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化是小眾文化還是大眾文化?
1
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
科學文化是一種小眾文化還是大眾文化?這個問題學術界在討論過程中曾經有所涉獵,但沒有明確地提出來過。
袁江洋教授認為,科學文化首先是作為16、17世紀自然哲學家群體的一種群體文化而出現的,但其發展與傳播很快便越出了這種群體文化的疆界,構成了西方現代文化的一個基本方面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後者的走向,由此科學文化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擴張、隨著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啟動,科學文化傳播到東方乃至全世界;在它傳播並終而被接受的過程中,它不只是引起了人們認識自然的方式的變革,也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它引起的是文化的重構。由此可見,科學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從小眾文化到大眾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演變過程。
就科學文化是科學家群體擁有並享受的一種文化來說,它是一種小眾文化,是科學共同體文化,包括對科學傳統的維護,對科學知識的尊重,對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的堅持,對科學真理價值的推崇,對確定性的追求,等等,所有這一切構成獨特的科學價值觀和科學傳統。
但是,科學從來都不是孤立發展起來的,社會公眾對科學的價值也有自己的判斷和追求,對科學家群體也有自己的態度和要求,對科技活動也有支持或者不支持的選擇,嚴格來說這也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因為如此,也有許多學者將科學普及也視為科學文化的一部分。從科技工作者的角度來說,科學文化是小眾文化;對於社會公眾來說,科學文化是大眾文化。因此,科學文化既可以是小眾文化也可以是大眾文化,而這兩個方面對於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GIF/394K
2
普適原則與民族特色
科學文化所蘊含的科學價值是否是全球普適的?各國的科學文化是否應該有其民族特色?這是許多學者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
一些學者認為,科學文化隨現代科學的產生而產生,隨現代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其核心內涵具有普適性,因而對於後進國家來說,通過科學文化進行科學啟蒙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同樣也有學者認為科學文化有其民族特色,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價值內涵及其表現形式,不能過分誇大科學文化的普適性。我個人認為,作為科學共同體所擁有和享受的科學文化,其核心價值和規則規範是具有普適性的,不因民族差異和國別差異而有所變化,比如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對理性質疑的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批判,對同行認可的尊重,對優先權的確認,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存在美國的數學和中國的數學之別,科學原理的通用性決定了發現和產生科學原理的方式方法的共同性,所謂科學無國界,其道理也就在於此。
另一方面,在社會公眾對科學技術和科學家群體的態度上,確實因為時空變幻而存在著巨大的民族差異,而且因時而變、因地而異,這就導致不同民族國家對不同學科專業的專長愛好差異,資源配置差異,甚至直接影響到產業優勢的演變,比如德國的化工與精密機械,美國的信息科技和生命科學,日本的消費類電子,等等,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鮮明的國別專業化特點。不同國家的科技發展模式各有不同,不存在唯一的發展道路,科學文化的發展路徑和具體表現形式也各有不同。所以,籠統地說科學文化有無民族特色是不妥當的,在五彩繽紛的巨大民族特色外衣下隱含著堅硬的通用價值內核。
GIF/385K
3
科學文化與世界科技強國
我們說文化就是觀察研究事物的獨特視角、思維方式以及由此決定的生活方式,科學文化則是從科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並享受這樣一個過程的文化。
科學文化決定著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觀察事物、發現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科技成果及其社會應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文化決定著你能不能發現問題,能夠發現什麼樣的問題,同樣也決定著你會應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思考、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科學家眼中的世界與社會公眾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數學家、力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眼中的世界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有一個不同的學科專業,就有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科技強國的崛起都是以科學文化的發展繁榮為前提和基礎的,科學文化決定著科學家的視野和眼界,決定著科學家發現問題的路徑和方式,決定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路徑和結果。有什麼樣的科學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科學視野和科研境界,就能夠發現並提出什麼樣的科學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世界一流的科學文化,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
英國成為近代科學強國,皇家學會成為現代科學組織的典範,培根等思想家的實驗哲學及其關於知識價值的新理念居功至偉。法國科學強國地位的確立,與笛卡爾理性主義文化密切相關。德國在19世紀後來居上成為新的科學中心,洪堡等思想家倡導的科學文化精神及其在大學體制改革中的具體實踐是其重要基礎。美國在20世紀中葉崛起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主要依賴於科學文化的引領和對科學發展規律的不斷探索。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科技強國的形成無不伴隨著科學文化變革和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往往源於科學文化理念的創新和引領。如果不能在科學文化上做好準備,不能在科學文化的引領下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就很難真正堅定文化自信,很難擺脫跟蹤模仿的發展軌跡,真正成為開拓科學發展新道路新境界的世界科技強國。
王春法中國科協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畢業,經濟學博士,研究員,曾在美國喬治 . 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長期從事科技政策和技術創新問題研究,對技術創新政策、國家創新體系以及中外科技政策比較尤為專長。2004年調入全國人大辦公廳研究室,從事國外立法調研和文稿起草工作。2005年調入中國科協工作後,長期負責組織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和軟科學研究,領導實施了科協系統高端智庫建設、國家級科技思想庫建設和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工作,多份研究報告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
文章節選自:
王春法. 培育科學文化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5): 453-460
TAG:中國科學院院刊 |
※四大文化之沉香文化
※文化習俗——茶文化
※小抬閣,大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基石
※茶文化與紫砂文化
※文化習俗——酒文化
※儒家文化與宗族文化
※文化習俗——煙文化
※邯鄲文化大集 新春文化廟會
※典藏推薦·玉器的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
※無論是傳統科學文化還是現代科學文化,作為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玉文化,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禪舞文化,禪學文化與舞蹈藝術相融合的文化
※可憐的文化與文化人
※拾文化
※漢唐文化真的是漢文化嗎?
※四大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大美語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小常識
※張玲玲:源於文化、基於文化、為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