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家譜嗎
在我們家家譜的首頁上寫著:遷蘄始祖,相公遺像,度公直系第九十五世,相公字鈍夫,號文毅,晚號西河老人,登元延祐二年進士。生子十三。
從戶口簿上得知,我們是1890年從江西遷到湖北的,聽我爺爺講,我們祖籍追溯起來應該是福建這邊的。
1890年是清光緒十六年,我的先祖率眾人一直走到我們家現居的地方附近,叫信門坡的地方,起十六間茅棚,遂開始在此定居。
從家譜上看,我們整個村子都是從此時開始繁衍然後分支的。
百科裡說,家譜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迹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
長大後我看過家譜,大部分能夠記載的就是出生和死亡時間,配偶,子女名稱,以及死後所葬何地。
了不起的有突出貢獻,能夠有兩三行溢美之詞。
前年過年的時候,我特別拿出家譜,聽我爺爺講了一些過去的事。
我們在除夕那天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祭祀,我們的族人大部分都葬在屋後面的山上,我對祭祀這件事有種難以名狀的感覺,覺得非常莊重,又帶點敬畏。
我們小輩由叔叔們帶著去祭祀,叔叔們因為不經常在家,不常參加這類祭祀活動,對於有些先祖的安葬之處知道的比我們更少,我爺爺就常念叨著,如果他死了,以後的後人估計就更不清楚了。
所以這幾年我是主動問我爺爺一些關於先祖的情況,我所住的那個灣落,老人越來越少,孩子也越來越少,我擔心有天整個灣都會荒蕪掉。那個時候那些孩子都已經離開了這裡,又有誰記得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事情呢。
我知道我們家的事情,到我爺爺這裡就非常少了,對我太爺爺,也就是我爺爺的父親,知道的就更少了。再往上數,那些人是每年中元時節,包在紙錢外麵包袱上的名字,統稱為遠祖。
我爺爺也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清楚的,世際興期 忠義傳新。我爺爺是傳字輩,到期字輩的故事他還能說的上來,世字輩的基本就是寥寥無幾了。
從95世的遷蘄始祖相公來看,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120世了。
在我讀小學時,大家都還是論輩分。
所以可能有的人很年輕,但是他輩分大,我也得喊他某某公,或者某某爺。
我們在學校的時候,跟同學之間也會問一句,你什麼輩,這樣如果吵架了可以罵他/她,按輩分我都是你爸/爺爺,甚至太了。
我輩分小,所以從不跟同齡人論輩分,不然每每吃虧。
我問過我爺爺,為什麼我們家輩分小,我爺爺輩分也不高,比他年輕的,他也得叫哥,叫爺。
我爺爺說,輩分越小,說明家族越是人丁興旺。
我們方言里,爺爺這輩都叫公,爺爺高一輩的就叫太,高更多輩也叫太。
前年我爺爺跟我說起一件舊事,我們那有一座山,處於蘄黃廣三縣交界的地方,山上有一座祖爺殿,最早是我們蘄春人修的,我們每年去山上進香的時候,都要去拜一拜的。後來好像跟廣濟因為這座廟的歸屬和管轄起了爭執,還打起了官司。我爺爺為這件事積極奔走。在我們小輩看來,這個廟的歸屬自然有政府相關部門來定奪,我爺爺年紀這麼大了,不應該在為這樣的事操心。
我爺爺說當年我們的先祖春七公,當年也是為了這個廟跟廣濟人爭,春七公光腳走火炭的事迹,細節我爺爺沒有多說。想來就是憑著一股狠勁爭贏了,最終春七公的名字刻在了這間廟的橫樑上。
這件事發生距今應該有一百多年了,為這件沒頭沒尾的事,我莫名覺得很燃。
還有我們家族是分為兩個分支,一個是新份,一個是坦份(皆是方言音譯,字不一定準確)。
一個被稱為官房,一個被稱為民房。
因為官房的人大多有公職在身,有一定權勢。民房勝在人多,但是沒什麼地位。
我爺爺說,那個時候有個規矩,民房娶媳婦,新娘子都要先抬到官房。
多年後,官房漸漸沒落,民房崛起,後來民房掌權,不讓官房入譜。
我聽這些,基本上是當故事在聽。
但是先祖們在故事裡卻不再陌生而模糊。不再只是一個名字和符號。
希望趁我爺爺還記得的時候,多了解一些關於我的先祖的故事。我也不一定是寫書立傳,只希望比我更小一輩的孩子,以後還會知道一點關於我們先祖的事。
人生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
還有我爺爺這輩的老人,剩的不多,我所知道的家族基本上就是從我爺爺這輩開始往下捋。我爺爺常說一句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
這話我哥也跟我說過,在三年前吧,他說我們現在這麼親,但是如果以後你嫁到外地,我們的孩子勢必不會像我們這麼親,等到我們孫子這一輩,基本上就不會再來往了。
想想有點想哭,但是幾乎繁衍,最後難免就是這樣。
以前在哪裡看過一句話,以前人還是猴子的時候都住樹上,後來繁衍的多了,樹上住不下了,就到地上來蓋房子了,這裡住不下了,就往更遠的地方去。
我媽關於為什麼人們要生男孩說過一番話,如今想來也是頗有道理。
在每次祭祀的時候,都是要上香的,祭祀這種事都是男丁帶頭主持,我作為女孩子雖然也參加,但是我終歸要嫁人,嫁人後就不會參加了。
所以所謂繼承香火,就是要有人負責點香啊。
女孩子也是不系譜的,系譜大多沒有名字,現在還好一點有名字,然後會說適某某,就是嫁給誰了。記這麼一筆。
我爺爺 我爸爸他們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譜上記載的名字,第一個字是輩分。比如我爺爺譜名叫傳進,我爸爸譜名叫新文,跟他們的本名完全不一樣。
人死了以後,墓碑上,化袱上都是寫的譜名。到了我們這一代沒有再另取譜名,我和我哥的譜名就是根據名字來的叫法龍 法鳳。
以前系譜是一件大事,比如幾年一系,不是今天你家接媳婦就可以系,明天你家生孩子就系。
家族有族譜,然後各家有家譜。現在每家到祭祀的時候只會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我爺爺每次帶我們祭祀的時候,除了祭祀我們的直系祖先,還會祭祀那些沒有後人的先祖。
每次都會跟我們說,讓我們記清楚大概位置。
我哥說,以後最好都遷到一處,免得找,也免得走。我爺爺就狡黠的笑,那就是你們這代來努力了。
除了清明,除夕,每年的中元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日子。我們要在半個月之前就開始印紙錢,以前大家都是手印,每個上面印9個。多印和少印都不好。
然後三張疊在一起。還要拿白紙做成信封裝起來,在封面要寫字,註明哪位先祖收。
這個時候基本上很多先祖都要寫到,而且親的先祖信封更多,包的紙錢更多。
慣例還有2個信封,上面寫上差字。是給陰司鬼差的。
然後中元節那天,要在一個空曠地方用乾草圍成一個圈,然後將所有化袱擺好,一把火燒掉。
祭祀儀式完畢後,家族的人,我爺爺和他的弟兄們以及他們的孩子在一起吃晚飯。
我爺爺像是這個家族的大家長,一般家族之間有什麼矛盾,也是找他去話事調解,家族內的大型祭祀活動,也是要他去主事。
家族裡誰家老人去世了,子弟們手足無措時,就會有人說去請四爺來。
四爺就是我爺爺。
還有一件跟祭祀有關的事是,有次遷一個先祖的墳,然後我爺爺去撿骨的,我那個時候很小,目睹了整個過程,祭祀完畢回家後我再也不喝豬骨湯了。
很多事情堅持到現在就成了一種儀式,就是雖然你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你一定會去做。
比如春節那天新煮的飯,第一碗要放到灶頭。
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給家裡的祖人牌子上香。
土地廟裡的磬上香時要敲三下。
我為這些與生死相關的儀式有點著迷。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我想對於我們來說,菩薩很遠,但是先祖很近。
TAG:獨角獸reem |
※先有「家味兒」才有家風
※你不在家、我便永遠沒有家
※囯有國法,家有家規,按照我家祖傳的規矩,如今只有我才能當家
※沒有家國情懷哪有好家風
※為什麼有的名人家中會有家訓,難道普通人家就沒有嗎?一起來看看
※都說家有家規,為何這個「家規」最早是管臣子?他經歷怎樣的演變
※樂有家和鏈家有何區別?
※女兒有家不回,天天帶著孩子住我家,我想把她趕出家門
※你知道嗎?你的心裡有家「店」
※有家的地方,沒有辦法掙錢養家;能掙錢養家的地方,卻沒有家
※4款為老人孩子做的家常菜,有家的味道!
※被質疑沒有家教?應采兒回懟:看我兒子就知道我有沒有家教
※「熊家長」,帶出一個有家教的孩子有多難?
※你羨慕我一身瀟洒無牽無掛,我卻羨慕你有家,有他,有人等你回家
※你羨慕我一身瀟洒無牽無掛,我卻羨慕你,有家、有他、有人等回家
※冰冷的婚姻,有家似無家
※有家,有花
※帶你看看林永健的家,家裡到處都有家人照片,連枕頭也不例外
※雖然我沒有家,但我有最愛我的「媽媽」
※雖然我在外面有家室了,但是你不能離開我,否則我殺死你們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