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烏梅丸臨床應用心得
「厥陰陽氣虛餒而為寒,故烏梅丸以眾多辛熱之品,共扶肝陽,以使肝得以升發舒啟。肝寒何以又熱?肝者內寄相火。肝陽虛餒,不得升發疏泄,肝中之陽氣亦不得舒達敷布, 則雖弱之陽,郁而為熱,此即尤在經所云:『積陰之下必有伏陽』之理。"
文/李士懋
冀某,女,54歲,工人。1993年9月17日初診。
寒熱往來五年余,晝則如冰水浸,自寒不能禁,夜則周身如焚,雖隆冬亦必裸卧,盜汗如洗。情志稍有不遂,則心下起塊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悶,頭痛,左脅下及背痛。能食,便可。年初經絕。脈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診為絕經期綜合征,或診為內分泌失調,或診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等。曾服中藥數百付,罔效。
此寒熱錯雜,厥氣上沖,乃烏梅丸證。
方予烏梅丸: 烏梅6g,細辛4g,千姜5g,川椒5g,桂枝10g,黃連10g,黃柏6g,党參12g,當歸12g,炮附子15g(先煎)。
按:厥陰篇,是由於肝虛而形成的寒熱錯雜證,以厥熱勝復判斷陰陽進退、寒熱之多寡。
此案晝夜寒熱往複,同於厥陰病之寒熱勝復。
心下痞結者,乃厥氣上逆。
汗泄者,以陽弱不能固護其外,致津泄為汗。
脈弦者,以弦則為減,乃陽弱不能溫煦,經脈失柔而脈弦。
寸滑者,伏陽化熱上逆,致上熱下寒,寒熱錯雜。
張錫純曾論肝虛證見寒熱往來。
烏梅丸用桂、辛、附、 椒、姜溫發肝陽,當歸補肝體,人蔘益肝氣,連柏折其伏熱,烏梅斂肺益肝,斂肝虛耗散之真氣。方與病機相合,療效顯著。
李某,女,35歲,農民。1995年7月26日初診。
周身皆麻,陰部亦麻且抽痛,陣陣寒戰,時雖盛夏猶須著棉,繼之又燥熱汗出,須臾緩解,每日數作,巔頂及兩側頭痛,牽及目系痛,已半年余,月經尚正常,脈沉細澀,舌淡苔白。
予烏梅丸合吳茱萸治之
烏梅6g,桂枝9g,當歸10g,党參10g,附子10g,乾薑6g,川椒5g,細辛4g,旲茱6g,黃連9g,黃柏5g。
據引薦的同村學生述,服2劑即大減,4劑服完基本正常,因路遠未再複診。
張某,女,47歲,1976年11月3日初診。
寒熱交作,日數十次,熱則欲入水中,寒則覆衾亦不解,已10餘年。頭昏痛,自汗,項強,胃脘痞滿,噯氣,寐差,一晝夜睡眠不足一 小時,時輕時重,水腫。
二診:服烏梅湯3劑,寒熱著減,浮腫亦消,心下尚滿,噯氣,頭昏,心悸、寐差。
此升降失司,痰飲內阻,陰陽不交而為痞,心腎不交而不寐。
予子龍丹4粒(每粒0.3g),每服兩粒,得快利止後服。未利,24小時後再服兩粒。利後,繼服下方:
上方加茯苓30g,半夏 45g,旋覆花15g,3劑。
三診:服子龍丹兩粒,即瀉6次,隔日開始服湯藥3劑,痞滿,噯氣除,寐亦轉安。
高某,女,48歲,家屬。1994年11月29日診。
身重燥熱,二、三分鐘後汗濕衣衫,繼之身涼寒戰,背部冰冷而緊,兩手臂先呈蒼白,憋脹疼痛,繼轉紫黑,春節後尤重。頭痛心悸,胸痞咽塞,咳唾善嚏,月經淋漓,1個月方凈,今已半年未行。
擬方:烏梅7g,黃連8g,巴戟天10g,黃柏4g,當歸12g,紅參12g,半夏10g,細辛5g,川椒5g,炮附子12g,乾薑6g,桂枝10g,五味子6g。
予服4劑。
二診:1994年12月4日,上藥服後,寒熱心悸,胸痛皆除,汗少未止,手未顯蒼白紫暗。
方加浮小麥30g,繼服5劑以鞏固療效。
按:上述三案,皆有寒熱交作表現。厥陰證,厥熱勝復,亦即寒熱交作。夫寒熱往來, 原因甚多,少陽證、邪伏募原、傷寒小汗法,固可寒熱往來;其他如大氣下陷、肝陽虛餒、陽衰憊等亦可寒熱往來。
少陽證之寒熱往來,皆雲邪正交爭,誠然。少陽證之半表半里,本非部位概念,而是半陰半陽證。出則二陽,入則三陰,少陽居陰陽之交界處。表為陽,里為陰,故稱半表半里。
君不見傷寒少陽篇,位居陽明之後,太陰之前乎。陽為邪盛,陰乃正虛。半陰半陽者,邪氣尚伃,正氣已虛。正無力驅邪,故邪留不去,正雖虛尚可蓄而與邪一搏,故邪雖存亦不得深入, 致邪正交爭。正氣奮與邪爭則熱,正虛而餒卻則寒,邪正進退,勝復往來,故有寒熱交作。
所以,小柴胡湯的組成,一方面要扶正,一方面要祛邪。
人蔘、甘草、生薑、大棗益氣健中,扶正以祛邪;柴胡、黃芩清透邪熱;半夏非為燥濕化痰而設,乃交通陰陽之品。
《內經》之半夏秫米湯,即意在交通陰陽,使陰陽相交而安泰。
從方義角度亦不難理解少陽證的半陰半陽之屬性。
再者,少陽證解之以「蒸蒸而振」,此戰汗之輕者。
戰汗形成,無非兩類,一是邪氣阻隔,正氣鬱伏而不得與邪爭,必潰其伏邪,正氣奮與邪爭而戰汗,此即「溫病解之以戰」。若正氣虛餒者,無力與邪相爭,必待扶胃氣,正蓄而強,方奮與邪爭而戰,小柴胡之戰汗,即屬後者。
厥陰證何以寒熱往複?乃肝之陽氣虛憊使然。
肝屬木主春,其政舒啟,其德敷和,喜升發、條達、疏泄。
肝又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春乃陽升之時,陽氣始萌而未盛,易為陽升不及。肝氣通於春,乃陰盡陽生之臟,其陽亦始萌而未盛,最易為陽氣不足而肝氣不升,致生機蕭索。
厥陰陽氣虛餒而為寒,故烏梅丸以眾多辛熱之品,共扶肝陽,以使肝得以升發舒啟。肝寒何以又熱?肝者內寄相火。肝陽虛餒,不得升發疏泄,肝中之陽氣亦不得舒達敷布, 則雖弱之陽,郁而為熱,此即尤在經所云:「積陰之下必有伏陽」之理。
郁伏之火熱上沖,則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善飢,復時煩。
鬱火外泛則肢熱I肝陽虛餒而不疏土,則飢而不欲食,得食而嘔,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陽虛不敷而肢厥、膚冷,躁無暫安時。
陽虛陰寒內盛之際,同時可存在虛陽不布而郁伏化熱之機,致成寒熱錯雜,陰陽交爭,出現厥熱勝復的表現。此厥熱勝復,可表現為四肢之厥熱,亦可表現為周身之寒熱交作,或上下之寒熱交作。 表現盡可不同,其理一轍,悟明此理,則對烏梅法的理解,大有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之感。
烏梅丸乃厥陰篇之主方,若僅以其驅蛔、治利,乃小視其用耳。
厥陰病之表現,紛紜繁雜,陽弱不升,鬱火上沖,可頭暈、頭痛、目痛、耳鳴、口渴、心中熱疼;經絡不通而脅肋脹,胸痛,腹痛,肢痛;木不疏土而脘痞不食、嘔吐、噯氣、下利。
肝為罷極之本,肝虛則懈怠、睏倦、萎靡不振、陰縮、抽痛,拘攣轉筋;寒熱錯雜,則厥熱勝復或往來寒熱,諸般表現,不一而見。
在紛紜繁雜諸症中,如何辨識為肝之陽氣虛呢?
我們掌握的辨證要點為脈弦按之無力。
弦為陽中之陰脈,為血脈拘急,欠沖和舒達之象,故弦為陽中伏陰之脈。
經脈之柔和條達,賴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當陽虛不足時,血脈失於溫養而拘急,致成弦象。故仲景稱:「弦則為減」,減乃不足也,陰也。
《診家樞要》曰:「弦為血氣收斂,為陽中伏陰,或經絡間為寒所入。」
脈弦按之無力,乃里虛之象;弦主肝,故辨為肝之陽氣虛憊。
若弦而按之無力兼有數滑之象,乃陽虛陰盛之中兼有伏陽化熱,此即烏梅丸寒熱錯雜之典型脈象。
厥陰亦有陰陽之進退轉化,寒化則陰霾充塞,肢厥、畏寒、躁無暫安,吐利,汗出,內拘急,四肢痛,脈則轉微,弦中更細微無力之象。
若熱化,則口渴咽干,口傷爛赤,心中熱痛,便膿血等,脈則弦數。
陰陽之進退,亦依脈象之變化為重要依據。
臨床見弦而無力之脈,又有厥陰證中一二癥狀,即可辨為厥陰證,主以烏梅丸。
烏梅丸中桂、辛、椒、姜、附等溫煦肝陽,以助升發,連柏化其陽郁之熱,寒熱並用,燮理陰陽,人蔘補肝之氣,當歸補肝之體,烏梅斂肝之真氣,此方恰合厥陰證之病機。
此方寓意深邃,若能悟透機制,應用極廣,僅以其驅蛔下利,過於狹。
《方解別錄》云:「元明以來,清逐淆亂,而用藥者專尚偏寒、偏熱、偏攻、偏補之劑,不知寒熱並進,攻補兼投,正是無上神妙之處。後世醫家未解其所以然,反謂繁雜而不足取法。」
偶方的應用,恰似天上神妙的交響 樂,陽春甶雪;較之奇方,別有一番境地。
文摘自《相濡醫集》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蕭美珍:梔子厚朴湯治療精神分裂、癔病及黃疸
※劉渡舟:苓桂術甘湯的臨床運用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邢斌:雜合以治,立治咳混沌湯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TAG:大家中醫 |
※黃仕沛-甘草瀉心湯的臨床應用
※仙鶴草的臨床應用
※白虎湯的中醫臨床應用
※楊晨光-熟地黃臨床應用淺識
※淺談五苓散臨床應用心得
※麻黃附子細辛湯及溫膽湯臨床應用(實用)
※葯對赤芍、白芍的臨床應用
※韓華:口服營養補充的臨床應用
※柴胡桂枝湯的方證要點與臨床應用
※喚醒抵當湯的臨床應用
※臨床心得:我對甲亢的認識
※太溪穴治療眩暈的臨床心得
※中醫董洪濤:黃芪的臨床運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裴永清教授:喚醒抵當湯的臨床應用
※名醫經驗:麥門冬湯臨床應用發揮
※胡希恕老師臨床經驗:頑固胃疼,可用甘草粉蜜湯加減治療
※左歸丸的臨床應用詳解
※心血管疾病預防,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嗎?臨床醫生說出實情
※侯曉華教授:腸道功能紊亂癥狀重疊與臨床診治
※奧司他韋怎麼用?臨床藥師為您講解得了流感該如何用藥