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脊柱側彎-針刀結合手法治療

脊柱側彎-針刀結合手法治療

在現實生活中,骨盆完全正常的人,千人難尋其一。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那些表面看來健康的人其骨盆的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們現在還未出現任何的不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則逐漸加重,最終必然導致疾病。

骨盆是多病之源,骨盆是健康之源!

骨盆移位向上傳導:可繼發頭痛頸項痛肩痛背痛或放射性臂叢神經痛。向下傳導:可繼發臀痛髖痛大腿根或放射性坐骨神經痛。向前傳導:可繼發腹內、胸內病症及基底動脈供血紊亂、植物、循環、呼吸、神經、消化、泌尿生殖、運動等系統功能紊亂。

骨盆移位繼發全身關節的移位:

寰樞關節紊亂:

寰椎形如環、樞椎為樞紐,寰樞關節主管著頸椎60%的旋轉功能,以滿足五官與外界交流而頭部頻繁活動的需要。樞椎是項肌力點集中的地方,以C2棘突為中心,向其他方向輻射分布,所以樞椎受到上、下、側方三個方面的力。寰樞關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它的易受損性。

環樞椎發生病變時,不僅直接影響到兩側的椎動脈、頸交感神經,也可影響到前面的脊髓,前外側的神經根和後面的項部肌群,會引起上至頭面,下到肩背,內涉臟腑,遠達四肢的全身性臨床表現,是其它各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教科書卻漠視這個疾病的存在;一般放射科也常常忽略了開口位的意義;我們臨床醫生也未能對此病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對寰樞關節錯位的認識成了一種被醫學遺忘的角落。

船帆效應學說認為,骨盆如基座、海平面,脊柱是桅杆,椎旁肌是繩索,三者可互相影響。以骶髂關節損傷為主要病變的骨盆病可以引起腰胸頸椎疾病甚至影響到全身,此是由下而上的疾病發展模式;我們在臨床上發現,寰樞關節紊亂可引起頸胸腰骨盆病變,此是病變由上而下發展的規律,並且寰樞關節紊亂髮生的更早。有不少發病可追溯到嬰幼兒、兒童時的跌跤及遊戲中的翻跟頭等造成頸部扭傷,更有甚者,在胎兒通過母親的骨性通道、尤其是難產時,就已經發生了寰樞關節的錯位。長大後學習、工作、生活時的累積性勞損,或有明顯的外傷史,皆可引起寰樞關節紊亂。

我們習慣於將骨盆比作基座,脊柱比作中軸,骨盆傾斜就會引起脊柱S狀彎曲,以致影響到頭項活動的樞紐而出現寰樞關節紊亂。如果用逆向思維的形式來看問題,把虛空作為人的生存空間,人好比一棵樹,那麼頭就是人體的根本,頭髮是根須,脊柱是樹榦,四肢是樹枝。所以,當寰樞關節發生錯位時,同樣會沿著脊柱傳遞到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而發生病變。當然,這只是邏輯現象上的推理,還需要從人體解剖結構、肌電生理、生物力學等多方面去研究。港台整脊手法中的兄弟椎學說也可佐證這種理論的正確性,不過,我們更重視其臨床上的實用價值,即有效的重複性和操作的安全性。所以,我們在治療骶髂關節損傷的同時,應該將脊柱當作一個整體去調整,從整復骶髂關節開始,繼而腰椎、胸椎、頸椎,直至寰樞關節,不少病人術後立即疼痛消失、並有如釋重負、神清氣爽之感。而且,遠期療效也較為鞏固。

骨盆旋移及寰樞關節紊亂的表現:

面部表現:

形體表現:

頭形不正、一眼就能看出單肩下垂、兩臂不等長、水蛇腰、K型腿、D型腿、O型腿、X型腿、雙腳不等大、腰帶不呈水平、斜頸、只能臉朝下或側卧睡覺、一眼看去就發現走路不自然,總是同一腿或腳受傷、單側乳房明顯小、有難產史。在身體上和動作時出現以上特徵,就可確定為骨盆移位。

姿勢表現:

俯卧位1:髂嵴連線偏向右上。用雙手拇指按壓髂嵴,就能感到右側偏高,按壓時形成的皮膚皺紋亦偏向右上。

俯卧位 2:因為右側骨盆偏向上,右腿也隨著向上,所以,當左右腳跟併攏時,就可看出右腿比左腿短。

俯卧位 3:右側骨盆移位時,右側骨盆周圍發生慢性血液循環不良,周圍的肌肉出現緊張和僵硬,因此右髖關節難以張開。俯卧時,右臀部明顯偏上。

仰卧位:仰卧位時,右側骨盆移位的患者習慣採取以下三種姿勢;兩腳交疊時,左腿在右腿上(如圖A);右腿伸直,左腿彎曲(如圖B);左腳外展,腳尖接近於床板,而右腳尖與床板尚有一段距離(如圖C)。

坐姿:坐椅子時,因為右腿不夠長,所以上半身向右歪。為了維持上半身的平衡,頭就會自然向左歪斜(如圖A)。

由於右髖關節難以張開,雙腿交叉時,右腿總是在後(如圖B)。如有意識地把右腿放在左腿前,就有不自然的感覺;如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就有困難的感覺,而且易疲勞(如圖C)。

站姿:因為右腿變短,雙腳站立時,則左側骨盆變高,髂嵴連線左高右低。請注意,這與俯卧位時有所不同(如圖A)。稍息時總是先以右腳為軸,左腳向外伸出,等疲勞後雙腳才互相交換。這是因為左髖關節容易張開的緣故(如圖B)。

診斷要點:

(1)腰骶部疼痛:下腰痛、骶髂關節局部疼痛或壓痛。

(2)下肢疼痛: 股外側、腹股溝疼痛, 或坐骨神經痛。

(3)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如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病症。

(4)體征:歪臀跛行、骨盆脊柱傾斜、旋轉,患側骶棘肌痙攣。前錯位:髂後上棘偏上、凹陷,患肢增長。後錯位:髂後上棘偏下、突起,患肢縮短。

(5)特殊檢查:「4」字試驗陽性,骶髂關節定位試驗陽性,床邊試驗陽性,骨盆擠壓試驗陽性,骨盆分離試驗陽性。

(6)X線檢查: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間隙寬窄不等,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等。

小針刀療法治療脊柱側彎的優點

1.操作簡單,不受其他條件限制

2.切口小,傷害小,患者無明顯痛感

3.治療時間短,恢復快

小針刀療法的適應症

骨盆旋移徵引起的脊柱側彎

寰樞關節紊亂引起的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小針刀療法一

針刀定點:棘上韌帶點、棘間韌帶點、左右L3~L5巨腰椎橫突點、骶正中嵴上和兩側骶骨後面豎脊肌起點。

操作規程:依據慢性軟組織損傷病理構架的網眼理論,在腰部病變關鍵點,進行針刀整體松解,非常有效。患者俯卧位,腹部置棉墊,使腰椎前屈縮小。

松解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治療點,使針刀體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約0.5cm達棘突間隙,將刀口線旋轉90°,垂直於肌腱韌帶纖維方向,切開松解,如果有黃韌帶肥厚,可將黃韌帶切開。切開黃韌帶時,當手下有落空感時,不能深刺。

松解左右L3~L5腰椎橫突點,摸准腰椎橫突頂點,從腰椎棘突中點旁開3cm,作為進刀點。使針刀體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進刀到達橫突骨面,刀體向外移動,當有落空感時,就找到了腰椎橫突間,然後採用提插刀法切割橫突尖的粘連、瘢痕,一般為2~3刀,然後調轉刀口線90°切開橫突間韌帶。

松解髂腰韌帶止點,在髂後上棘定位,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進刀後到達骼後上棘骨面,針刀沿骼後上棘內側骨面進刀2cm,後用提插刀法切割髂腰韌帶止點粘連2~3刀;

松解豎脊肌祗骨背面起點,在松解豎脊肌骶正中峙起點的基礎上,從骶正中嵴分別旁開2cm作為定點,從骶骨背面進針,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到達骶骨骨面,在骨面上縱疏橫剝2~3刀,出針,按壓針刀孔1分鐘。

操作間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癒。

脊柱側彎小針刀療法二

針刀定點:上段胸腰筋膜反應點、中段胸腰筋膜反應點、下段胸腰筋膜反應點。

操作規程:患者俯卧位。

松解上段胸腰筋膜,在第十二肋尖定點,刀口線與人體縱軸方向一致,針刀體與皮膚成90°角。針刀刺達第十二肋骨,調轉刀口線45°,使之與第十二肋骨走行方向一致,在肋骨骨面左右前後方向鏟剝2~3刀,然後貼骨面向下到肋骨下緣,提插刀法切割2刀。

松解中段胸腰筋膜,在第3腰椎棘突旁開8~10cm定點,使刀體與皮膚成90°角,刀口線與人體縱軸方向一致,進針到達筋膜移行處.縱疏橫剝2~3下。

松解下段胸腰筋膜,在髂嵴中部斥痛點處定點,使刀體與皮膚成90°角,刀口線與人體縱軸一致,進針到達髂嵴,調轉刀口線90°,在髂嵴骨面上內外前後方向上鏟剝2~3刀。范削不超過0.5cm。

操作間隔:每周—次,可與技術一交替聯合運用。

脊柱側彎小針刀療法三

針刀定點:下後鋸肌上段肌腹部、下後鋸肌中段肌腹部、下後鋸肌下段肌腹部。

操作規程:患者俯卧位。

松解下後鋸肌上段肌腹部,在第十二胸椎項點旁開5cm處定點,針刀體與皮膚成90°角,刀口線與人體縱軸方向一致。穿過筋膜達肌層,縱疏橫剝2~3刀,范削不超過1cm。

松解下後鋸肌中段肌腹部.針刀操作方法與松解下後鋸肌上段肌腹部方法相同。

松解下後鋸肌下段肌腹部,針刀操作方法與松解下後鋸肌上段肌腹部方法相同。

操作間隔:每周一次,可與技術二聯合運用。

脊柱側彎小針刀療法四

針刀定點: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關節突關節囊韌帶、橫突間韌帶。

操作規程:患者俯卧位。

松解棘上韌帶,將棘突頂點作為定點,使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進刀後,針刀經皮膚、皮下組織,直達棘突骨面,在骨面上縱疏橫剝2~3刀。

松解棘間韌帶,在棘突間隙定位,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進入組織後,調轉刀口線90°採用提插刀法切割2~3刀.深度不超過1cm。

松解關節突關節囊韌帶,在胸椎棘突頂點向左右旁2cm處定位,刀體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後直達兩側關節突關節骨面,提插刀法切割關節囊韌帶3~4刀。

松解橫突間韌帶,在胸椎棘突頂點分別旁開3cm定位,使刀體與膚垂直,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後直達兩側橫突骨面,使刀體向外移動,當有落空感時,即提示到達橫突間。在此用提插刀法切割橫突尖的粘連、瘢痕2~3刀,然後調轉刀口線,分別在橫突的上下緣,採用提插刀法,切割3~4刀。

操作間隔:每周一次,直至疾病痊癒。

配合手法:

(1)病人端坐靠背椅上(以C2棘突偏左,頭頸歪斜,下頦指向左側為例),醫生坐在病人身後,右手掌心扶持病人左面部,使其沿水平方向向右旋轉;左手拇指頂推C2棘突沿水平方向向右伴隨旋轉用力頂推,至C2棘突已撥正,手法完畢。旋轉術中囑病人積極配合,不得在施手法時隨意活動頭顱,尤其禁忌頭頸過屈。醫生手法應穩、准、輕、巧。

(2)患者端坐於凳上,醫者站在患者身後,摸准其樞椎棘突(以第二頸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 (必可摸到隆、厚、痛之處)。用右手拇指輕輕按於第二頸椎棘突的右側緣,屈左前臂用肘彎勾托於患者下頜,前臂及手部配合將患者頭頸抱住,並稍向上提拉,帶動患頭在低頭15°向左旋轉45°,同時按於第二頸椎棘突右側緣之手同時推向左面,此時即可 「噠」一聲,患椎即可複位。如為寰椎前脫位,則要加一個向上提拉的力,即在旋轉的同時向上提拉。如為寰椎左側橫突向後下方旋移,醫生的左手豌豆骨定在左橫突尖的後下方,在做前屈旋轉上提的同時,醫生左手著力點向前上方推頂,手下可感覺到寰椎複位,並聽到響聲。

骨盆旋移與骶髂關節的關係:

骶髂關節是骨盆環三關節中的主要部分,是脊柱與下肢間聯繫的樞紐,為力量的緩衝帶,超越生理範圍的扭轉則可發生關節損傷。其病因可以是骨盆自身病變,如骶髂關節韌帶損傷;也可來自腰椎病變,如PID、骶棘肌損傷和髂腰韌帶損傷;下肢各部位如髖、膝、踝關節病變皆可因生物力線改變而導致骨盆傾斜,引起骶髂關節損傷和骨盆旋移。不論從解剖結構、生物力學方面,還是從病因病機、臨床實際方面來看,骶髂關節損傷的發生率要高於恥骨聯合錯位,並且當骶髂關節複位後,恥骨聯合錯位也會隨之得以糾正。所以,骨盆旋移矯正的重點應放在SI關節的整復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腰臀部疼痛針刀治療——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胸鎖乳突肌損傷的臨床意義及針刀治療
局部浸潤麻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從事康復、骨科類經常接觸到的一種治療方法——關節鬆動術
針刀治療10種疾病臨床路徑的探索

TAG:針刀醫學分會 |

您可能感興趣

針刀治療腱鞘炎
臭氧配合針刀治療頸肩腰腿痛
頸椎病的針刀治療
針刀固定術式治療頸椎病
針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及效果
脊柱源性胃炎診療規範及針刀具體操作方法
針刀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
腰方肌損傷的針刀治療思路
針刀療法為主治療Ⅱ型糖尿病簡析
寰椎關節錯位型頸椎病的針刀治療
寰齒關節錯位型頸椎病的針刀治療
針刀治療雞眼
雞眼的針刀治療
針刀風險防控 針刀治療經驗分享
肥胖症的針刀治療
頸椎部分的針刀治療套路——針刀人必備
針刀治療L3橫突綜合征
針刀治療小腿疼痛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針刀微創治療
臨診碎玉小針刀治療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