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的描述無聲的支持
師幼互動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重要因素,而教師語言作為師幼互動的重要媒介,直接影響著師幼互動的質量和水平。在過去和孩子進行互動時,我們常常會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和孩子交流:表揚(你真棒!你真聰明!)、提問(你在做什麼?你的這件作品是用什麼做的?)、講道理(不要爭搶,你們應該學會分享)等等,這樣的互動形式看似在給孩子很好的教育,可結果卻是我們和孩子的談話非常容易變得僵化,無法持續。那麼什麼樣的語言互動可以支持孩子表達他的意圖,幫助孩子積累和提升語言經驗?什麼樣的語言互動會讓孩子和老師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自如和豐富呢?
實踐海森高主動學習課程以來,我發現「描述」策略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為進行客觀的重複和描述,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信任,可以讓老師很快地了解孩子的遊戲意圖。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不同的情境都可以運用不同的描述方法。
當分離焦慮發生時,用「認可描述」接納幼兒
小之:我不要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救命啊……(哇哇大哭伴隨拳打腳踢)
媽媽(老師和媽媽交流後,請媽媽配合也用描述孩子情緒的方法和孩子告別):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想回家,那媽媽再親親你吧。(媽媽溫柔地拍著他的背)
小之:哇哇哇……我不要你走。
媽媽:下午你吃完晚飯我就來接你,媽媽一定爭取早點來接你,但現在媽媽必須要走了,要不然上班要遲到了。(親了一下小之的額頭,媽媽離開了)
小之:哇哇哇……媽媽,你不要走。
老師蹲下來:老師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你很不想讓媽媽走,你想媽媽一直陪著你。
小之:嗯,我想要媽媽陪我一起玩。(抽泣)
老師:你想要媽媽陪你一起玩,想要媽媽陪你玩什麼?
小之:想要她和我一起畫畫。(抽泣)
老師:你想要媽媽陪你一起畫畫,媽媽去上班了,她說等你吃完晚飯就來接你,現在老師陪你畫畫好不好?
小之:好吧。(大聲地一邊抽泣一邊說)
老師:那我們去藝術區吧,如果你還覺得傷心還想哭就告訴我。
小之一邊和老師走向藝術區,一邊抽泣,但已經沒有剛才的大哭大鬧。幾分鐘後,小之投入到了遊戲中。
「分離焦慮」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進入陌生的幼兒園後,首先要經歷的一次挑戰。按照以往的慣例,面對哭鬧的孩子,教師的做法通常有順其自然、轉移注意力、用善意的謊言「騙」孩子,甚至強行分離等等,總之,是想方設法地不讓孩子哭。但是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孩子的入園焦慮更加激化或者不斷反覆,焦慮的時間也拖得比較長。我們雖然一心想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但實際上選擇的方法卻是逃避。
用「認可描述」的策略和孩子交流,效果就會變得截然不同。「老師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你很不想讓媽媽走,你想媽媽一直陪著你。」「你想要媽媽陪你一起畫畫。」當孩子(尤其是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說不出來自己的情緒感受或想法時,老師幫助他說出來,這種認可描述能夠讓幼兒感到被尊重和關注,從而對老師產生認同和信任,對環境產生歸屬感,更快地克服分離焦慮。
當「看不懂」孩子時,用「事實描述」去了解幼兒的意圖
情境再現
區角遊戲時間,藝術區,淋淋將幾種顏料擠在調色盤中,用畫筆一直攪,一直攪……
老師:我看到你擠了紅色、黃色和黑色的顏料,攪啊攪……
淋淋:對啊,你看,攪成了這個顏色。
老師:哦,這幾種顏料混在一起,變成了灰色。
淋淋:嗯,灰色,就像變魔術一樣。
淋淋停止了攪拌,用畫筆將灰色的顏料在紙上畫了一個又一個圓圈,然後看著老師……
老師:我看到你用灰色的顏料畫了好多個圓。
淋淋:對啊,我畫的是汽車屁股冒出的煙。
老師:哦,你畫的是汽車屁股冒出的煙,汽車的尾氣。
淋淋:對,就是尾氣,尾氣就是灰色的,一圈一圈的。
過去,當我們面對孩子種種令人不解的行為時,我們常常會用以下幾種方式去和孩子溝通。
提問:你在做什麼呀?你畫的是什麼呀?
鼓勵:你畫的這個小汽車真像!真可愛!(很有可能孩子畫的並不是小汽車)
指責:你看你,怎麼把幾種顏色的顏料混在一起了,趕快收拾乾淨,下次不許了!
不恰當的提問有可能會打斷孩子遊戲,也有可能讓孩子難以回答,產生畏懼和挫敗心理;過於誇張或注重形式的表揚,有可能會讓孩子注重結果,依賴外在的評價,而缺少內在的興趣和動機;成人的主觀意見或習慣可能會打擊孩子的探索行為,更有可能打消孩子遊戲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老師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用「事實描述」的策略客觀描述孩子的行為和作品,就會自然而然激發孩子交流的興趣。因為老師不帶任何評價的客觀描述能夠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正在說的話或正在做的事情是被老師關注的,是有意義的,他還可以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掌握交流的主動權,圍繞他正在做的事情基於興趣展開更廣泛和深入的交流。
當孩子發生衝突時,用「傳聲筒描述」支持幼兒獨立解決衝突
情境再現
區角遊戲時間,欣冉心急火燎地來拉著我的手,說:「老師,依依把我的面具搶了。」我很快跟著欣冉來到了家庭區,並準備使用「衝突解決6步法」。
老師:我知道你有點著急,因為依依拿走了你的面具。
欣冉:嗯。
老師對依依說:欣冉說你拿走了她的面具,她很著急。
依依:我是在地上撿到的。
老師對欣冉說:依依說她是在地上撿到的。
欣冉:是我放在地上的。
老師對依依說:欣冉說是她放在地上的。
依依沉默了。
老師說:那現在怎麼辦呢?
過了一會兒,依依說:我們輪流玩。
老師對欣冉說:依依說她想和你輪流玩。
欣冉:我先玩3分鐘,她再玩2分鐘。
老師對依依說:欣冉說她先玩3分鐘,你再玩2分鐘。
依依:好吧。
老師對欣冉說:依依說可以。
老師對兩個孩子說:欣冉的面具掉在地上了,依依不知道是欣冉的,就撿起來玩了。現在你們倆商量輪流玩,欣冉先玩3分鐘,依依再玩2分鐘,你們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們開始玩吧。
在幼兒園裡,同伴衝突隨時有可能上演,過去老師常常要忙於面對告狀的孩子和爭搶的孩子發起的挑戰。老師慣用的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提問或指責:誰先拿到的?誰先動手打人了?你怎麼能破壞別人的作品呢?
出主意、下結論:你把玩具還給她。你去那邊玩。你用另外一張紙吧。
逃避:不要來告狀,你們自己去商量。
我們發現,當老師扮演「法官」或「保姆」,評判幼兒或代替幼兒解決衝突和問題時,孩子是學不會獨立解決衝突的。但是,如何支持幼兒獨立解決衝突呢?老師為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要扮演傳聲筒的角色,重複描述幼兒的話呢?
沒有任何評判地重複描述孩子的話,可以創設客觀、公正、中立的心理環境,幼兒能夠安全專註地回顧事情發生的經過。在老師的等待下,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說出問題,學習傾聽對方說什麼,有什麼感受。這個過程有助於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交往。
重複描述幼兒所說的事情經過,還能夠幫助幼兒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發現問題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和方法。所以,語言的發展,也是思維的發展。
我深刻地體會到,老師和孩子的語言互動並不是「教」孩子說話,或給孩子很多教導,而是支持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學會理解,學會思考。
※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心得體會
※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後,應該如何對待
※「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
TAG:師樂匯 |
※所有的玩笑都有心裡冷嘲熱諷的支持
※文在寅反對聲不斷,支持率那麼高,有一個絕招!
※李小璐借公益發聲,有賈乃亮支持的她,擁有的比誰都多
※楊冪深陷詐捐門事件,無人聲援,只有熱巴用兩個字表示支持
※周立波獲無罪釋放,漫舞曼和頓接頭,還有人支持他么?
※支持無線充電和更強的攝像頭
※朴槿惠三罪並罰,支持她的人依然再喊「無罪」的口號
※梅根發聲「原諒」父親,戲精家屬繼續表演,幸有好友支持
※高雲翔出事,只有她無懼人言可畏發聲支持
※為抹黑普京,反對派把這些卑鄙的手段都用上了,支持者:無恥!
※朴槿惠是無辜的,支持者已有實錘!
※影視劇中,各個版本的趙雲,聶遠版的呼聲較高!還有支持張睿的!
※有您支持,我才能堅持——致粉絲的拜年信
※防彈少年團,三年後,你們收穫了無數粉絲的支持、鮮花與掌聲
※李雲龍之所以這麼囂張,背後是因為有他的支持
※為什麼現在還有人支持一夫多妻制?這個理由讓人無言以對
※光有愛情是無法支持一段健康的婚姻
※唐斯:有球迷支持,一切皆有可能
※患有心臟病的熊孩子和懷孕的女人,有意和無意,你支持誰?
※有了小米、OV的集體支持,高通就能有恃無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