華晨宇的天娛傳媒路在何方?
魔術師打了一手好牌,三大巨星加盟湖人,球迷:暴揍勇士
看似手上一把好牌的南明,為何比南宋和東晉更加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