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生意經:從「挖礦」到ICO融資
行業報道
從一開始的買幣賺錢、「挖礦」獲利,到現在的ICO,虛擬貨幣形成了一條自己的生意產業鏈。然而,加密貨幣的價值取決於人們的「信仰」,同時ICO並沒有受到嚴格的監管,在加密貨幣暴漲的同時,其募集看似輕而易舉,其中也不乏欺詐或急於在二級市場套現的投機者。
今年以來,比特幣漲幅高達300%。然而,進入2017年尤其是5月以來,比特幣總市值佔比在逐漸下降,現在已經降到了不到50%,而萊特幣、以太幣、量子鏈等加密貨幣的價值也水漲船高。
更令人震驚的是,幣圈的「IPO上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售)也如火如荼,投資人用現金或等值的比特幣或以太幣(兩者在虛擬貨幣圈最通用)買入ICO發行的項目代幣,就表明投資人擁有了一定比例的該項目使用權。項目發行方通過ICO融資,推動項目發展(多為區塊鏈等技術項目),項目代幣的價格也會隨著項目的升值而升 高,投資者從代幣的升值中受益。
ICO的速度快到令資本市場難以想像。3月16日,國內智能合約創新平台量子鏈(Qtum)開始ICO,在5天時間裡籌集到價值1500萬美元的比特幣和以太幣;4月26日,致力於預測市場的項目Gnosis開始ICO,僅15分鐘ICO就募集完成。
事到如今,故事變得愈發耐人尋味。從一開始的買幣賺錢、「挖礦」獲利,到現在的ICO,虛擬貨幣形成了一條自己的生意產業鏈。然而,加密貨幣的價值取決於人們的「信仰」,同時ICO並沒有受到嚴格的監管,在加密貨幣暴漲的同時,其募集看似輕而易舉,儘管這支持了大量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融資的高科技創業者,但也不乏欺詐或急於在二級市場套現的投機者。未來監管方向如何?這一「生意經」是否還會持續?
加密貨幣家族崛起
說到加密貨幣的投資,最簡單的就是直接從交易平台買幣,而且這個虛擬貨幣家族變得愈發龐大。
從數鏈收集的數據來看,比特幣總市值佔比已經低於50%,2017年1月1日到5月20日期間,全球數字資產總市值從182億美元漲到了703億美元,增長了將近3倍;日成交額從1.6億美元升到了22億美元,增長了將近13倍;日成交額佔總市值之比也從0.88%增長到了3.13%,增長非常快。另外,比特幣總市值佔比87.6%降低到了50%以下,目前數字貨幣的市場正從比特幣一枝獨秀走向百花爭艷。
例如,萊特幣於6月18日前後在24小時內暴漲了近50%,一度達到48美元。截至北京時間6月28日,每單位萊特幣為268元人民幣,比特幣則為16975元人民幣。
在錯過比特幣和以太幣的暴漲潮後,數字貨幣市場的新手們現在都緊盯著萊特幣。中國和韓國的數字貨幣炒家表現得最為踴躍。數據顯示,在24小時內,中國和韓國的萊特幣交易額超過了10億美元,佔到世界總交易量的50%以上。
「幣圈估值水漲船高,比特幣作為一個風向標,價格節節攀升,溢價效應必定會帶動其他加密貨幣上漲。」史青偉表示。
之所以如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劇烈,主要是因為比特幣經濟模型不穩定的問題,區塊鏈大學校長、信鏈創始人黃立峰對記者表示,比特幣總量有限卻沒有實體產品,其價格波動與人們的信心緊密相關,因此「漲的時候大家興高采烈,跌的時候卻是很可怕的」。
「但可以確定的是,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實驗,作為實驗來評價的話,它已經十分成功了。」黃立峰稱。
為了解決不穩定的問題,信鏈嘗試推出兩款可購買的貨幣類產品:信鏈股和信鏈幣。信鏈股主要是作為分紅權,其絕對總量是有限的;而信鏈幣的總量就會根據有效用戶量的增長而動態調整,保證人均總量有限,以促進其價格穩定。
此外,現有區塊鏈面臨技術問題和經濟模型問題。其技術問題大部分是核心演算法PoW(Proof of Work)帶來的,PoW演算法本質上是對用戶貢獻的算力進行經濟激勵。主要問題體現在並發交易量有限、交易確認時間比較長、數據累積問題嚴重、隱私保護不足等方面。如今,也不乏一些創業企業試圖完善這一問題。
「挖礦」:電力、算力為王
比起直接買幣,其實還有一個更有技術含量的賺錢方法——挖礦。區塊鏈專家、上海區塊鏈初創企業BitSe CEO錢德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存在大量『礦工』,有的甚至是大團隊作業,來獲取比特幣報酬。」他也稱,「比特幣的數量可以說是固定的(2100萬個),因此隨著玩家或投資者數量的增加,其價值自然會抬高,但挖礦的難度卻是越來越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挖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挖掘礦藏。簡單來說,當用戶發布交易後,需要有人將交易進行確認,寫到區塊鏈中,形成新的區塊。在一個去中心化、互相不信任的系統中,該由誰來完成這件事情呢?比特幣網路採用了「挖礦」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中心化記賬的權力分享給所有願意記賬的人,「礦工」來挖礦則是參與維護比特幣網路的節點,通過協助生成新區塊來獲取一定量新增的比特幣。
「其實說白了,挖礦是計算機Hash隨機碰撞的過程,猜中了,你就得到了比特幣。」曾參與過「挖礦」的錢德君解釋稱,「這涉及到哈希函數(Hash Function),給定一個輸入x,它會算出相應的輸出H(x)。由於正確的概率很小,就需要不停去試,這也需要電腦有很大的運算能力,直到得到正確答案,就可以把這個x寫進block(區塊)里,這就滿足了整個技術規則要求。」
目前,每10分鐘左右生成一個不超過1MB大小的區塊(記錄了這10分鐘內發生的驗證過的交易內容),串聯到最長的鏈尾部,「每個區塊的成功提交者可以得到系統12.5個比特幣的獎勵,還加上用戶附加到交易上的支付服務費用。」他稱。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區塊的獎勵一開始是50個比特幣,每隔21萬個區塊自動減半,即4年時間,最終比特幣總量穩定在2100萬個。因此,比特幣是一種通縮的貨幣。
其實,要想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也意味著真金白銀的投入。如果要嘗試挖礦,就需要準備一台礦機、一台能聯網的電腦、一個AUC轉換器、一個樹莓派(控制器)、電源及各種連接線等。礦機的性能和功耗、全網的算力和難度、礦場的部署和運維能力、有沒有廉價電的資源等,都將影響挖礦成本。此外,如果全球有10萬人參與挖礦,那麼在這10分鐘內,只有1個幸運兒拿走這12.5個比特幣,其他人則顆粒無收。
近期,中國龐大的挖礦產業廣受關注。四川省已經成為全球比特幣挖礦資本最聚集的地方,電費成本是最主要的考量。出於節省鋪設線路成本以及用電便利性方面的考慮,比特幣「礦場」大多直接建在水電站內部。四川等地的水電資源非常豐富,礦工們就利用這些水力來「挖礦」。
礦場主要選擇在了四川大渡河,因為這裡的水電便宜而豐沛。據說世界每挖出100枚比特幣,都有5枚產自這裡。電力即決定了算力。
2015年全國裝機容量32000萬千瓦,整個比特幣系統60萬千瓦。也就是說,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四川一座中等水電站就足以提供。
據悉,在多雨夏季時,許多比特幣「礦場」的用電量尚不足水電站發電量的十分之一。但冬季進入枯水期後,枯水期電費有時候是豐水期的兩倍,電力又變得不夠用了。一些「礦場」主便需要把礦機運到新疆、內蒙古等地。對於四川的康定市這座小城,比特幣挖礦成為拉動經濟的新產業,傳聞這座小城的快遞員,拿起包裝就知道是哪一型號的礦機,可見這一產業是多麼興盛。
ICO勢頭迅猛,是喜是憂?
由於比特幣「通縮」的特性,挖礦的生意也不是那麼容易了。於是在產業鏈的另一端,一個叫ICO的業務火了起來,這種募集沒有國界,只不過近一兩年,由中國人發起的ICO項目數正不斷上升。
近期由共享財經發布的《2017年ICO信息披露指引》提及,ICO與IPO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究其實質,ICO發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數字貨幣,一般稱之為代幣(Token),區塊鏈初創公司以眾籌的方式,交換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數字貨幣,以達到融資創業目的。雖然代幣並不代表公司股權或公司債權,但其價值在於一來代幣可以驅動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序,二來代幣總發行量有演算法約束。如果公司的應用程序受到廣泛歡迎,使用者多,代幣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代幣的旺盛需求會推高代幣的價格,其持有者因而獲得價格上漲的收益。
在ICO路演微信群中,聚集了各路幣圈人士和投資者,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ICO項目信息。就發行過程而言,只要發行人制定了ICO白皮書,並且在線上募集到資金,其代幣就能在相關交易所平台交易,形成所謂的二級市場。
「例如近期大火的Qtum,該公司起初什麼都沒有,通過ICO就募集了近100億,可變現20億~30億人民幣,這是傳統風投給不了的,也可以說是社區的力量,只要能做起來,社區就會給你支持,並且投資人也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代幣的升值)獲得回報。」有業內人士表示。
當然,也有幣圈人士表示,近期虛擬貨幣漲勢迅猛,因此只要有新代幣上線,價格就立馬跳漲,不少投資人也是看上了代幣暴漲的利益。
針對ICO的募集情況,有ICO承銷方提及,「能夠火速募集的ICO項目發行方基本都是幣圈老人,不過近期甚至有一些券商高管都想要發ICO項目,我們拿到這種白皮書後,基本不太敢幫他們做承銷募集,基本前提還是我們對項目認可、投資人願意買單。」
ICO服務平台ICORace創始人史青偉表示,「儘管有失敗的項目,也有『不靠譜』的項目,但ICO的瘋狂沒有想的那麼可怕,幾乎80%的投資人都是幣圈業內的,幣圈『老人』發的項目很快就能成功,這種基於信任關係的資金募集高效迅速,而非行業內人士發起的項目募集就十分困難,ICO資金的使用情況一定程度是透明的。」
針對ICO項目的分類,史青偉表示,一般而言,ICO 項目分三類:應用類、平台類、底層技術類。
應用類ICO是基於現有區塊鏈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技術和生態系統來開發直接面對普通消費者的應用;平台類ICO則對現有區塊鏈技術做出一定改進,形成新的區塊鏈平台,並在新平台上創建新的生態系統;底層技術類ICO則是提出一種新技術改進,應用於目前現有的區塊鏈平台上,從而達到優化和提高的目的。
追溯歷史,真正成功的首個ICO項目是在Bitcointalk論壇上出現的「未來幣(NXT)」。NXT是基於全新編寫的加密貨幣代碼,並且是首個完全使用PoS的系統。全盛時期NXT的市值超過1億美元,NXT也因此成為了當時投資者眼中最成功的ICO。
見證過NXT的成功,2013年底到2014年初湧現了大量的ICO。伴隨而來的絕大部分ICO都因過度炒作或者詐騙而宣告失敗。不過至今為止最成功ICO項目以太坊也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以太坊募集資金超過1800萬美元,截至5月31日市值達到了200億美元。
加強監管or容忍創新?
那麼,針對這一尚處於監管真空的新興領域,監管究竟要不要強勢介入?如何把握對創新的容忍度?
首先,如果ICO項目越來越多,且各種虛擬貨幣估值也越漲越高,有一天這是否會失控?
「歐美項目基本都是1億美元起跳,而中國發起的項目總募資額度估計最多也就1億人民幣,其實總體量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誇張。」史青偉告訴記者,「之所以圈內人這麼積极參与ICO,其實不少都是用此前持有虛擬貨幣的盈利去玩的。」言下之意,當手上的幣已經漲了300%後,拿出一半去投資ICO似乎的確能夠出手足夠闊綽,更何況,如今不少ICO項目的代幣一上市也是一路飆升。
其次,ICO發行方所募集的資金會不會被濫用?有幣圈人士介紹稱,「部分募集的虛擬貨幣不會變現,如果募集者發行的代幣升值,也可以通過代幣變現。此外,區塊鏈瀏覽器可以查詢到資金使用情況,區塊鏈存儲的信息是不可篡改的。相比之下,傳統風投反而可能無法實時獲悉其所投資的初創企業如何使用資金。」
當然,欺詐的確是客觀存在的。黃立峰表示,「例如一些ICO項目打著積分返現的旗號,或者團隊都在國外、無法了解情況的,這從一開始就基本可以認定。」
全球各界較為一致的觀點是,對於創新,監管不可「一刀切」地抹殺,但對ICO進行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引入第三方審計是必要的。
如今,ICO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和程序,這讓不少問題平台鑽了空子;各界的投機心態嚴重;部分ICO前期誇大宣傳,與事實嚴重不符;融資後沒有持續監督約束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ICO高效且便捷的特徵尤其明顯,未來IPO如果能將審計、財務等數據「上鏈」,那麼或許審批效率、透明度都能提升。當然,想像空間很大,風險必然存在,而且要做的也更多。
就海外監管機構的態度而言,其多數採取「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制度,監管沙盒是一個「試驗區」,市場放鬆產品和服務的法律監管和約束,允許傳統金融機構和初創企業在這個既定的「安全區域」內試驗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等創新,甚至可以根據「試驗結果」修改和提出新的法律制度。這種穩定的監管環境有利於增強代幣發售中消費者和機構的信心。
在創造適宜監管環境的同時,眾多業內人士也表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前,至少要了解該項目的一下信息,包括:該公司的註冊地、法律架構、代幣的分配機構、安全性、監管風險、外部或者內部審核、代幣發行合同以及實際代幣發行軟體的編寫者和開發者、支持代幣銷售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等。
此外,《2017年ICO信息指引》也建議,可以建立「合格投資者」准入制度,由於發起人進行 ICO 而發行的代幣,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技術性與複雜性;支持鼓勵 PE/VC 支持項目發展,儘管區塊鏈ICO給了普通投資者參與投資的機會,但一些投資者往往無法應對較高的風險, PE/VC 項目的投資方往往具有專業的投資基礎;此外,也應該鼓勵多層次資本市場向區塊鏈項目開放。(第一財經/周艾琳)
TAG:共享財經 |
※SEC調查ICO,加大對虛擬貨幣融資監管力度
※數字貨幣挖礦已經干擾到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的SETI計算計劃
※SEC加大對虛擬貨幣融資監管力度
※日本Quoine的ICO平台正式將BCH作為融資貨幣
※虛擬貨幣VC公司DCG投資「比特幣友好型」Silvergate銀行
※三星證實:生產加密貨幣挖掘 ASIC 晶元!
※數字貨幣支付公司Circle CEO:不需要通過公開市場融資,對IPO毫無興趣
※央行狄剛:虛擬貨幣屬於資產 而非貨幣
※萬物可基於區塊鏈,TFBOYS也有屬於自己的虛擬貨幣TFBC了
※Maker CTO:去中心化穩定幣Dai,將打通實體經濟使用加密貨幣壁壘
※投資虛擬貨幣,到底是在投資什麼?
※Nvidia CEO:挖掘虛擬貨幣帶動圖形晶元GPU銷售飆升
※投資公司CEO:XRP壓根就不是真正的加密貨幣
※SUPERBLOOM正式推出「加密貨幣巨頭」(Titans of Crypto),加密貨幣投資者版的「創智贏家」
※LINE 成立金融公司,探索虛擬貨幣和保險業務
※LITEX:打造完全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支付生態
※SEC正積極向投資者提供數字貨幣和ICO市場的數據
※MIT Media Lab數字貨幣研究主任:區塊鏈將迎來「眾神共存」
※深入解析新型加密貨幣挖礦惡意軟體ZombieBoy
※加密貨幣挖礦設備生產商,嘉楠耘智的IPO申請已經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