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子貴母死」與「乳母干政」任勇

(8)「子貴母死」與「乳母干政」任勇

北魏王朝,有兩個悖於常理,而又相互關聯的制度,一是「子貴母死」,再一是「乳母干政」。

開國皇帝拓跋珪「子貴母死」的做法,與歷朝歷代的「母以子貴」背道而馳。然而他堅持要做,可以擺在桌面上的理由,是效仿漢武帝。當年漢武帝劉徹為了防止外戚當權,以天下為重,在立皇子劉弗陵為太子時,下令賜死太子母親鉤弋夫人。道武帝認為劉徹的做法,是深明大義,於是他舉起了「屠刀」。

道武帝拓跋珪第一個面對的是長子拓跋嗣的母親劉夫人。劉夫人為道武帝生下了他十分喜愛的皇兒拓跋嗣,於情於理,他都不該動殺念。然而他確實是個心狠手辣之人,為了他所謂的皇權不被外戚所擾,即使是自己曾經喜歡過的女人,即使是這個女人為他生了太子,即使是太子眼巴巴地期盼他能夠饒過他的母親,他還是沒有絲毫的動搖,劉夫人被賜死。史學家根據歷史留下的蛛絲馬跡,得出一個結論,道武帝賜死劉夫人,從此為大魏朝立下「子貴母死」的規矩,效仿漢武帝只是一個借口,而最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他的母親賀氏。拓跋珪從年幼經歷的數次生死考驗,後來「縛父請降」前秦以自保,一直到得到王位,成為拓跋部落聯盟的領袖,最後建立代國,這所有的經歷的背後,都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左右著他的命運,使他能夠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終成帝業。這股力量,來源於他的母親賀氏、賀氏家族及其故吏。從血肉親情上講,道武帝沒有母親賀氏的愛以及由愛派生出來的能量,也就沒有拓跋珪的今天。然而道武帝不是凡人,他雖然不會舉起屠刀對待他的母親,但他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女人在封建王朝里可以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視的,有時是可以翻天覆地的。他由此想到若是在他的王朝里,女人一旦擁有了如此的權力,又有如此的能量,那將是大魏朝的悲劇。

道武帝義無反顧地賜死了劉夫人,拓跋嗣為沒有留住母親的性命,氣憤至極離家出走。道武帝為此動過改立另一皇子拓跋紹為儲的念頭,並且把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秘密幽禁,險些造成為立太子連殺兩母的悲劇。事情到拓跋嗣被找到為止。

死於「子貴母死」的第二位母親,是道武帝的皇孫拓跋燾的生母杜貴嬪。杜貴嬪之死,歷史上記錄的含糊不清。首先她之死,不會是拓跋燾的父皇拓跋嗣所為,拓跋嗣自己的生母死於「子貴母死」,拓跋嗣曾經悲痛不已,他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兒子的母親。然而杜氏之死是在道武帝駕崩之前,而且道武帝在拓跋燾嬰兒時就被安排與其母分居,皇兒拓跋燾改由乳母撫養,拓跋燾與杜氏長期分開,母子感情無從談起,為杜氏之死提供了方便,也不會再上演拓跋嗣悲痛離家的一幕。

太子的生母被賜死,太子只好由乳母撫育。這就由此產生了大魏王朝的另一個「怪胎」——「保姆干政」。第一個出場的,便是太武帝拓跋燾的乳母竇氏。竇氏撫養拓跋燾長大,自然與太子燾結下很深的母子情,待到太武帝繼位,竇氏堂而皇之地當上了保太后。保太后,在太后之前加一個定語「保」字,保姆的保,似乎在提醒人們,此太后,是由保姆轉換而來的,並非是皇帝的親生母親。然而保太后的權威和勢力,並不決定於是否有個「保」字,而是決定於太后與皇帝的感情,決定於皇上是否高興給她權力,更決定於太后本身究竟有多大的慾望和能量。

緊接著,死於「子貴母死」的,是太武帝的女人,太子拓跋晃的生母賀氏。賀氏之死,與拓跋晃出生同載,死後追封貴嬪,葬於金陵,隨後再次追加廟謚,饗太廟。如此隆重,絕非是因產後染病,多半是覺得賀氏為大為江山而死,理應得此厚待。下一個是太武帝拓跋燾十分看重皇孫,太子晃的長子拓跋濬的生母閭氏。與當年道武帝把皇孫拓跋燾過早的視為儲君一般,太武帝拓跋燾在拓跋濬出生不久,就看出此皇孫不同凡響,將來必是大魏朝的新君,由此也就預示著拓跋濬的生母閭氏被賜死的命運。

拓跋濬的生母閭氏的死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閭氏死在太武帝被害之後,太武帝沒有賜死她的時間,應該是因病而死。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閭氏亦是被太武帝強行與拓跋濬分開居住的,然後有常氏保姆介入,雖然太武帝死在閭氏之前,但常氏撫養拓跋濬之後,很快變得有權有勢,利用手段害死閭氏,極有可能。

常氏是拓跋濬還在襁褓之中時成為他的保姆的。常氏,是在大魏朝歷史上領銜「保姆干政」登峰造極的人物。她做過三件「了不起」的事,一是幫助馮氏貴人,成為大魏朝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才使得馮氏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當之無愧的政治家、改革家。二是扶持其內寵乙渾,篡權奪位,禍亂朝廷,亂殺無辜。三是極力推舉常氏家族成員在朝廷任職,位高權重,已經形成一股威脅到朝廷安危的力量。據此推測,常氏如此人物,害死一個太武帝「認定要賜死」的閭氏,倒也合乎常理。

拓跋濬登基之後,常氏即被分為保太后,享有與皇帝親母同樣的榮華富貴。常氏在害死閭氏問題上,歷史上沒有定論,而她在賜死拓跋濬的皇兒拓跋弘的母親李貴人上,起到主要的作用,則沒有任何異議。至於賜死孝文帝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這是文明太后馮氏。這個李氏原本是拓跋濬的一個皇妃,結果被剛剛上任不久的獻文帝看上了,堂堂一國之君要娶先皇的妃子,馮太后內心一萬個不開心,然而她最後還是隨了新君的心意。然而當李氏生下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時,馮太后用「例制」殺死了她。雖然太后之命,得到了滿朝文武的同意,但是獻文帝的內心從此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對於文明太后馮氏來講,她曾經認為「子貴母死」的做法毫無人性,但此時,她卻暗自高興,多虧了道武帝留下了如此的「例制」。當然這一幕,也同時掀開了馮太后與獻文帝的母子之爭。

從道武帝開始,「子貴母死」的例制,先後涉及到了宣武帝元恪和孝明帝元詡兩位之前的八位儲君的生母,都直接或間接地死於「子貴母死」。公元512年,宣武帝元恪下令廢除此沾滿了鮮血的「子貴母死」例制。其原因,是北魏後期,「子貴母死」之例制,已經讓後宮人心惶惶,嬪妃們為了保命,不願意再為皇帝生皇子,以至於孝文帝之後的宣武帝只有孝明帝元詡一子,而孝明帝則無子,不得不以女充男冒充太子「繼位」。這與北魏前期和中期皇帝子嗣眾多的局面,完全不同。

道武帝出台「子貴母死」的初衷,是防止外戚勢力的膨脹,然而到了後期,他念的這本經就逐漸地走了調兒,它已經成了皇權以及後宮鬥爭的一把利劍。道武帝當時是害怕女人在朝廷一旦掌控了權力,會給朝廷造成不堪收拾的局面。但是他錯了,他錯誤的根源在於對女性的歧視,他把萬惡之源,歸罪於女性掌權。事實上,女性掌權,若是出於邪惡,勢必禍亂朝綱,讓萬民受害。若是高明而賢淑的女性執掌了政權,於國於民都是幸事。何況道武帝出於防止女性干政,卻偏偏造就了新的女性干政,比如「保姆干政」,比如太后理權,都是他始料未及的。道武帝早早離世,然而他一手定下的制度,卻執行了一百二十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十分殘酷而又十分可笑的「遺產」,讓後人所不齒。

作者簡介

任勇,大同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曾出版文集《未必出行》、《一葉菩提》、《家長里短》和長篇傳記文學《馮太后傳》,小說《黃花女人》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拍攝並上線。

點擊參與耘社活動

1、「平城人物」徵文啟事

2、」平城印象「徵稿啟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社 的精彩文章:

守拙堂隨筆(二)張謨
(1)九龍壁圭山道
【小說】菩薩宴許瑋

TAG:耘社 |

您可能感興趣

妻子李佳芬下鄉送暖遭酸「外戚干政」 韓國瑜霸氣響應
為避免外戚干政,明朝皇帝竟將公主嫁給平民
插手國乒干政女排,八旬泰斗攪渾體壇!更是陳忠和劉國梁離任主因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60.中國宦官干政的首位集大成者趙高,殺胡亥立子嬰,反被子嬰殺
文武雙全的皇帝,讓皇后干政,死法最令人憋屈
被批肥胖的狗、殖民軍官!美駐德大使干政言論點燃德國政壇怒火
古時候為避免女人干政的殘忍制度:子貴母死,讓人難以理解
古代「宦官干政」居然是朝廷官員們的錯?
唐朝和明朝同為宦官干政,為何唐朝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卻無法做到
同是女子干政,呂雉武則天能中興國家,為何慈禧卻敗光清朝家底?
匈奴入侵藩王作亂,外戚干政篡權亡國,漢代憑什麼被稱作盛世?
呂后干政可以強國,武則天干政能建立政權,慈禧干政為何卻亡國?
歷代皇室防範外戚干政,宋朝的最管用清朝的辦法太絕
白宮前幕僚長:特朗普的女兒女婿干政,必須處理掉
女德雖好的梁妠卻是干政失敗的女人
亡於外戚的西漢帝國,四次最著名的外戚干政事件
異族入侵藩王作亂,外戚干政篡權亡國,西漢為什麼被稱作盛世?
西漢的覆滅原因:國無能人可用,外戚干政
羋八子、呂雉、武則天、慈禧太后這四個女人干政,你認為哪個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